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俗话说,成如容易却艰辛。不过,您在完成淮安历代名人肖像瓷刻系列作品的五年多的时间里,得到了至交胡彬先生的全力配合和相助,可以说是同甘苦,共患难。仅一同查阅不同年代不同出版社出版的《历史名人绣像选》、《中国民家传统仕女图谱》、《中国历代人图谱》、《中国百位巨人》、《淮安人名辞典》等图书就有五十多种,是这样吗?您和胡彬乐此不疲地记录、翻拍、整理,一个负责文字编撰,一个精心瓷刻配图,终于在去年5月一部汇总淮安历代名人的书法、绘画、诗歌、著作、肖像为一体的全面演绎淮安历代名人传奇历史的《淮安历代名人图传》一书,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它的史料价值和收藏阅读价值广受好评。这种合作精神与进取精神很难得。
季云华:以前,有人常说“文人相轻”。其实,你只要摆正心态,抱有一颗平常心和共融心就会由“文人相轻”到“文人相亲”。胡彬先生1956年出生,小我一岁,他是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他秉承家学,研究书画,尤擅专题性收藏。我们配合默契,合作愉快,互为影响,共同发展,我们第一部合作并于2008年出版的书是《中国大运河历史名人图说》。和他合作的五年多来,虽然不乏有争执相吵,但更多的是“文人相亲”的不是兄弟胜似兄弟的感情。这种纯朴的感情,给了我很多战胜瓷刻中的困难和勇气。为了出书,我们毫不犹豫地从各自生活费中各拿出5000元,用作到外地采访和收集资料费用;为了克服资料少,肖像少的困难,我们跑了北京、长沙、南京、广西、扬州、镇江、苏州、上海等城市,还设法和国外以及港、澳、台地区一些名人的后代取得联系;为了克服年龄大,不会用电脑打字的局限,我们不耻下问,初步掌握了电脑打字、上网发稿等知识;为了节省开支,在市内查找资料、采访会商等等,我们尽量步行,或者骑电动车前往;为了让家人理解,我们一起忍受了多年的埋怨、责难,同时也给家人带去了很多的麻烦、困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现在的初步成功,真的要感谢合作者,感谢支持者。
记者:在您的作品中,最让我心动和佩服的是您的淮安名人肖像瓷盘的系列影雕作品《沉思中的周恩来》。该作品源于影像却高于影像,无论是周总理的沉思状的逼真性和传神度,以及艺术的感染力和穿透力,都大大超越了影像本身,让我们透过影像缅怀的是一代伟人周恩来“鞠躬尽瘁,恩泽永在”的人民的好总理的光辉形象。后来,这部瓷盘镌刻作品还获得了2008年首届中国民间工艺精品博览会金奖,入围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能为我们说说这部获奖作品的构思及镌刻创作过程吗?
季云华:这部作品构思于2003年初,历时6个多月得以完成。由于周恩来是我们淮安人,是人民的好总理,他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国际上,都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作为一名家乡的刻瓷艺人,有义务有责任创造性地再现总理的光辉形象。在制作这部作品的时候,我采用的是刻瓷中最难的工艺“浅”浮雕手法——影雕,来深刻地表现周总理忧国忧民和从容不迫的政治家风范。在艺术特色上,这部作品手法细腻、镌刻清晰、栩栩如生,具有“触有手感、观有笔墨”“瓷赖画面显,瓷依画面传”的美的神效,也就是你说的“源于影像,高于影像”。这部作品于2003年党的生日前,被淮安市周恩来纪念馆收藏。
记者:这几年来您的光环和荣誉很多,也让不少人羡慕。但是,您的生活却很俭朴,为人也很低调,从不张扬。相反,对同行和慕名而来的刻瓷爱好者非常热情,不端架子,不摆谱子,还在您居住的一个老式小区一楼两室一厅前的小小院落里,自费建起了简陋但却高雅、简单却又多彩的刻瓷创作室兼藏品展示室,让来往亲友,宾朋名家津津乐道,赞不绝口。能为我们说说您收藏这些名品佳作的一些刻骨铭心的经历吗?
季云华:收藏是我的爱好,已有30多年了。之所以在自家院内花了近万元建的工作室和展示室,主要是我们淮安没有民间工艺品展览馆,我的百多件藏品一直苦于无处存放的一个无奈之举。说起藏品,我有一件来的比较有趣。那是2005年一个夏天的上午,天气很热,临近中午时,我看到有一堆人在一个旧书摊前看书,我想这里面一定有好书,不然哪个会在这三十八、九度的阳光下去暴晒呢。好奇心驱使我也钻了进去,我也在这故纸堆里翻来翻去,其中有一本旧版三字经,同时被我和另外一个藏友看到,他手比我快,抢先一步拿去翻阅,我也在旁边看。这本书封面有万淑瑜三个毛笔字,当时也没引起我的兴趣。当这位藏友翻到最后一页时,我一看心跳加快,在最后一页上有两行寄语,它的落款是万青选。我知道,万青选是周恩来的外公。这位藏友同时也看到了,他也惊奇地跟同来的朋友说“这里有古人写的毛笔字呢”。有的旁观者说“这小楷写的不错”;有的又说“这印章不错”。但欣慰的是,他们不知道万青选是谁。其中有一位藏友想买这本书,当时,我的心快要跳出来了,但又不能讲,我急啦。就在这时,他的朋友无意中帮了我。只听他的朋友急促地说:“中午有应酬,你赶紧把书还给人家吧”。于是乎,我就买到了这本书,如获至宝。
记者:您在潜心收藏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名家名瓷瓷刻作品的同时,您的瓷刻作品也被国内外一些展馆、纪念馆、书画院收藏,像《齐白石老人》人物影雕作品还被韩国高丽大学收藏。另外,您还从事理论研究,著书立说,我想这些是否是您内退几年来刻瓷艺术日益渐进,技艺迅长,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关键所在吧?
季云华:其实从事理论研究和著书立说,我受到好友胡彬先生的影响最大。记得多年前他曾对我说过这样一席话让我获益非浅。他说,“一个从匠到家的转变,不仅仅是作品的升华,还要有对本行业进行理论研究,要有自己的独特观点、独特技艺和独特方式。”后来,我逐步懂得了这席经验之谈的内涵和道理——“多读胸有竹,瓷上翻莲花;著文惊四座,落刀超群英”我的刻瓷志向和目标由此逐步形成。
结语:创造性的艺术作品就是这个春天最美的花朵。季云华的刻瓷艺术,或者更准确的说,他的淮安名人肖像瓷刻系列作品就是这种创造性的艺术成果,就是我国民间工艺花卉中最美的花朵之一。虽然快近六十的他也有担心和揪心的时候,比如刻瓷艺术后继乏人的问题;民间工艺品精品馆的建设问题;民间艺人的社会地位和待遇问题等等。但是,透过他那老有所乐、老有所求的坚毅和传神的目光里,我分明看到的是信心和希望。他说,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兴起,文化艺术的繁荣,瓷刻家们只要耐得住寂寞,不急功近利,并且能够与时俱进,我们就会有更多的市级、省级民间工艺大师的出现,就会有更多的艺术拔涉者从四面八方向国家级大师的高峰攀登。惟其如此,文化淮安、文化江苏、文化中国才能把世界文化点缀的更加璀璨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