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深圳沙河会馆便席中,黄先生以荔枝赠尝,间议杨贵妃“一骑红尘”典故及川桂(闽粤)等发送地千年之争;然旧议尚未尽兴,今闲再议古代餐食及所涉诗家情志(用宋. 张先“晓云开”韵)
笔何开?宁重写厨鲜,不赋蓬莱!在粤无觅,换山珍远,遗梦徘徊。惟取鱼虾贝鲍,更烹蒸炖炒比刀才。前小宴、羞吾饱腹,茶溢轻杯。
情怀寄自厨内,有脍鲸东海,犹拜诗回。赖食非肉,不俗但竹,更立心台。犹荐河豚极味,孰矜夸、公宁姓称梅?舟一叶、鲈鱼香滞,沉郁心来!
【注】:“脍鲸东海”,即东海脍鲸,出自宋. 陆游《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诗中“前年脍鲸东海上,白浪如山寄豪壮”句,吾哭陆英雄以美食生激情、再因报国无门叩悲壮! “赖食非肉,不俗但竹”,化用苏轼《于潜僧绿筠轩》诗中“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句,敬苏豪杰抨击物欲俗骨而直颂高风亮节。 “矜夸”,自夸,出自宋. 梅尧臣《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诗中“持问南方人,党护复矜夸”(“党护”:袒护)句,梅诗人表达河豚味美却有毒、不值得为尝美冒险送命,讽世人为名利而不顾生命、气节之陋俗。 “舟一叶、鲈鱼香滞”,化用宋. 范仲淹《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一诗,感念范古人以渔民艰辛对应时尚美味、引唤切不可漠视民生疾苦之良知和精神。
午后手机嘱远在渝内子(仍用宋. 张先“晓云开”韵)
揖云开。化天色嫣红,错认蓬莱。任海扬弃,这涛花响,倾诉徘徊。残萼新香如我,取江山本色作诗才!销暑气、铺开景致,思酌愁杯。
观流更解豪迈,蹴浪飞声挽,潮去潮回。忖陨天石,踢一万个,便作星台。弹指归期不久,黛风轻、心动一支梅。今照个、熙光浓淡,才趁晨来。
【注】:“黛风”,借指阴沉自然风,或伤感、愁思等情感之风,出自唐·施均“莲池遇雨黛风香”诗句,明·赵曾《孝思辞·其二》中也有“夏日舒长兮黛风,清槐荫满地兮慈乌鸣”句。
已临盛夏,话新曦睥睨,南国花景。蓝浪柔涛,更引得、海面栖云乘兴。宙合炎炎,难凉人问,海比空调冷?青天高矣,水清净似开镜。
莲妙在岭辉煌,无禅未佛,只呼潮头阵!拍了尘身,作过客、环顾楼丛幽胜。不负风流,香江望断,隔也知潮信。江山神韵,诺吾笔触初省!
【注】:“莲妙在岭”,指莲花山,邓公纪念像所立之山! “宙合”,世间、天下,出自《管子·宙合》。
借观天极。伴征途、点点白云轻色。孰远我、天枉雄哉,使狂笔脱笺,万方如墨。海诉连波屡掀动、天涯心迹。又云横不绝。闪亮翼灯,但啸为臆。
纷然只扬不抑。是飞声励志,千倍情入!待拂晓、临静深思,要心跨云潮,抚遍清碧。醉了高歌,直不管、焉差心力?在行中、寂欢两便,散风滴滴。
随影流灯,林疏渐密,水鸟冲江声起。人踪至、听天一角,接依旧大江回水。化桥风、十里平沙,俏一个、江上浮山怜系。到一卷词情,差池遗孰,写就江山留继!
万世如涛都去矣。更百转千回,这江摇曳。江无定、然多聚力,浑如人、当強词里!水苍茫、隐了繁华,要我一同行,故乡可记。对无限江山,楼前灯火,渺渺翩翩云际。
【注】:“差池”,差错,出自唐. 韩愈 《寄崔二十六立之》诗中“每旬遗书我,竟岁无差池”句。
〈寄怀〉诗感怀,二位居地明日即回归廿五周年,因歌赠曲乎(用晚清. 张仲炘“翠壶高处秋多”韵)
一番高认新知,国安迟法当行早。香江涌势,斯城善治,紫旌花表。再拓乾坤,思归不易,岔无偏道。信蹒跚已过,兼程急步,无须惑,今快了!
可叹流年难赋。岂随疑、海虚湾小?封浪中环,军声更立,剑锋谁导?续史多元,助推维港,地标如帽。更千楼长泊,千帆举多,不须蝉燥。
【注】:
“维港”,维多利亚港,此代指全香港。
“燥”,焦急、焦躁,出自宋·刘克庄《江西诗派小序》中“往往燥心污笔”句。
今朝何日?纳香江明艳,高阳时节。吾与紫荆花见证,万里红云兼发。莫忘广场,高堂更胜,登假岂千客?当家滋味,主人翁是勤蝶。
还欲效法前修,今须天诉,笃胜陶彭泽。 更往征途持信念,多少劳劳关切?又舞风旌,丹红是血,中国多风物!吾猜一说,请公犹醉同夕。
【注】:
“高堂”,高大厅堂,出自《论衡·别通》中“观其坐高堂”句。
“登假”,谓升至某种境界,出自(先秦)《庄子·德充符》中“彼且择日而登假,人则从是也”句,郭庆藩集释:“登假即登格也。假格古通用”。另,也见(汉)《淮南子·精神训》中“终始若环,莫得其伦,此精神之所以能登假於道也”句,高诱注:“假,至也。上至於道也”。
“前修”,前代修德之贤士,出自《楚辞·离骚》中“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句。
“劳劳”,辛劳、忙碌,出自唐·元稹 《送东川马逢侍御使回》诗中“流年等闲过,人世各劳劳”句。
“风物”,风景和物品,喻指大气候;出自晋. 陶潜 《游斜川》诗序中“天气澄和,风物闲美”句。
言言若抵玑,好个郑公诗。
不厌萦回品,直教来者痴!
【作者简介】:
郑毅,大学专攻汉语言及古典文学。从事过工农军学商教政警等职业,长期从事涉外经济工作;同时作为社会学者,曾连续参加中韩东亚文史学术交流、全国和省级海峡两岸文史学术交流并宣读诗词研究成果,连续为教育部中美交流项目中的美国高校教授访华团开办诗词讲座等。
历经人生甘苦心路,重学养、重生活积累,包括长期囯内外行旅经验,创作大量诗词,极少投稿,诗词作品及理论研究也尚未整理出专著。担任市内外一批文化、经济团体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