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忽培元
作者简介:
忽培元,祖籍陕西大荔,1955年生于延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传记文学创作与研究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现任国务院参事。
主要作品有文学传记:《苍生三部曲﹣﹣群山、长河、浩海》《耕耘者﹣修军评传》《百年糊涂﹣郑板桥传》《难忘的里程》《刘志丹将军》《谢子长评传》《阎红彦将军传》等;长篇小说《雪祭》;中篇小说集《青春记事》《家风》,中短篇小说集《土炕情话》;散文集《延安记忆》《人生感悟》《大庆赋.铁人铭》《地耳集》《生命藤》《京密河札记》《秦柏风骨》《山秀珍》《义耕堂笔记》;长诗《共和国不会忘记﹣﹣大庆人的故事》和诗集《北斗》等。
《群山》《耕耘者﹣修军评传》分获第一届、第四届中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奖(长篇);长诗《共和国不会忘记﹣一大庆人的故事》获中华铁人文学奖。作品被译成英文、俄文在国外出版。
反映当代生活的长篇小说力作《乡村第一书记》,2018年12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2021年改成电视剧《花开山乡》在中央一套黄金时段热播。

高万兵
这是一部由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完成的鸿篇历史巨制,一部别开生面的厚重历史图卷。其中不少七八十年后初次公开面世的珍贵稀有的黑白老照片,填充了许多历史的间隙与感情的空白。不少名不见经传却与重大历史事件息息相关的普通人、史上有重大争议者甚或以后犯了严重错误以致成为了历史罪人的人物也如实地呈现其中,这使得更多早已消失更是鲜为人知的历史瞬间在其中悄然复活了。这些难能可贵的“发现”为延安时期那一段红色历史的再现增加了无限量的“像速”,使得已经沉寂下来的历史情景变得更加真切、鲜活、生动而感人,使得这一部似乎依旧还充满政治意味的历史图献,充满了更加真实可信的人情、人性与人文情怀,当我第一次读到这些熟悉亲切的又陌生新奇的照片,第一个感觉就是觉得编者高万兵为我们的红色文化建设做了一件了不起的重要的基础性的工作。
一个文化并不高的普通延安青年,一个父辈像《东方红》的作者李有源那样拖家带口徒步从榆林来到延安的边区移民的后代,一个数十年如一日,对红色文化充满了钟爱情怀的新一代的延安人,他是以怎样的精神与毅力完成这项宏伟工程的呢?
高万兵一看就是好动脑筋而精力过人。四十来岁,头发即开始谢顶,面色却像棒小伙儿一样红润。他是土生土长的延安人,1962年生于安塞,此后就一直在延安做事。十多年前当我见到他的时候,他在延安枣园旧址周恩来和毛泽东故居之间的几间平房里(当年警卫人员的住处)办了一个《毛主席图片展》,其中展出了几乎所有他能搜集到的毛主席各个时期的肖像与工作照,据他自己讲有1千多幅,还有6万多枚各个时期发行的毛主席像章,成为枣园旧居的亮丽一景,令参观者惊叹不已、流连忘返。那时候我正在延安任职,分管的工作中就有革命纪念地建设,也时常陪着客人到旧居参观。每次到了枣园必定要看他的图片展,每逢这时,高万兵总是热情地亲自讲解,态度庄严而显出十分的兴奋:
“……从1935年10月19日到达吴起镇,至1937年1月13日进驻延安,这期间1年零84天,党中央毛主席先后经过吴起、甘泉、富县、延安、安塞、安定(瓦窑堡)、保安等七县数十个村子......一路风尘仆仆、行色匆匆,所经之处,毛主席、周副主席就住在陕北农家的普通窑洞里,伏在农民家的锅台上、小炕桌上批阅文件、发布命令和作指示,筹划着中国革命的未来....”

他满口的安塞本腔,语气就是一个地道的陕北农民,讲出的内容却很内行,时间地点事件准确无误,还时有鲜为人知或被人们忽略了的“亮点”,如同一位专门的研究人员或经过正规培训的专业讲解员,绝非那些随口杜撰的“二股弦导游”可比。给我的印象他并不像一个生意人,虽为草根平民,却是地道的理想主义者,是真正的热爱红色文化,是自觉地把自己定位为延安革命历史的研究者和传播者,是毛泽东和老一辈革命家的忠实崇拜者和延安精神的热情宣传者。
“千里的那个雷声万里的那个闪,咱们中央那个红军到陕北,满天的乌云风吹散,毛主席来了晴了天···...”
“哎呀鸡娃子叫来狗娃子咬,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
有时讲着讲着,他就会突然扯开嗓子来一段地道的陕北信天游或革命历史民歌,一下子把展室里的气氛推向热烈的高潮,引起掌声和欢呼,顿时招来更多的参观者。这时候的高万兵就高兴得满脸放光,讲解起来嗓门儿就更加显得洪亮动人。
渐渐地,高万兵的展室成了枣园旧址的一个拿人的品牌。每次看他的展览、听他热情洋溢的介绍,我都同客人们一样被深深地吸引。他还别出心裁地先后开发了一系列今天被称之为“红色系列”的旅游文化产品,如:毛主席在延安图片一套、延安名人名言日记手册、毛主席等革命领袖人物剪纸艺术肖像一套、毛主席铜像系列、毛主席像章系列、毛主席诗词书法图片集成等30多个品种,样样制作精致、物美价廉,都是参观者所喜爱的纪念品,我也为客人买过不少。据说他还为陕西省集邮公司、延安市邮政局策划设计了《纪念毛泽东诞辰115周年》首日封纪念封一套十枚,甚至还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提供了珍贵的毛泽东生平图片二百余幅。在此期间,他编辑出版了《圣地延安》一书,简明扼要、图文并茂地介绍延安今昔;以后又自费编辑出版了《毛主席在延安》画册,同样很受欢迎。
那还是在十多年前,今天回头来看,仍感到他的许多创意都是具有开拓性的,积极主动地做了许多照例应当“官办”的事情,可谓是延安红色文化开发的一位先行者。当然这与当时我们的两个大胆的政策性突破有关:一是允许个人在旧址内承包经营延安精神宣传品;二是允许在旧址内举办相关内容的图片展。这在当时也是需要顶着压力的,有些情况高万兵当然不会知道。这些以前都是明确规定不允许的,我们是从实际出发,本着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突破了这两条规定。高万兵则是第一个把这二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加以发挥的人,三据紧围绕“红色主题”别出心裁的系列产品的开发,他便找到了依托圣地资源、适应旅游市场需求、既宣传圣地延安又利于自我发展的巨大的商机。结果他取得了预料之中的成功,也为延安红色文化走向市场做了有益的探索、带了一个好头。如今有了更大的实力,他就又筹划着出版全面反映党中央毛主席在延安13年《延安红色老照片》,这又是延安过去所没有的一项构想新颖的开拓性工作,是博采众长、具有集成意义的一项红色文化基础建设性宏伟工程。当我看了图片集的清样,为之大为感动、对他更加肃然起敬,不禁也联想起一些相关的往事。
人生的好爱不同,境界与格局不同。在金钱至上物欲横溢的世风之下,一些所谓的知识分子“精英”看着洋人的脸色公开叫嚣要“告别革命”、“远离崇高”,革命旧址门可罗雀、红色文化备受冷落,有的甚至遭到侵占和破坏。保护恢复革命旧址的工作刻不容缓。我们首先从普查开始做到心中有数。最后采取同对应的中央部委联系,由各部委投资恢复。结果,经过大家数年的共同努力,终于摸索出了一条具有延安特色的革命纪念地恢复建设的路子。先后确定立碑370多处、逐步重点恢复了大几十处,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也创造了有利于保护延安革命遗址的社会和舆论氛围。南泥湾镇的规划建设、清凉山新华社旧址、抗大纪念馆、延安新闻纪念馆、桥儿沟鲁艺旧址、花石砭西北局旧址和宝塔山、凤凰山等重要景点的违建拆除和恢复建设等,都是功德无量、意义深远的。
也正是在“春寒料峭”的情况之下,别人下海都盯着石油、煤炭和开发房地产、搞长途贩运、办歌厅舞厅、酒吧饭馆什么的,而一个普普通通的延安人,高万兵却“不合时宜”地选择了红色理想的坚守,选择了宣传革命领袖、宣传革命圣地、宣传延安精神。这其中的动力来自哪里?
有一首60年前产生于陕北的新民谣,首先唱出了我们延安人的心声:“东方那就一个红,太阳那就一个升,咱们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是人民大救星·····”曲调是传统陕北民歌《白马调》,填词的人名叫李有源,而高万兵的祖父和曾祖当时也就在同一批“移民队”中。他们由政府组织从人口稠密、土地瘠薄的榆林地区移民到气候较温润人口较少土地条件好的延安地区,途中在山顶上露营,看到东方初升的太阳而有感而发。同许多的延安人和中国人一样,高万兵是唱着这首人民发自内心的颂歌长大的。更因为他的祖上有着同歌曲的作者李有源同样的命运、经历和感受,歌中所抒发的正是人们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因此才世代传唱不衰。这首伴随高万兵走过童年、走过少年的歌,把红色的情感与崇高理想的种子深深地埋进了他的心田,同时也就确定了他一生的执着与坚守。可见同样都在唱《东方红》,延安人唱起的感情又是格外的真诚动人、意味深长。
寻根朔源,一个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青年,他对毛主席的感情至深令人感佩。在他的心中,毛主席就是一尊神,是代表着共产党人的人民心中的长生天!毛泽东的光辉与温暖现今仍然保佑呵护着中国大地和人民。我们常常在陕北农民的窑洞里还能看到用以镇宅的以毛主席为首的五老画像,我们常常在首都和许多城市出租车前还能看到悬挂着以保平安的毛主席肖像,我们每天都在天安门广场上看到成千上万的民众为了心中的美好夙愿而不顾严寒酷暑像潮水一样列队瞻仰毛主席遗容······这可不是组织行为,而是人民自觉自愿的呀。一个人过世几十年后,仍然具备如此强大的亲和力和凝聚力,是足以引人深思发人深省的。当然这种现象,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希望看到的,有人对此看法不同甚至十分反感,但他也不得不承认这个现实。人民是需要信仰的,没有信仰的人群就如同没有头羊的羊群。人民是具有鉴别力的,绝不会长时间的盲目崇拜某种虚假的偶像。在人世间还存在冷漠与不平的情况下,人民怀念毛主席就是一种现实精神的需要。中国如果离开了这样的精神凝聚,就会重新回到一盘散沙的危险境地。这样的感情在延安人中显然是普遍的,可是它的作为却又是异乎寻常的。由此可见,高万兵的精神和作为是值得肯定、值得赞颂的,是具有代表意义与群众基础的。

在延安,许多人对于党中央和毛主席都是怀有同样崇敬的感情,但在今天仍然能把这种深厚的感情坚持不懈地化作弘扬红色文化的实际行动者还是稀有。这些年来,延安下海致富的人不少,但舍得投资搞红色文化产业开发的并不多。延安文化人也不少,但坚定不移地把宣传革命圣地和延安精神,并以之作为终身的事业定位的却更是罕见。可见自身学历并不高的高万兵,的确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和高尚追求的人。此刻,当我在远离圣地的京城翻阅着这本即将付印的大型画册,心中不禁涌起深情的波澜。这是一个人的理想的硕果,更是许多人理想的结果:这是高万兵十多年的心血凝结而成,更是许多人希望看到的,只是其中的艰辛困顿与酸甜苦辣谁又能够体会得出?
可惜那时对高万兵并无过多的了解,除了看到那个令人振奋而赏心悦目的展览,对他的情况知之甚少。更不知高万兵还是个摄影家和文章收藏家。还说早已注意到了笔者的音论开且喜欢读我写的关于延安历史的文章。说明每次见到我有文章发表都要认真阅读收藏。最近,刀兵同延安外宣办同志带着他编好的画册来到北京,正式提出希望我为画册作序。我看了画册内容大为感动,只是觉得为这样厚重崇高历史内容的鸿篇巨制作序自己当外是远不够格,但我倒是很愿意把高万兵这位异乎寻常的编者和该书诞生的来龙去脉介绍给读者,于是就欣然同意了。
就这样,由于共同的感情、理想和志趣,我同高万兵可谓是知音相逢,一拍即合。我为他所代表的新时期延安人的精神风貌而倍感荣幸,更为他超越平庸境界的追求而深感自豪。延安关于红色文化的开发是一个大题材、一篇大文章,如今也许只是个开头。听说当地有关部门已经有了宏伟的发展蓝图。高万兵自己也有更加庞大的构想,见面之时总是津津乐道,那种不顾一切的赤子之情再次令人感动。好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为我们带来了好运气、创造了良好的大气候。应当说我们和越来越多的延安人,是真正志同道合的人了。在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我们将大有用武之地,延安红色文化展将前途无量。
编辑/筱枫
审核/尹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