

《论语悟道》国学专题连载系列之一百五十四
作者/康金印 主播/牧歌
(三)借鉴孔子的“为学”之道
2.先生的教学之道
①方针正确,态度真诚:《卫灵公》第38章孔子提出“有教无类”这一办学宗旨,它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特权,开创了私人办学的先河,这是史无前例的壮举。此外,他还提出“德育第一”的办学宗旨,主张在“孝弟、谨信、爱众、亲仁”等方面都能做到“行有余力”时“则以学文”(《学而》第6章)。孔子的办学态度也是极为真诚的。在《述而》第2章中他曾说做到“诲人不倦”,他从不感到困难;在第7章他又说“自行束修以来”,他不曾有过没有教诲的人;第3章他还曾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他每天“忧”的事,足见他把整个身心都投入到育人上的真诚态度。学习孔子有关的教育思想,我们理应对照检查自己在贯彻社会主义教育方针上做得怎样,自查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做得怎样,纠止不足,迎头赶上。

②内容兼顾,全面发展:《述而》第24章指出“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指礼、乐、艺、术等文化方面的知识,“行”指伦理等应实行的,“忠”指办事尽心喝力、高度负责,“信”指忠诚老实,守信用,重承诺。孔子上述四项教学内容明显表现出重视品德培养、重视全面发展、重视实行能力,就当时而言内容安排是做到兼顾德智的。《学而》第6指出为人之本“孝弟”,是第一项教学内容;“谨信仁”是步入社会首先遇到的事,是第二项教学内容。《学而》第12、13章又指出学“礼”是第三项教学内容。以上三项教学内容都属品德教育,都包括在“四教”的“行、忠、信”中。《学而》第6章提出“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是第四项教学内容,它指的是“四教”中的“文”。总之,孔子的教学内容可称德智兼备、全面发展的。《述而》第20章说“子不语怪力乱神”,表现出孔子在教学上的务实精神。《先进》第11章说,学生问及死、神问题,孔子都取 存而不论、避而不答态度。这是从另一侧面说明孔子教学内容的安排是比较得当的。用今天的、更高的标准要求,孔子的教学内容安排也不是没有缺点,可以说存在重文轻理、轻耕战、轻经济、轻生存能力等不足。我们应结合形势要求,注意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更好地为现实服务。
③教风扎实,教法灵活:《子罕》第4章所说“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不任私意、不武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体现了扎实的教风;《为政》第17章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也体现了他教风扎实;在《阳货》第13章中孔子批评“道听而途说”,不考虑所说是正、是误,是舍弃道德的不负责任行为,也强调了教风要扎实。在《述而》第23章的“无隐教育”,更是孔子教风扎实的范例。

在《子罕》第10章中颜渊曾说,由于孔子教法灵活、循循善诱,常常使学生“欲罢不能”,总觉得眼前有个人在向自己招手,鼓励自己迎头赶上。孔子都使用过哪些教法呢?有循循善诱式,如《子罕》第10章“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有平等座谈式,如《公冶长》第25章“各言尔志”;有因人施教式,如《先进》第20章孔子回答“闻斯行诸”同一问题,给冉有、仲由的答案却不同,原因是两人性格不同,一个需要鼓励,一个需要冷静;有严格要求式,如《先进》16章痛斥冉求、子路为季氏敛财,《公冶长》第9章因宰予昼寝而痛斥其“朽木不可雕也”,严师最终出高徒,宰予成为孔门72贤之一;有树正反典型式,如《阳货》11至14章以“色厉内荏”的小人、“德之贼”的乡愿、“患得患失”的鄙夫为反面典型,教人不要学;有重视习染熏陶式,如《阳货》第8章就提出防习染,说学《诗》可以“兴、观、群、怨”,就是熏陶。有无言教育式,如《阳货》第17章“予欲无言”,让人通过自己观察体味去受教育。还有人人皆知的“启发式”,更是他经常使用的,如《述而》第8章“不愤不启”。孔子是中外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并坚持启发式教学的人。此外,还有其他教学方法,不再赘述。我们应一如既往,不断探索下去。
④身体力行,为人师表:详见《述而》要点提示,这里只存其目。
首先,孔子的勤学足为万世师表。
其次,孔子的进取精神足为万世师表。
第三,孔子的实行能力足为万世师表。
第四,孔子的迁善改过精神足为万世师表。
第五,孔子的安贫乐道精神足为万世师表。
第六,孔子的热心救世、不避患难精神足为万世师表。
第七,孔子的热诚教育足为万世师表。
第八,孔子的平等待人精神足为万世师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