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人潘安兴按语:
余家菊先生笔下的双泉寺 余家菊先生是著名的教育家。这篇短文,对家乡双泉寺的介绍,充满了眷念的的赤子之心,又有浓厚的童趣。我们今天读来,对研究古寺的前世今生,看到当时的社会缩影,人们的思维模式,发思古之幽情,不无裨益。作为范文,很值得一读,更值得借鉴。掩卷而思,发无穷的感慨! 潘安兴 2022、6、30、





双泉寺吃豆
余家菊
我受句读的蒙师,教学非常认真。从来不清假。六年如一日。
只有一年夏初,大概是光绪三十四年,因为调解一件讼事,族中几个重要的西席都出马了,我们的塾师,也在其例。
恰巧,那天师母也派人来,接老师回家。我们因为有两个机会,非常高兴。塾师则形容沮丧。来接的人,才说出真话:不是师母病了,是师兄们愿意合家同居,所以,请回去主持。
老师已是六十岁的人了,一听此言,马上说:我还管他们那些!
次日,高高兴兴往县城去了。这一次,耽搁了十天左右,老虎出笼玩得痛快。
有一天,三五同辈,走到里许外的双泉寺豆田中。就在田中摘下新鲜的豌豆,当地剥而食之,味极甜美,倦而后起。
双泉寺人口少,田野宽。等到有个和尚出来,看见这一群所作所为,只得说了一声:“你们家还提倡保护农林!”我们回说:“只此一次,下不为例!”便扬场而去。
双泉寺是一个古刹,因为寺后两道泉水流出,故有是名。
历代颇有高僧,明朝的杨涟,曾读书于其间。寺的后山,为木兰山的支脉。寺前一片田地,约二三百亩。四时各有开销,果木成林。
四周山水环抱,邻境里许外始有人烟,实则幽人逸士的乐士。
惜乎!如今业已颓败。术者谓寺内绝妙墓地一穴,邑人谋求者甚,曾起许多纠纷,有人乃主张葬黎大总统于此地。
余家菊,字景陶,(1898~1976),黄陂研子大余湾人。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乡村教育理论构建与倡行者,国家主义教育代表人物。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余家菊教育论文集》、《余家菊回忆录》等。
(本文根据直排文本对句段、标点重新调整,以适应现代读者习惯~潘安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