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浣溪沙•荷池行乐 陈廷玲 荡漾碧波水一池,荷花映日展芳姿。白云深处燕双飞。 竹海松涛形胜美,凉亭闲坐漫敲棋。赏心悦目乐忘归。 鹧鸪天·诗友情 苏林生 疫后痴迷诗友频,当年幕幕特欢欣。不言世味都看淡,仅把骚坛记守真。 心弦动,惹吟魂。百千爱意集于身。典中摘录褒扬句,难表殷殷兄弟恩。 依韵苏林生君《鹧鸪天·诗友情》恭和 胡焕亮 生性豪歌诗酒频,拽文索句觅欢欣。利名争斗心深耻,权术阴招情恶瞋。 君坦荡,我纯真。仿模管鲍律裁身。百年自省应无悔,莫逆之交常念恩。 临江仙·七夕 丁家九 暑薰芳洲浓翠簇,轩窗花榭篱边。中庭池静月光圆。水遥云外影,秋气欲来残。 卷帘幕密空目断,难辞乌鹊情缘。金风玉露忆婵娟。别来红袖少,约梦爱河前。 安徽省五河县创建中华诗词之乡感赋 丁景玉 碧树苍苍,澄波滚滚,诗乡虹城。望沱湖碧浪,翔鱼翥鹤,巩山黛岭,育栋培英。丘壑山川,烟霞田野,五水岚光瑞气萦。逸怀处,醉人文荟萃,美景纷呈。 今朝岁月峥嵘。喜笙笛鼓锣器乐鸣。引挥毫骚客,词吟富庶,吐莲雅士,诗赋鹏程。村镇歌飞,校园韵荡,部队机关吟诵声。看全县,正弘扬国粹,谱写文明。 浪淘沙·庆祝东方之珠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 潘家凯 百舸竞帆扬,维港无双。太平山顶眺南疆。云耸高楼鳞次望,世界之窗。 历史话沧桑,雪耻归航。紫荆花艳满香江。盛世中华惊罄宇,光耀东方。 

生命中的又一高光时刻
田珍(陕西) 刚刚走完的三百六十五天 体内的弦时刻紧绷。少有休息日 几乎难有一个安稳觉 以致身心疲惫,亲情罔顾 单薄的身体 顶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身前士卒,不敢稍有松懈 一次次吹响冲锋的号角 艰辛、煎熬中度过那些枯燥的日子 高考分数线公布的那一刻 庆幸你再次完胜这个学年 学校创高考新纪录,包揽全市前三 理科第一,市状元出自你班上 优秀生成功获得清华北大减免分 这多年,本就不多的情商 似乎都匀给了智商 在三尺讲台运筹帷幄 成就一届又一届高三毕业班 生命中的又一高光时刻 真是可喜可贺  梦回故乡 李国富 昨夜, 梦里回到久违的故乡, 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颜王大队庙李庄, 又见高高的红砖大瓦房, 还有那间正在煮米饭的小厨房。 院里鲜花开得好漂亮, 老人坐在门前晒太阳, 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 几个男女在厨房间说笑声很响。 我背着书包, 走到厨房门口, 姐姐端来一碗米汤, 我喝了感觉又甜又香。 突然手机铃声急促地连响, 猛然醒来, 发现我正睡在, 上海单位配置的行军床上, 匆匆忙忙写下这首诗行…… 

依胡焕亮会长《咏莲》韵 魏传良 出泥不染寄池塘,绰约轻盈四溢香, 楚楚迎风妆淡抹,亭亭映日沐晨光。 临溪西子望停步,妙语周公说者详。 我见犹怜忙搁笔,踏歌行乐赏孤芳。 注:周公指周敦颐,著有《爱莲说》 登贵阳市甲秀楼赏荷 庄来喜(大庆) 飞落登楼举目眈,花红叶绿映天蓝。 蜂蝶采蜜频频舞,燕雀环池屡屡喃。 亭落波澄浮彩影,柳垂堤美缀茵坛。 夫妻争誉言难尽,平仄句中陶醉酣。 次韵汪奇圣老师《雨后》 徐长华 漠漠苍烟复堕池,泼开空翠玉参差。 山形依旧超然处,人世几回遐迩时。 风度蝉声嘶月薄,云开日色探花迟。 微霞一抹洋洋矣,闲坐清溪钓好诗。 金银花(通韵) 陈良传 一夜东风催有因,女皇下旨降芳尘。 珠泉愉悦轻轻诉,风柳欣然浅浅吟。 望月只因情切切,沐霞尽显喜津津。 谁持彩笔施神韵,醉了山川醉了人。 杨开慧烈士 孙登先 人生灿烂历风霜,巾帼精神万古扬。 教子相夫恩爱重,编文校字意情长。 笑将碧血疆场洒,冷对豺狼心志刚。 直上九天舒广袖,红旗漫卷迓朝阳。 绝句两首 方守庆 凤阳韭山洞 隐幽广大地宫城,洪武初藏百万兵。 擎起飞龙兴盛处,恢弘旭日九天明。 步韵和时老师《回乡》 旷野青青洒艳阳,纵横水网接川梁。 新村不识曾经貌,唯那老槐招返航。 庆祝香港回归25周年 丁 娟 根同血脉一家亲,骨气甘当中国人。 七子回归怀抱暖,百年别去雁书贫。 香江涌浪由心醉,海岛升平入眼真。 荡漾微风吹脸上,明珠璀璨画图新。 蝉 李连富 出自草根居绿林,餐风饮露尚高吟。 歌声阵阵飘山谷,不负长天不愧心。 步韵奉和时会长巜听歌曲、画里》感作 张雨生 一曲欢歌颂太平,音波幽雅拥真情。 声声入耳心中悦,句句欣天量不轻。 传遍九州盈旷野,飘过四海振雄兵。 举杯共舞共圆梦,莫教时光空守城。 
矿工情怀 杨东市 纵横煤海困难迎,翻滚波涛揽厚情。 得意心牵三万里,增辉梦想九千城。 一生奉献休言利,晚岁修身不计名。 凿掘乌金人自暖,无闻默默续征程。 夏游焦岗湖 连国民 夜半雨敲篷,清晨暑气终。 临桥观柳浪,登艇爽芦风。 荷叶接天碧,莲花映日红。 纵览湖光秀,漫游仙境中。 下班遇雨 王金波 恰恰天飞雨,声声恨几回。 抬头冰箭射,举足铁鞋摧。 云重压归路,风狂卷闷雷。 何如飘作雪,披甲戴银盔。 感党恩(冠顶格) 孙守英 歌唱东方红运行,颂党百秩岁华融。 伟业辉煌获幸福,大国担当建奇功。 中央关爱人心暖,国强民富脱贫穷。 共筑飞天科研梦,产品质优志气宏。 党恩不忘初心记,好事连连世称雄。 午收忙 孙国崑 小麦金黄随浪幽,杜鹃鸟叫午忙收。 披星喜色平畴刈,映日丰粮仓库投。 沃野畇畇肥土地,秧田块块瀹墒沟。 夏时稼穑千畦籽,秋后开镰稻稷优。 父亲节感赋 程 光 天堂归廿载, 嘉至问平安。 百战傲风骨, 丹心卫国艰。 鳞伤文革事, 烈士正衣冠。 忽报清风穆, 欣欣六月观。 夏 夜 彭 亮 余晖散尽夜灯明,热浪袭人汗未停。 天籁一歌腰舞旋,意犹曲罢月西行。 欢庆党的百岁华诞 缪宏新 喜逢百岁忆先贤,十二同仁聚一船。 寻觅西方传马列,典基国策润之宣。 八年欲血消倭寇,三载同心灭敌烟。 从此龙腾东海岸,日新月异再扬鞭。 注 :润之是毛泽东的笔名。 父亲节 赵建军 慈父如山硬脊梁,千斤重少年冠尝。 也曾挥汗田间作,几度呕心珠算忙。 苦累坚辛伴酒咽,孝尊扶幼发成霜。 孙男娣女茶烟敬,乐享天伦福满堂。 

尴尬的父亲节 文/张元铮 星期天清晨五时,我习惯性的打开手机,映入眼帘的是6月19日,父亲节。 父亲节是什么玩意儿?我纳闷了,国产货?舶来品? 查百度得知,改革开放以来“洋节”一拥而上、大行其道。诸如什么:情人节、愚人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圣诞节……,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哎呀,原来这父亲节也是个洋玩意。难怪有了四十多年“父龄”的我未曾耳闻。 洋节入关,如洪水泛滥来势汹涌。其他洋节姑且不论,单说情人节就“霸道”的可以,每年2月14日情人节那天 真是盛况空前:君不见:是日入夜,帅哥靓女成双入对,花前月下卿卿我我,“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交通为之堵塞,酒店为之暴满。卖花姑娘彻夜不眠,囊中鼓鼓;龙湖公园孔明(灯)腾空,星光灿烂。好一派年轻情侣的良宵美景、狂欢之夜。传统的七夕节则显得暗淡无光,牛郎织女闻讯也只能委曲地向隅而泣。 闲话少叙,切入正题。前几天,我就看见商家迫不及待的打出广告“父爱如山;父亲们辛苦了;祝天下父亲节日快乐;老人服装大削价……。”我也没有太在意,心想这不过是商家促销的噱头,想趁父亲节小赚一笔罢了。随便进店转了转,商店里冷冷清清、购物者了了,老人用品仍然无人问津,几乎是零销售,销售额恐怕还不够商家的广告钱。唉!精明的生意人这回也失算了,谁曾想父亲节竟然如此不受待见。见到此情此景,一丝伤感油然而生。何哉?我从来就“不缺”衣服,子女们大可不必“锦上添花”, 为我买这买那,白花冤枉钱,虽然我的衣服多了去了,可都不是买的:记得我小时候拾姐姐的旧花褂子,长大了穿爸爸的破中山装,现在我的衣服就更多了,哪里来的,有人献爱心呀:穿旧了的、过时了的、大的、小的、肥的、瘦的、儿子的、孙子的,我都来者不拒、照单全收、多多益善,如今是箱满柜满。 众所周知,当前父亲在家庭里的地位早已一落千丈。最近听说一个笑话:某大厂的一位董事长,在单位一呼百应、颇有威望,是千把号人的“总瓢把子”。可是回到家里,就成了“阶下囚”,儿子是一把手、老婆是二把手,连他家的宠物狗也排行老三,可怜他竟落的当了个四把手,每天依次伺候孩子、老婆、小狗。不无讽刺地是他家的户口簿上的户主赫然还是他的名字,这简直是户主的悲哀、父亲的悲哀。如此来看,父亲节受此冷遇,也就不足为怪了。 想我这个“糟老头子”,退休工资有几千,不愁吃来不愁穿,活着靠共产党,死了有火葬场。绝无后顾之忧。但总觉得还缺点什么:缺什么?噢,我想起来了,缺亲情,缺关爱,缺儿女们的“常回家看看”,缺全家团聚的天伦之乐。 难道是儿女们住的太远乘车坐船回家一趟不太方便? 非也!相距不足500米,尿泡尿的功夫就到了,一月两月不来一趟,偶然经过父母家门也不进去看看老人,真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之遗风。即使因事(是他们的事,不是父母的事)非来不可,也是蜻蜓点水、火燎屁股,办完了事立马走人,没有半句“废话”,“效率之高”令人咋舌。正应了那句成语“咫尺天涯”; 难道是儿女们工作太忙没有时间来看望? 非也!聚会有的是时间,逛街有的是时间,打牌有的是时间,侃大山有的是时间。怪哉,唯独回家看看就没有时间了。 难道是对儿女们没尽父母之责?儿女记恨在心? 非也!从他们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父母含辛茹苦、备受艰辛,含在嘴里怕化了,放在手上怕摔了,对他们的付出车拉船载。始终只有一腔关爱,不存半点私心。无时无刻不牵肠挂肚,正是“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 何以至此,以怨报德。我百思不得其解。 今天是父亲节。与往年父亲节如出一辙,仍然是冷清的父亲节、尴尬的父亲节。和同是洋节的情人节相比,父亲节显得“低调”的多、“寒碜”的多,国人奈何厚彼薄此、洋节奈何天壤之别。 从清晨到黄昏,我频繁的打开手机,看看有没有子女们漏接的电话、儿孙们祝福的短信:哪怕是只言片语! 从清晨到黄昏,我不时的翘首远望:期盼看见那子女熟悉的身影、孙辈顽皮的笑脸,可望眼欲穿却一无所获。 平心而论,我的子女还算孝顺,我们一旦有病有灾,也能带到医院去看,端茶递水、喂汤喂药、伺候左右。就是平时不够心细,不知父母上了年纪更加思儿念女,心中寂寞,无处排解,就盼望儿女们能够常回家看看,陪着老人叙叙家长里短,谈谈工作学习,诚如是,吾心足矣。 和老弟兄们闲聊,提起父亲节,也都大吐苦水,这样的尴尬“待遇”并非个例,仅是大同小异。 凡事不可一概而论,也有特例:我的一个老同事,父亲节那天,四个子女全来看望他,最远的从合肥赶来。一家二十几口,四世同堂,老人高兴的合不拢嘴。孙子唱歌,孙女跳舞,欢歌笑语,此乐何极。老同事满脸写着幸福,不无炫耀地说:“父亲节那天,我仿佛年轻了十几岁。” 老夫已经六十有九,就算没有意外能活到八十岁,也只剩下十一年光景了,我们来算一笔账: 假设子女们能每周陪父母一个小时(请注意是“假设”,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一年时间就是365天÷7天/周≈52天,亦即52小时,52小时×11年=572小时,折成天数就是572小时÷24小时/天≈24天。 换言之:即使我们能有幸活到八十岁,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满打满算子女们也仅仅能够和父母在一起待24天。(不足一个月的时间)。就是这区区的二十几天,也是在老夫双重假设下(一是假设活到八十岁;二是假设子女们每周看望一个小时。)的“奢望”,真叫人思之心寒、痛彻心扉,岂不哀哉? 《常回家看看》歌曲,自从1999年春晚播出后,唱响大江南北、唱出父母心声、唱尽人间亲情,唱的游子思归。但愿儿女们莫把《常回家看看》挂在嘴上,能在“百忙”中抽出一点时间,“常回家看看”,陪双亲走完最后的日子,不要让年迈的老人再冷清、不要让“子欲养而亲不待”留下遗憾、不要让父亲节再尴尬。 
拐 杖 文/胡仲昌
在我居住的七排楼小区,每当傍晚时分,就能看见一对白发苍苍的老人从4号楼二单元3楼慢慢地往下走,他们相扶着边走边说话,或在楼梯的拐弯角处稍作休息,楼道里还不时地传出洪亮的笑声。 是的,这对老夫妻每天在晚饭过后到小区广场上散散步,我看见他们步履反慢但稳健,依然是老太太搀扶着老先生,这位老先生手提着拐杖,并不拄地。西下的夕阳一点点拉长了他们的身影,相扶相伴。他们走的从容坦然,是万水千山走遍后的从容,是看过人间冷暖后的坦然。 这两位老人年龄已经超过8旬,老先生今年八十有七,老太太今年八十有三。当我跟说起他们住在我楼上三楼,并且还没有电梯,大家都诧异地张大了嘴巴,两位老人有6个子女,但他们还是坚持自己居住,坚决不跟儿子、女儿增添麻烦,他们尽自己所能把生活打理的井井有条,清清爽爽。 有一次,我看着这位老太太提着一大桶水,上楼很吃力的样子,我二话没说,就把这一大桶水从她的手中,接了过来,给她提回家。在她家里,我偶然发现她家的一张挂历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电话号码,比如送水、送气、订奶、修下水道、收购废品等等,这位老太太是一位坚强的人,邻里相处的比较和气,说话做事干脆利落,家里家外,柴米油盐一肩挑,虽然她已经83岁了,看上去只不过60多岁的人,跳起广场舞来仍是精神抖擞,精力充足,是家庭的灵魂性的人物。 老先生是位退休老教师。据了解,他是上个世纪50年代的大学生,曾为当地教育事业工作了近40年。他退休后在家,除了吃饭,睡觉、锻炼身体以外,就是买报、看报、剪报,还特别爱好搜集些养生知识。每当儿孙们回家,老人家便不其烦地讲些养生之道知识。有时这位老先生还到我家来串门,拉拉家长,叙叙旧。 这天傍晚,我家的小孙女学着这位老先生当地的方言,并加以特别的强调的语气:“不要以为你年轻,你身体好,弄么就不注意自己的身体,要记得锻炼加预防么,要不有病,或少有病......。”老先生听过后哈哈大笑了起来。这时,优美的情歌《恋人心》从对门邻居家屋内飘出“化作风、化作雨、化作春走向你,梦如声、梦如影、梦是遥望的掌印......。” 不过,我们都十分清楚,随着岁数不断地增加,这位老先生越来越离不开老太太,甚至有一种依赖,比如他家里手机铃一响,人家便拖着浓浓的当地口音喊:“老婆子,电话!”好像只有老太太才有对外发言的权利。如果,老太太有事外出,他便会焦急的等着。如今,老太太就是老先生的一根拐杖,一刻不拿在手里,他便紧张万分。 其实,顺着时间追溯,纵观他们走过的路,老太太一直都在充当他的拐杖,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 我们这一代经历过的人都知道,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家庭经济紧张,物质匮乏,家里人口又多,每家日子都不好过。据这位老先生曾经向我讲过,他曾经是县城一中的一名教师,离我们当地有40多公里,那个时候交通比较落后,一天就两班汽车,每个月才能回来家一次,这位老太太当时是公社卫生院的一名医生,由于工作与家庭实在难以兼顾,她就毅然辞职,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做老先生的拐杖,正是这根乐观坚强的拐杖,指挥全家度过了困难时期,6个孩子学业有成,后来相继成家立业,这艘家的巨轮驶过了丛丛险滩,迎来了如今家业兴盛,四世同堂的幸福生活。 前些日子,我看到描写发生在身边的一段故事,在他们这一代人的一生中,她就如同帐篷,把身边的人都罩在里面,外面的风雨由她来抵挡。当时,我一下就想到了这位老太太在我的心里,她就是一顶这样的帐篷。在生活困难时期,这位老先生老家的人生活艰难,接近了衣食无着的地步,当时他整天忙于教学工作,无暇顾及,老太太在家便一手操持,慷慨解囊,并没有区分谁先谁后,给与支持。后来,她又把老伴的一个侄子接到身边,教他从小如何去做人,帮助他成为栋梁之材,又是她的这根大爱无私的拐杖,解除了他对穷苦的亲戚顾念之忧,才能更加专心地把精力投注到他的工作之中。 1995年秋天,这位老先生从他的30多年的教学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当时,学校由于缺少老师,还想聘任他,这位老先生考虑到离家太远而忧虑着,老太太得知情况后,却全力支持他继续留在学校工作,欣然跟随着他来到了县城,让他安心地工作。就这样,他又干了5年,为全县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5年过后。他们用自己节省下来的钱买了一套离县城不远的住房,老太太的这根勤劳智慧的拐杖,夫唱妇随,又一次助力他的事业,培养人才。 这样的一对老人,常常令人唏嘘感叹,无私、大度,施与多、索取少。他为子女家带孩子的时候已是年已7旬的老人了,但我经常看到他们乐呵呵的样子,从不叫苦,把他们最小的子女家的孩子喂成白白胖胖的标准千金,当时这对老人用自己的肩膀驮着大胖孙女边走边唱的镜头,成了我们七排楼小区的一道风景。 多年之后,人们依然津津乐道,带孩子之余,这位老太太还热心地教周围老年人学跳广场舞。目前,这套健身操直到现在大家仍在去做,小区里的老人经常向我打听这老太太、老先生的情况,总在问他们什么时候再来呀?这位热心的老太太走到哪都让别人记挂。只因她心里时刻地记挂着别人,几乎每次和这位老太太通上电话,老人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那么忙,我也不能过去给你们帮忙。” 这样的老人,除了感动,你还能说些什么呢? 再回过头来想想我们的将来,在岁月面前,我们的情感厚重与深度能支撑着我们能走多远。 
编辑 璞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