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说三则
作者/亢乃坚
一、道 说

道者,心之路径。为善为恶,或取中庸,光明磊落,绝非苟且,坦坦荡荡。可谓有道者真,无道者假——此乃方便说而已。
大道自然者,可役鬼神,亦可使妖魅。可令岁月驻足,亦可谴日月互位。可穿越时空,亦可应变东西。尽虚空遍法界,或现其相,或遁其形,隐显自如,来去由心。非常之常是也。
大道至简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来者不拒,去者不留。无恐无惧,无喜无忧。天成其命,地合其运。善巧方便,恒变随缘。于喧嚣市井,难得糊涂。常于非常是也。
悟道禅明者,贯通古今;成道智圆者,博弈乾坤。是故,道理者寂安于识,道行行者树德于心。
庄公梦呓于战火狼烟,而问蝶思哲;李耳骑牛于四方云游,而遗简德经。是故,世转千年万年,不知今夕是何年者,虽书简如山,而念老庄者寥寥。
道可道,非常道。故弄虚玄者众,无明盲从者众,非常无道者众,假道纵欲者众……且美其名曰:修道了业,布道渡劫。呜呼,羞煞先人,已成常道。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贪嗔遮智,蝇营苟且。自毁道业,何言道乎?歪门邪道,岂有道乎?
得道者于圆融中,众缘相助;失道者于孤独中,姑妄自怜。行于当下,他日可鉴。故于清明时维,劝勉有缘之善众:无相则无形,无形则无念,无念则无碍,无碍则道显。
参!
二、德 说

德之渊源,始于仁、始于善,始于上古、始于知行。
炎帝神农氏,亲尝百草,刀耕火种,施众生以仁慈,济黎庶于世间。又,善卷者,隐士,尧尝以德行智谋不及善卷而拜师徒大礼,故,卷乃‘帝师者’而名闻天下。且舜以天下让,卷拒而隐于德山,辞帝不授,而以善德广播,化众生、益世间、传千古。
德融于道,乃老庄上乘之哲思,可鉴天地、可达古今、可怀日月、可超时空。是故,德功盈亏,唯识心性;道业消长,皆由知行。
德立于仁,则吉安显瑞,否极泰来,日月同辉,仙人合一。伏江河湖海之浪逸,使魑魅魍魉以善从。是故,德威缘聚,神鬼钦羡,仁德济世是也。
德施善济,万物融通而和睦相生,感应道交而酬慰心灵,草木有情而宜人风景,竹径通幽而听泉怡情,蝶舞花间而百鸟和鸣。是故,世间之胎生、卵生、湿生、化生,虽多劫沉迷,而相济相生于善德;虽各持特性互不相紊,实则同生共体于一法界、三法界、四法界、五法界、十法界,无不相依相傍于善德。
故循文化沿革之踪迹,自人文始祖伏羲始,德者相继跌出。仁德济世演绎炎帝,善德教化始于善卷,老庄思想哲理通鉴。上古文明,滋养华夏,源远流长。唯德润衍生、唯德行兼具、唯德运立命、唯德威高远,唯德而博古通今、唯德而品鉴天地、唯德而慧显知行、唯德而成就道业。
然,倘若德不配位,欲成大事者,此生无望。
参!
三、道德说

师之道,德范善导;医之道,仁德济世。孝之道,德邻事亲;人之道,威德廉耻。
四时应以春夏秋冬,五谷济以芸芸苍生;三光普被虚空法界,百业掌控生衍守恒。是故,地之道,简而随喜;天之德,厚而好生。心之境显道,人之本树德。
人有人道,鬼有鬼道,因德之盈亏而各路;魔有魔道,佛有佛道,因德之损益而殊途。
厚德者,役使日月于股掌,势至力钧;为道者,穿越时空于禅寂,梵境听香。又,知道明禅,曲径通幽;德圆福临,开慧渡劫。
然,假以道而妄执者,阴德亏损;假以道而邪祟者,阳德不聚。是故,德有阴阳之圆缺,道有善恶之清浊。道德缘起,惊天动地。
自人文始祖伏羲演绎天地人始,合道逍遥,厚德载物;道德联袂,乾坤承运。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看似互不相紊,实则生物链接。倘若破坏平衡,则道损德亏,岂能相生相济。
日出日没,昼夜为道,德泽普被;花开花落,枯荣循道,德香怡景;心灵交感,彼此同道,德知共鸣;劫缘显境,因果酬道,德化情仇;日月相惜,宇宙布道,德济时空。
自然法则,生克辩证,虽各持特性而道统德润,无为而无不为,令时间驻足生命永恒为终极。
入世法则,空间有序人伦儒,德功筑基,黎庶安居,纲常依道,仁义礼智,信愿知行。
出世间法则,三界唯心,六道唯识,心法善用是道。修德养性,以慈济有缘,兼乎道儒之长。时间的道教,空间的儒学,均可超越。即:时空不二。没有生灭,没有净垢,没有恐惧,无喜无忧,万象皆由心所,缘起变现于尽虚空遍法界,如来如去。融道儒于超然、合心法于世间,则道儒通泰,德功势至,成就慧命。
行文于此,劝勉有缘,欲开福慧,唯以道德兼具、德合道融为上。
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