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苑小说散文专刊
(2022年第3期)
目录
[传记]
刀 魂(下) 郭 颖
印象西藏 佳 丽
[随感]
感恩磨砺 原上草

[传记]
刀 魂(下)
郭 颖
新中国成立后,在爷爷的影响带动下,4家刀剪铺相继开业,二道巷的铁匠炉又红火起来,大家都有了稳定的收入。听姑姑讲,那时爷爷腰里经常系着一个皮质的围裙,脖子上围着一条汗巾,手拎铁锤虎虎生风,十分神气。用粗粝的大手为铁块重塑外形,赋予它们新的生命与价值。
一把蒙古腰刀,刚柔并蓄、坚韧锋利,这在传统铁匠铺中是非常少见的。从原料到成品,要经过锻、铲、锉、淬、磨、錾等多道工序。其中的锻、淬是绝活儿,也是刀口刃上的秘笈。全凭心、眼、手上的功夫,可谓“宝剑锋自磨砺出”。经爷爷锻制的蒙古腰刀,不光有师傅口传身授的传统铁匠刃口秘诀手艺,他还能在钢刃上搓金、鎏金、镀金。刀具造型优美,刀刃寒气逼人。刀刃淬火的线条角度更是堪称一绝。刀具制成后,还配有蛇皮套、象牙筷,刀背上錾有雕花和姓名。因为铁匠重技艺,更注重品行,讲究师承门风。一旦在自己打制的铁器上印上“胎记”,就意味着自己的手艺能经得起世人的品评。
爷爷的锻制的蒙古刀具工艺精湛,选材优良,价格合理,深受用户的好评,草原上的牧民不远千里,慕名而来,订货取货,络绎不绝。还有旅蒙商人每年两次集中收购,由驼队发往蒙地大圐圙和苏俄恰克图。爷爷的铁匠铺,虽为手工作坊,不具规模,却也声名远播,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仍有外蒙(蒙古国)人慕名前来,探寻打问。
1956年,爷爷积极响应党的公私合营号召,合营到包头市三零厂,后易名为包头市青年厂,又名为包头市刀剪厂。定为四级锻工,每月有五六十块的固定收入。为传承赓续,爷爷带了一批徒弟,亲传技艺,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淬火领域的带头人和领军人物。爷爷爱厂如家,每天从二道巷的家里到东河槽的厂里,徒步四趟,早出晚归,风雨无阻。直到退休后还经常想着厂里的事情,梦里还经常会到他熟悉的炉膛前。就在生命弥留之际仍念念不忘,希望再能回到厂里看一看。爷爷讲这些时常常老泪纵横,仿佛有一串动人的故事欲从泪水里涌出,使我触摸到了一个铁匠艺人炽热的心跳和深沉的情感。在厂里,爷爷为人忠厚、老实巴交、手艺堪绝,差不多年年都是厂里的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经常出席市里召开的劳模会。会后,身披红花,手捧奖章,被厂工会带领青年工人敲锣打鼓地迎回厂、送回家。爷爷的那一摞奖状,奶奶宝贝似地用一块老粗布包裹着,放在她那黝黑破旧的躺地木柜里,偶尔拿出来让我们看看。对爷爷取得的成绩,人们总是赞口不绝地说,一个普通的铁匠,靠过人的手艺,赢得了别人的尊重,也捍卫了自己的尊严。
“匠心”与“匠气”一字之别,却代表了不同的层次境界。二者都有“匠”字,说明都是对工件用心设计、踏实认真的“手艺人”,差就在“心”和“气”上了。一个是用心后的灵动与巧思,一个是过度雕琢后的刻板与陈气,力道和创意的差异导致了美感和智趣的差距,才能真正领悟“匠”的本意。对技术高超的爷爷来说,眼睛就是尺子,眼光更“毒”,拿起一块铁,就知道它的材质好坏,因材定制,既要做到不屈材,又要保证好钢用在刀刃上。所以人们称爷爷“认铁识钢”,用眼一瞧,不论是什么材质的铁料,白而有光,再用大拇指从碴口上来回一抹,很细腻、不扎手,好钢!若是“满罐子不荡,半罐子直晃”的“夹生”师傅肯定看不出来。带刃的工具都要加钢立刃,用钢的多少、好坏和淬火的程度都决定着器具的优劣和锋利程度。只有技术高超的铁匠才能兼顾识好材、出好货。爷爷做工,锤出声人不出声,爷爷和徒弟们挥臂抡锤,汗如雨下,徒弟们见机行事紧跟师傅的节奏,只闻铁器的敲击声,不闻人语。爷爷站如一颗松,左手执钳,右手拎小锤,徒弟分列两侧,爷爷开始指挥这个合唱团。他轻敲,徒弟就跟着轻敲;他重锤,徒弟就轮圆了胳臂重锤;爷爷紧击,徒弟紧跟。一张一弛,节奏分明,韵味十足。徒弟紧跟着爷爷敲打,若是打错或打歪了,爷爷不言语,只用手中的小锤轻轻敲击砧子耳朵以示警告。看着刀具已锻打成型,爷爷就在砧边耳朵上轻敲一下,发出停止的信号,徒弟们见机便戛然而止,配合得天衣无缝、十分默契。一盘炉火,几把大锤,爷爷和徒弟们敲打出形态各异的蒙古刀,也锻打出一行行历史的足迹。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全国上下各行各业大搞技术比武,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对蒙古刀技术尤为重视,市里下达文件,点名要求市属工矿企业派员参赛,爷爷自然被选中,代表包头参加技术比武,不仅拔得头筹,还受到乌兰夫主席的接见,爷爷也将自己亲手制作的一套蒙古刀具送给乌兰夫主席留作纪念。面对荣誉和赞美之声,爷爷总是习惯性地用鼻子“哼”一声。那“哼”声里蕴涵着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人间况味的万般内容。
有一年,爷爷接受政府的任务,对市里获得的一批当年日军遗留下的军刀进行分析、研究;鉴定、品评。那时,爷爷是厂里的“技术权威”,在刀具的淬火技术上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识见高卓,令人钦慕。这件事曾由中央新闻纪录片厂制作并在全国播放过。爷爷的事迹在包头广播电台做过专题报道,还在包头市第一中学做过忆苦思甜报告。如今,爷爷已经故去几十年了,但有关他的故事仍在流传,且愈传愈神奇,版本愈多。那年,厂里曾一度盛传爷爷要赴京参加全国群英会,就像新疆农民库尔班·吐鲁木大叔一样,还会受到毛主席的接见,后因“文革”开始而搁浅。
1968年,市里举办“天津三条石”大型阶级教育展览,家兄郭琦被抽调筹展,有幸结识包头市文联主席许淇老师。许老闻知爷爷的事迹后,激动不已,欣然挥笔,为爷爷画像。这幅油画不仅展示了许老娴熟的油画技能,也真实地保留了爷爷当年的风采与英容。直到今天,许老的这副油画珍品依然高悬于家兄厅堂之上,以一并缅怀二位故去的老人。
冶铁业历史悠久,在传承与变革中已逐渐形成自身颇具特色的文化,那就是铁匠的规矩。铁匠跟他们打出来的铁器一样,有棱有角,规规矩矩,却又不失灵活和智慧。现如今,我们的文化传统中对“工匠精神”重视不够,我们的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做科学家、艺术家,而很少有家长会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铁匠,也忽视了培养学生老老实实打铁的能力和耐心。爷爷一辈子与铁匠炉为舞,沉默得像一块铁,虽无声,却有光,默默地陪伴着他的一生。爷爷制作的每一件蒙古刀具似乎都有一个故事,记录着他经历过的风风雨雨;每一件刀具都有一段情感,诠释着他手工制作的血汗辛劳。今天,爷爷当年锻制錾刻的蒙古刀具现已成艺术品和收藏品。自家仅存的一套蒙古刀,可惜在“文革”中莫名佚失。
2008年,我的一位同学说曾在一个朋友家发现一套钤有我爷爷姓名“郭秀”字样的蒙古刀,听之让我十分兴奋和激动,嘱其面洽可否出让?对方竟要以古董和文物的价码出让,虽要价不菲,但能得到爷爷亲手制作的一件真品以作传家之宝确也值得。孰知天意难违,世事难料,我的这个同学就在此时因家庭变故而跳楼自杀,遂成终身遗憾。
一个人的命运总是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一个人的足迹也总是和历史前进的车轮步步相随。我庆幸爷爷命运的转折。他的一生纵然吃了不少苦,但也不乏精彩和灿烂。他只是一个在旧时代打拼、在新时代奋斗的历经三个朝代的普通匠人。但爷爷的锻制淬火绝技如果能完好地留存下来,一定会成为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在爷爷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痕迹、时代的变迁。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当下,让我想起了八个字的两句成语,我觉得,它们最能够描绘这种技艺的属性,也最能够表达我对爷爷的敬佩——
抱朴见素。
守静致笃。
作者简介
郭颖 ,內蒙包头市人。中华诗词学会、内蒙诗词学会会员。曾任包头诗词学会副会长、常务副总编,包头东河区文联副主席。著有散文、评论、诗词,另有音乐作品《亦东篱书屋集(1一6集)》。

印象西藏
佳丽
记得那年夏天到,
西藏游玩兴致好,
在路上不觉睡着了,
风在轻哼云在笑。
我喜欢西藏,喜欢它的不紧不慢,喜欢它的安静从容。
清晨,走在拉萨的八廓街头,太阳还将升未升,一切都笼罩在淡蓝色的晨霭里。这里没有都市车流成海的焦灼,没有行色匆匆的上班人群。这里,人头攒动,却静谧安然,人们不紧不慢的绕转着八廓街。藏族的老人一边摇动着经轮,一边轻诵着嘛呢,氤氲了岁月的皱纹里,没有欲望侵染的痕迹,却看到与年龄不符的纯净如水;在这里,也有绕着大昭寺磕头的信众,虔诚的三步一拜,俯身到尘埃里,把自己放低到泥土中,放下的是傲慢与无知,贴近的是解脱的温暖。在这里,宗教神秘的力量,晕染着人的心灵,你会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脚步,放轻了声音,对周围的一切肃然起敬。太阳渐渐升起,金色的光柔和地抚摸着八廓街上每一个行人,每一处角落。静静的八廓街头,清一色的黑瓦白墙间,有一栋明黄色的房子名“玛吉阿米”,我不由恍惚了,穿过历史厚重的墙,我看到雪域诗人仓央嘉措向我走来,带着慈悲神秘的微笑“住在布达拉宫,我是雪域之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我不知这些诗里是蕴含着出世间的智慧慈悲,亦或是入世的奥义玄机,但我想,世人这样口口传唱,本身就是对诗人最好的缅怀和景仰。天光变得明丽起来,但八廓街依然不紧不慢地、安之若素地享受着暖暖的日光。
我喜欢西藏,喜欢它的大山气势恢弘,喜欢它的大湖神秀幽静。
西藏的山多,山中有山,山外有山,群山叠嶂,绵延千里;西藏的山阔,像大海里的波涛,此起彼伏,浪浪相接。西藏的山高,如孙悟空将定海神针幻化成擎天玉柱,直插云霄。西藏的山险,像一群顽皮的孩童在踮脚比高,群峰争雄竞险。
西藏旅行,凌晨三点左右就出发了,坐着大巴车,趁着漆黑的夜色,一车昏昏欲睡的游客,行进在九曲十八弯的山路上,路况很差,但是车速却惊人的快。看不到路况的旅人们,依然安心地打着盹。等到天色放亮,抬起昏蒙的睡眼,向车窗外一看,人霎时间就神清气爽了,入眼是不见底的深涧险壑,令人心惊魂断,车子就在一条窄窄的山路上蹒跚着盘旋而上,到了急转弯处,车内是一片压抑的惊呼,我甚至感觉白云撞到了车窗上,如果有一丝缝隙的话,调皮的云朵就钻进来了吧!怪不得被称作是天路呢!
站在山口处,向外望去,山顶,各色的经幡在风中猎猎作响,远眺,千山万壑,峰峦雄伟,白雪皑皑压顶,如一群耄耋的老人身穿着节日的礼服,在微笑,在沉思,也在诉说着沧桑的故事。从五千多米的高度回望来时路,九曲十八弯的群山庄严静穆,一条羊肠小道,如天神无意间落下的白哈达,随风吹落至谷底,曲曲折折地,躺在点缀着各色小花的绿草坡上。
车子转出冈巴拉山,眼前豁然出现了羊卓雍措湖的倩影,“措”在藏语里的意思是度母,此时,你就会觉得湖的气质与她的名字是非常契合的。她静静横卧着,波平如镜,恰如一块晶莹剔透的蓝翡翠,在阳光的折射下,光斑星点,跳跃闪动,根本就是湖的精灵在迎风起舞吧;这样的蓝,只有西藏这片净土才会存在的吧,干净纯粹而又幽深冷淡。西藏的湖是圣洁高雅的,犹如旷世的美人,风姿绰约,清丽自然,没有一丝脂粉气。西藏的湖是慈悲安静的,仿佛贤淑的母亲,静静地守护养育着身边的一草一木。
西藏的圣湖很多,也都很大,唯有拉姆拉措湖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小巧的像仙女的手掌,安静地舒展在群山之间,西藏的天空与神湖似乎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不时间天光云朵变换移动,晕染在湖面上,就成了掌心里的纹路,昭示着某种神秘的命运。历尽千辛万苦,登上海拔五千多米的曲科杰山顶,向下看去,镶嵌在群山之间的拉姆拉措湖又像一面宝镜,照亮了人的前世与来生。时光清浅,深情难赋,前生来世,都是不可知的宿命,而我们能做的,也唯有珍惜今生而已。
我喜欢西藏,喜欢它浓重而不迷信的宗教氛围,喜欢它质朴而有情怀的藏族儿女。
在西藏,如果说什么最多,那当然要数佛寺了,拉萨市区的布达拉宫,是过去历代宗教领袖的起居之地,站在广场看去,布达拉宫像一副浓墨重彩的画卷,卓然出群,雄踞于天空之中,俯瞰着众生;格鲁教派的三大寺——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成三足鼎立,弘扬格鲁教法,各自依山而建,风起云涌时如端坐在白云之巅;后藏的扎什伦布寺,檀香浓郁,古朴幽静,是历代班禅大师的驻锡地,也是历代班禅的肉身舍利供奉之所;雅鲁藏布江岸北的桑耶寺是西藏最早的佛寺,盛名之下,高僧辈出,传奇最多的地方·······还有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寺院,像星辰,像珍珠,洒落在西藏的每一个山脚下、村落里,教化一方信众。宗教使得藏族人久居于音讯阻隔的大山深处却能平和泰然,安之若素;信仰,使得藏族人的心像羊卓雍错湖一样的清澈明净。他们对于物质的欲望是淡然的,修行使他们心灵宁静,睡梦安稳!
藏族是一个不一样的民族,他们的血液里融入了信仰的养分,在西藏,藏族的孩子,没有我们的孩子这样锦衣玉食,被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着。他们大都顶着一头乱糟糟的黑发,黑红的小脸蛋,穿着厚重松垮的藏袍,从一懂事起,就要分担家里的劳动。冬天就跟着父母转山转寺转佛塔,他们的身上,散发着健康的、阳光的美丽,他们的眼睛宛若奕奕晨星,黑亮干净的惊人。遇到熟人,就会笑露出洁白到夺目的牙齿,羞涩的合十问好。藏族的老人,在六十岁以后,就不再介入家庭的琐事,而是专注于磕头绕塔,念佛修行。你很少能看到藏族的老人凑在一起家长里短的闲聊,信仰让他们珍惜时间,欲修得 人生的圆满幸福。
在西藏,你随时可能碰到乞讨的人,在这里不会粗鲁的呵斥,藏族人会谦卑地拿出一角或一元钱,双手递上,合十作礼。在西藏,你随时都可能遇到斋僧的老阿妈,她们弯腰合十,恭敬地送上奶茶、酥油、青稞面和自己满满的虔诚。在西藏,等待朝圣的人群如海如潮,但藏族人会静静地排队,无论需要一天还是一月!
西藏,我有一万个喜欢它的理由。
当过多的欲望升起,想到这片干净的雪域,我的心会警醒愧怍;杂念多了,就去趟西藏吧,那里的天,那里的湖,那里的人,那里的信仰,会让心灵不再蒙尘!
西藏,一个可爱的地方!
写于2022年6月8日
作者简介
佳丽,本名贾永丽,内蒙古包头人,毕业于内蒙古大学外语系,内蒙古公安厅情报指挥中心工作。爱生活,喜读书,勤写作,善思考。于平凡而又紧张的工作生活中,活出自己独特的样子!

[随感]
感恩磨砺
原上草
岁月难留。不知不觉间,已近老年。 清代王国维说:“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确实如此。
回首过往,将近一个甲子的人生旅程,多磨难,多坎坷,磕磕绊绊走了过来。
唯其如此,便颇有感悟:人生最曼妙的风景不是你去过多少地方,不是你享受过多少华衣美食,而是内心的坚强与坦然。人生就是:受挫一次,认透一些;悲伤一次,成熟一点;磨难一次,坚强加倍。明末冯梦龙有警世之语: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他一生多艰,最终参透了人生的禅机。
生命之旅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要经历风风雨雨。历经磨难,才能让自己坚忍挺立;经受苦痛才能让我们顽强支撑。五代冯延巳也有“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的诗句,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平凡人生,就像一条河流,时而舒缓,风平浪静
;时而激越,波涛汹涌。
人生总会有遗憾,会有雾霾的晨,会有风雪的夜,会有错过的人,也总会有抵达不了的彼岸。但要相信,现在的你是最好的你,现在的拥有是最对的拥有。它们是经过时光过滤余下的最美。
俗世生活,是一部无字的书,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读法;还是一道多解的题,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答案。
珍惜每一个遇见,善待每一份情缘,微笑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用感恩之心容纳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用豁达之心面对所有的坎坷与不幸。遇到不顺意时懂得看开,看开才能快乐;遇到负心人时懂得放手,放手才能松心;遇到艰难困苦时要勇敢坚强,面带微笑行走山川湖海四面八方,坦然面对坎坷艰难与世间冷暖。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此生既然来世走一遭,就得扛起应有的责任,担起该有的担当。不为昨日的失意而后悔,不为今天的无为而烦恼,不为明天的得失而担忧。
余生,只静守该有的流年,让那些划过眉宇的光阴,定格成人生最美的风景;让那些缱绻的时光,在指尖延绵流淌。
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珍惜属于自己的时光,感恩拥有,感恩磨砺,坦然前行。
作者简介
原上草,本名李清香。山东省平度市人,退休教师。爱好文学,业余网络写作十几年。所创作的诗歌散文发表于多处文学网络,还有部分发表于多种纸质报刊。

中国文苑小说散文专刊
顾 问 张鹏飞 龙 秀
总 编 郭培友
主 编 王维正
编 委
贾小瑞 贾永丽 茹秀奇
赵永晓 高 智 樊丽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