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何种题材的文字形式,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或共情,无疑是作者的成功之处。通过文字叙述,我们能够看出作者对人生和生活的理解、感悟及思考,还有他的性格、成长经历、阅读量的积累和思维逻辑,所以也就有了风格迥异的写作方式和创作理念,让情感和人物饱满地跃然纸上。
每一篇文字在创作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掺杂一些作者起伏的情绪,不论悲与喜还是黑与白,都应以一颗平常心走进作者内心的居所,然后在坦荡之中走出来。只有用这样的心态,才能理解文字的真正意义和所要表达的内涵。不可否认,我们每个人都喜欢阅读和写一些春暖花开的文字,让自己流连忘返沉浸于美好的梦意。但文字也是反映复杂人性的一种客观的创作形式,是有着各不相同的阅历。在现实生活中既有美好也有丑陋,既有黑暗也有光明的事实的对立存在,所以真实的文字是不会只描写花好月圆、春花秋实。这如同我们在百花斗艳的花园里欣赏娇美诱人花朵时,不能一味地着迷于花朵的外形和芳香,而忽视或否定孕育和滋养花红叶绿黑暗的泥土所蕴含的力量。文字的真谛与魄力,不光是带给人们诗情画意和莺飞草长,醉人心脾的美的视觉享受,还需要写出那些被人们刻意回避和不敢面对的真实的悲情与暗黑,这也是作者自我审视和反省的一个过程。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不应孤芳自赏地封闭自我,要敢于面对现实,调整身心状态去适应复杂多变的生存之道,懂得珍惜与抗拒,也是一种心灵之间无声的交流和旁白。


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人生和各自的苦难与悲愤,但大抵都很相似。无论王侯将相、达官显贵,还是尘世间的芸芸众生,一路走来,都是跌跌撞撞、起起落落,如同在坐过山车,有太多的不尽如人意。平步青云和一帆风顺的观景大道,不过是某一时间段里的昙花现象而已。社会是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注定就有一些暗黑的、负性的、不堪的现实,这也是文字创作一种素材。当我们将有所思、有所悟诉诸笔端时,无须有意去回避,去惧怕文字中的暗黑。不能因为教材中别有用心的丑陋插画,就让孩子们终止接受教育,也不能因个别极端的暴力事件,就不敢去外就餐。只有敞开心扉,将自我走出,以正确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和接受不完美的现实和自己,才能自我勉励、自我奋进。很多实实在在的事物,不会因个人的喜好而消亡,文字中暗黑的悲情也不会改变。

纵观很多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巨著中,有很多暗黑的悲剧的情节与人物。在阅读与思考时,会引起我们心理的不适和波动,因而深感凄凉、悲苦。这不能说是作者或文字有太多负性的情绪,或是以凄惨而获取同情,更多的是文字背后所蕴藏的向上的、积极的力量。这是用暗黑的文字去揭露、去批判,唤醒内心去伪存真的良知与美善,从而调整心理阴影,做回更好的自我。苦难才是人生,善恶才是生活。
从先秦时期的《诗经》、《楚辞》,到魏晋风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再到近现代的巨匠,每个时期的文学作品都在揭示现实的暗黑与丑陋,寻找光明的入口,也留下了振聋发聩的千古名作。这些作品刺痛人们心灵深处的同时,更多的是警示人们对美好的珍惜、对未来的憧憬、对人生代代无穷尽的智慧的探索。犹如在黑暗的夜晚,哪怕是微弱的萤火之光,也会让人们看到光明的希望与方向,而不是骄阳明媚里高擎硕大的火把!

每一个读者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哈姆雷特,但在莎翁的心里只有一个,揭露当时现实的黑暗冲突和人性的复杂,期望悲剧不在重现,人间温暖长春。希勒在《论激情》中说:“悲剧艺术的第一条法则乃是表现痛苦中的天性;第二条法则是表现对痛苦进行的道德的反抗。”所以在我们品读暗黑的悲情的文字时,放下主观低落的情绪,才能看到对追求明亮的力量。如此,以豁达的心态去读《红楼梦》、《窦娥冤》、《活着》等名著,才能深刻解读造成悲剧的根源是黑暗的矛盾,是人性的悲凉和欲念,而不是作者故意为之的卖惨或者是痛苦的沦陷。就好比当我们登上一座山峰,在面对深不见底的万丈深渊时,不能只感到对恐高的害怕,更应有一种山高人为峰,一览众山小、远眺极目的辽阔和渺小,还有那一刻能容纳天地的心界,这才是登山的真正目的。


或许文字阅读改变不了我们现实生活的境遇和内心的忧郁,但它可以让我们看到千差万别的人世。文字是将人性中美与丑、黑与白、明与暗、欢与忧一并现显与放大,看到阴郁才明白光明的可贵。只有超脱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才能看到世间冷暖与百态的完整面貌,而不是只有面朝大海和春光灿烂。大海有风平浪静、辽阔伟大的一面,也有惊涛骇浪、吞噬一切,不可抗拒的可怕。灿烂的阳光能带来舒适的温度,但也会灼伤皮肤刺痛眼睛。文字理应如此,用平和达观的心态,辩证的方法去阅读,才能感受到作者真情实感的初衷和对未来美好的期许。
徜徉在文字的田野里,不论文字是生活或是生命的一部分,我们做不到谈经论道,也不畏惧其中的暗黑与苦涩。时刻反思自己,从容面对现实,淡定地置身于黎明前的黑暗之中,不悲不喜、不卑不亢,以乐达的心境走进蓬勃的朝阳,这就是文字的真实与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