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武穴市思源实验学校 冯华杰
“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作业改革将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那么,“双减” 背景下,该如何进行作业建设,才能达到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对课内学习进行巩固和辅助,同时保证学生学习质量,做到减量不减质,真正达到为学生减负的学习目的? 有人认为,学生的作业少了,教师的负担也减轻了,教师可以轻松了。这种对"双减”政策的认识其实是一种严重误解,虽然不排除有个别教师以"双减”政策为借口放松自己,但所有学校和绝大多数教师其实都能够清醒地认识到,“双减”政策背之下,教师的责任不是变了,而是更大更高。教师的着眼点和教学重点必须从以往只做好课本知识的传授,更多地转移到对人的培育上来,且必须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为此,每一个教师都必须在思想上、行动上出相应调整和提高,更好地扮演好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关键角色。
在"双减” 政策背景下,教师再也不能够为了追求学生的考试分数而不断给学生加压,让学生成为刷题机器。对于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来说,教师必须控制好纸笔作业的总量,要做到少而精,精而有趣;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虽然不能够安排纸笔作业和书面考试,但并不意味着可以让学生放任自流,教师必须以更生动更活泼的形式,譬如以问答的形式来安排"口头”作业,这样既能够达到纸笔考试相同的效果,更重要的在于,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1、适当控制作业时间,掌握好作业的难度和数量。在设计作业时,一定要站在学生角度,预计下完成作业可能所需的时间。可以设计分层作业,在完成作业时间和内容上要分层。因为学生个体有差异,基础差的要多留一些时间给他们,基础好的可以提前完成作业。完成的时间灵活,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作业不再有困难。
2、合理分配作业类型。一般来讲, 结合每课教学内容自选型和问答型作业布置频率应该稍高,而活动型和融合型作业开放性强,强调写实情景,完成时间较长,可以每隔两周布置。如设计操作实践型数学作业,让学生从做中学。开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使学生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把他们带入一个全新的“情境”,使之 在求知欲的驱使下饶有兴趣地学习,促使思维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例如:在教学“圆柱与圆锥”这一章节时,布置了这样-道作业题: 将一张长6、 28分米、 宽3、 14分米的长方形纸卷成圆筒,再配上一个底做成一个圆柱形的容器,哪种卷法所容纳的物体比较多?再去超市看一些圆柱形容器, 你能发现什么?学生通过计算比较、争论,让学生用具体的数学知识去研究生活,服务生活,体现其生活化的一面,让数学与生活更加紧密。以此类作业为好,也可依次交替进行。这样既能保证作业的质量,可以让学生作业量较为充足、深入地探究,又能保持学生的新鲜感,增强做作业的积极性。
3、创设作业交流平台。学生花了大心血完成作业,如果没有展示的机会,就会感到失落,会丧失完成作业的兴趣。如果教师只布置作业而不看重效果,学生也会产生无所谓的态度,消极应付。因此,通常在完成一周的作业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汇报自己的作业成果,尤其是注重过程学习的活动型和融合型作业更需在班级中进行交流,使得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努力正受到别人的关注,从而提高日后学生的参与度和支持度。
4、加强作业评价指导。新课程作业设计固然更重过程,强调答案的开放和多元,但这并不意味教师的权威地位和指导作用下降,相反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收集资料的作业,教师就应该提供必要的信息渠道,指导学生怎样去找相关的书籍、报刊和网址;对于实践型作业,教师应主动联系相关社会单位和人员,协助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对于融合型作业,由于学生知识结构存在局限性,习惯于单科思维,教师应适时介入,给予评价指导。
基于作业作为教与学的交汇,沟通知识与能力的桥梁、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认知活动,其最终目标是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发展和表现个人天赋提供可能,能将教学的影响延续到现实生活之中,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应把学生作业完成的过程与解决具体情境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强调学生“学”和“习”的过程,重视对学生作业过程的指导,并与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和学防法辅导相结合,我们主要从这四个方面改进。
一是在数量上“控”。 不留重复作业,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能力高低、预计时间等要素,科学化设置作业,达到真正的减负。
二是在质量上“提”。 作业设计要针对教学目标、要从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兴趣、巩固知识点等方面去考虑,在注重统筹设计的基础上,更需注意微调、要立足实际,作业完成“质”的评价为要素来提升作业的育人功能。
三是在评价上“全”。 判作业不是单纯地确定对错,要分析研判孩子们错误的原因,并找出引导孩子们改进的方法,使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注。 同时每天保证一些孩子可以达到面批作业的机会。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提高孩子对作业的兴趣。
四是在设计上“新”。 作业设计要突显学习的主体,尽量做到老师提出要求,引导孩子自主创编作业,真正实现“我的作业我做主”的理想目标,从而达到学生先学优学效果。
如果能善于挖掘知识中的潜在因素,合理、恰当、巧妙、灵活地设计开放性的作业,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求“新”、求“全”、求“活”的调控。那么,将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提出各种问题,进行大胆创新。开放化的数学作业,让学生对所获信息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得到不同的解决结果,从中发现最为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方法,闪烁着学生独特的创新精神,也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思考的快乐感和创新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