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推介
(本文源于资江潮文化公益协会微信公众号)
值得大书特书的邵阳湘军
周玉柳
近年来,本人因为写作《向曾国藩学领导艺术》、《左宗棠绝活》两本书,对邵阳湘军有了较多的了解,于是写了一篇短文,发在(湖南)邵阳日报,第一次提出“邵阳湘军”的概念,产生了比较好的影响。不久(湖南邵阳)市委、市政府组织编纂《邵阳文库》。我觉得有必要写本书,来弥补长期被忽视的邵阳湘军研究。于是花了两年时间,研究并写出了总计26万余字的《邵阳湘军》。该书分思想先锋、湘军草创、独当一面、安邦定国、底定东南、国家柱石六大部分,起于魏源,终于刘坤一,详细研究了魏源思想对近代、对湘军的影响;详细记录了江忠源首创湘军,以及邵阳人建功立业的过程,评价了他们的历史作用。研究中,我感受最深的是他们的精神,常常为之动容堕泪。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三个方面,一是不可忽视的邵阳湘军,二是邵阳湘军的主要精神,三是对当代的意义。邵阳市博物馆开设《邵阳湘军》专题,并且开馆之时,又举办首届国际论坛,对于推介邵阳湘军,让更多的人了解与熟悉邵阳湘军,以启迪未来,美育后人,是非常必要也很有意义的。

一、为什么要叫邵阳湘军
这里有四个问题需要交代:
1.湘军的早期形式是团练
湘军最初的性质是团练。何为团练?团练这个概念与组织在中国历史上出现比较早。唐朝地方有团练,属于军队性质,负责人叫唐练使,但这是国家性质的军队,纳入机构编制,吃皇粮,官员由朝廷任命。清朝嘉庆时期,在湖北、陕西、河南交界的地方曾发生白莲教起义,起义延续九年之久,清政府派兵祖籍湖南城步的杨芳等将领率兵镇压,然而越镇压,参与起义的人越多。后来有人提出由地方乡绅组织民间力量,来参与镇压白莲教起义。朝廷采纳了这个建议。于是最初的团练产生。最后起义被镇压,这是清朝使用团练镇压农民起义之始。团练就是私人性质的地方军队。需要的时候,就组织,不需要的时候就解散。湘军开始也是团练。
湖南新宁建县时间早,在北宋时期就建县了,取名新宁,意思就是新而宁之,又新又安宁。所谓安宁,就是不给朝廷添麻烦。新宁地处偏远,交通阻隔,经济贫困,水旱灾害加上官府豪强盘剥,百姓常常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此走投无路的人们,举旗起义造反的事件是常有发生的。最著名的是1836年、1847年、1849年三次起义,蓝正樽、雷再浩、李沅发领导的农民起义,对地方统治给予了一定程度的打击。蓝正樽起义发生后,举人江忠源担心会有新的农民起义,于是在乡里组织团练,将一些年轻人组织起来,每月组织大家进行训练,训练的方法是按照军队的训练模式。没有打过仗的农民,被他组织起来,后来在雷李起义时,果然派上了用途,成为镇压雷李起义的主力军。江忠源也因为镇压雷再浩起义,而被提拔为浙江秀水县丞。湖南办理团练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江忠源
2.为什么说邵阳湘军是湖南湘军的起源?
太平天国在广西起义后,清军屡战屡败,咸丰不得已改换班子,派遣赛尚阿为钦差大臣,到广西指挥作战。1851年7月,江忠源被安排到帮办军务乌兰泰幕府任职,深得乌兰泰赏识。乌兰泰要求江忠源回家乡募勇参战。9月25日,江忠淑率领500楚勇赶到广西永安城参加战斗。这是湖南第一次正式出境作战的私人武装,班底是镇压雷李起义的团练,是湘军出境作战的第一支部队,也是湘军最早的雏形,是湘军之始,被称为楚勇。
楚勇出境后,参加了永安城之战,第二年5月乌兰泰战死后,江忠源又组织了一支1000人的部队,增援桂林,三战三捷,随后太平军北上,攻克全州,楚勇在蓑衣渡大败太平军。太平军进入湖南,10月前锋达到长沙,江忠源率楚勇达到长沙。在这个时候,湘乡人王鑫、罗泽兰开始在家乡组织团练,推举曾国藩父亲曾麟书负总责,“修治团练,戒子弟,讲阵法,习技击”。这是湘勇之始。
1853年,曾国藩奉命办理团练,开始在长沙,后来在衡阳。当时江忠源已逐渐成为湖南镇压太平天国的核心人物,朝廷器重,士人所望,曾国藩打算练一支万人的水陆军队,“概交岷樵”。江忠源死后,这个正在形成的核心突然没有了,不得已曾国藩率军出来。这已经是1854年正月的事情了。郭嵩焘曾经说,如果江忠源不死,曾国藩训练的军队交给江忠源,那么湘军就当叫楚军。郭嵩焘的话正好说明湘军之创始乃在江忠源,500楚勇是湘军最早的军队。
至于左宗棠组织的楚军则在1860年秋天。
以上是湘军三大支的先后组建时间。
3.为什么说魏源是湘军的思想先锋?
最近湖南省委书记谈到湖南人的精神时指出,湖南人的精神中有一条为经世致用的智慧。经世致用,是儒家思想的一个内涵,但是到清朝后,由于黑暗政治,特别是文字狱的压迫,知识分子转而研究小学,注重文字训诂,上百年的时间里,扎扎实实钻在故纸堆里,对现实,尤其是政治、行政不再关注。国家处于沉沉黑暗之中,龚自珍大声呼吁,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所谓人才就是经世致用的人才。魏源正是这样的人才。他大张旗鼓地抨击乾嘉学派,集大成地形成了晚清三大学风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学风之一的经世学风。魏源的经世学风,成为道光中叶至现代的重要学风,影响极其深远。对湘军的影响,表现在许多方面,包括经世人才培养,行政主张,军事主张,洋务运动,政治改革,外交思想。曾国藩、左宗棠等人,深受魏源思想的影响,魏源的许多主张,融入了他们的知识结构之中,从而奠定了他们的军事指挥艺术、改革开放领导艺术、行政革新艺术、学习西方文化的诸多思想。没有魏源在经世致用上的深刻钻研,与对乾嘉学风的扭转,以及鸦片战争后,魏源及时睁眼看世界,编著了煌煌巨著《海国图志》,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任何知识分子都难以放眼看世界,更遑论开创风气改造世界。
所以,我们将魏源当做湘军的思想先锋是实至名归,也是非常准确的。魏源不仅是湘军的思想先锋,更是中国近代化之启蒙大师,自洋务运动乃至近代民主革命的许多发展理念,均来自魏源的启蒙。

魏源
4.为什么要叫邵阳湘军,而不叫楚勇,或楚军
2013年,我写了篇文章叫《不可忽视的邵阳湘军》,提出邵阳湘军这个概念,而后又花2年时间写了《邵阳湘军》一书,记录邵阳湘军的故事。邵阳湘军主体是楚勇,又称楚军。此外还有多支由湖南邵阳人组成的军队。湘军名将塔齐布率领的军队,主要由邵阳人组成,叫做宝勇;彭三元、普承尧所带之军队是宝勇;李朝辅所率军队为楚勇;魁联、赵启玉所带军队分别为宝勇和楚勇;曾国藩的亲兵营为宝勇;曾国荃部、李续宜部、左宗棠部、鲍超部均有一批将领和他们率领的子弟兵是邵阳人,像李臣典、郭鹏程、杨金龙、曾纪凤、邓辅纶、魏光焘等。他们和他们所率领的军队战斗在各个战场,展现了邵阳人的风采。以邵阳县为例,当时的邵阳县包括今天邵东、新邵、隆回各一部分,当兵参军的人不少,累计战死者1015人,其中战死南京的47人,占死贵州的19人,占死陕甘的3人。石达开围攻宝庆城时,前宝庆知府邵绥名将宝庆军事委托给王承泽,王组织乡勇16团,捍卫家乡,为取得宝庆战役的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我将这些人和他们的军队,统称为邵阳湘军。
诚然,历史上没有邵阳湘军这个称呼。我们所说的邵阳湘军,是指湘军中的邵阳人群,而且是占有重要比例与发挥重要作用的人群。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谱写了中国近代历史的新篇章,改变了近代历史行进的脚步。将以楚勇为杰出代表的这个群体单列出来,冠之以邵阳湘军的美称,一方面是对历史的新概括,是对历史的尊敬,另一方面有利于从更加广泛的层面认识了解邵阳人,激励邵阳人不忘历史,崇尚伟大。

李臣典
二、邵阳湘军的主要业绩
邵阳湘军足迹遍及两广、两湖、两江、闽浙、皖豫、辽南、台湾、云贵、陕甘、新疆等地。在保护湖南、支援江西、平定广西,镇压太平军、新疆阿古柏以及抵御法日侵略上发挥巨大作用,在面对八国联军入侵时,在稳定国家领土与主权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这里主要讲几个第一。
1.近代第一个思想家。魏源中国古代最后一位思想家,也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思想家。他的思想的核心的是经世致用。鸦片战争是他思想的分界,之前重点是强调学术学习的治国致用性,改革思想侧重于体制内的修补;之后放眼看世界,主张学习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师夷长技以制夷。主要体现在《皇朝经世文编》、《圣武记》、《海国图志》三部著作中,其改革主张、军事谋略、经济发展、对外开放、行政思考、文化思想等直接影响晚清学界,尤其是湘军的高级将领。湘军高级将领在这些领域开展的活动举措,无不与魏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追其根溯其源无不指向魏源。因此可以说,魏源是湘军的思想先锋,是中国近代化的启蒙大师。
2.第一功臣。1852年太平军围困桂林,江忠源率楚勇增援,三战三捷,随即太平军北上,占领全州。5月,江忠源组织湘江蓑衣渡战役,以少胜多,击毙南王冯云山。这次战役的胜利,意义非常大,不仅为保全湖南首功,而且改变了整个战局,迫使太平天国改变战略,为湖南阻击太平军争取了宝贵时间。倘若没有这次战役,太平军沿湘江直上长沙,屈指夺取长沙,这种情况出现后,湖南作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中心就会失去。历史将会是另一种写作方式。随即江忠源率楚勇赶到长沙,协助指挥,击毙萧朝贵,为稳住长沙立下不可磨灭的贡献。长沙稳定后,曾国藩才有机会训练团练,湖南人才有机会出来立功。论功行赏,江忠源与楚勇为第一功臣,实至名归。1853年,江忠源被提拔为湖北按察使兼粮道,增援南昌,并击败太平军进攻,被提拔为安徽巡抚。这是湘军第一个在镇压太平军中崛起的巡抚,至此楚勇成为当时闻名天下的军队,江忠源成为朝野上下的希望,也成为湖南的旗帜。

刘长佑
3.第一个湘军将领直隶总督与第一个新式练兵。江忠源之殁后,楚勇由主力变为偏师,主要由刘长佑负责,转战湘、鄂、赣、粤、桂、贵、滇、冀,两次拯救湖南。1859年,粉碎石达开围困宝庆府城,之后,支援广西,肃清全境,被授为广西巡抚,不久提拔为两广总督,成为继曾国藩后在镇压太平天国中崛起的第二个总督。刘长佑刚到广州,又被改任直隶总督,这是湘军第一个直隶总督。直隶为京畿重地,负责京城周围防卫,将这么重要的位置交给湖南邵阳人,可见当时朝廷对楚勇与其将领的倚重。刘在直隶任上,一个重要贡献是制定练兵章程,首开新式练兵先河,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后,接着练,袁世凯在天津小站之练兵也是秉承刘之练兵一脉。
4.第一个攻克南京的将领。湖南新邵人李臣典为曾国荃四大虎将之一,参与吉安、瑞州、安庆等重大战役,1864年六月十六日是他第一个攻破南京城,被授为一等子爵。以军功而封爵者,当时只有曾国藩、李鸿章、曾国荃、李臣典数人而已。
5.第一个抗日名将。1905年中日甲午战争,清朝海军覆灭,陆军溃败,日军从辽东到山东半岛,几入无人之境。魏光焘奉命率湖湘子弟抗日,接仗就是恶仗、险仗。牛庄一战,魏光焘与三千湖湘子弟,大战日本主力骑兵,英勇抗击,血染征袍,三次换马,最后因寡不敌众退出战场。这一战,湘军英名再现,不仅令倭寇胆寒,也引起朝廷对魏光焘的重视。战后魏光焘被任命为陕西巡抚。牛庄战役,虽然以突围告终,但是打出了军威,成为辽南抗敌的亮点。因此,称魏光焘为抗日第一名将,并不为过。

魏光焘
6.晚清最后的支柱。刘坤一继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之后重要的湘军领袖人物与国家支柱。甲午战争,他担任钦差大臣,北上抗日,提出持久战思想。1900年6月21日,慈禧悍然向各国宣战,两江总督刘坤一联合湖广总督张之洞、山东巡抚袁世凯拒绝接受朝廷命令,并且开展东南互保,与英法德各国达成协议,保住江南半壁江山。辛丑条约后,清政府亟于改革,刘坤一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议,得到清廷认可。刘坤一死后,国事衰敝,数年后灭亡。
三、邵阳湘军留给我们的的主要精神财富
1.深刻的忧患意识,强烈的爱国主义与国家使命感,是邵阳湘军群体的精神写照。
当国家遭遇灾难,处于危险之中的时候,湖南邵阳人义无反顾挺身而出。所谓敢为天下先,不是指别的,而是指敢于承担起拯救国家危亡的巨大责任。“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哪里有危险,邵阳人就出现在哪里;哪里需要,邵阳人就奔赴哪里。从天山到台湾、从南京到金沙江、从山海关到嘉应州,从与太平天国的角逐,到与阿古柏的决战,从黄淮流域与捻军作战,到奔赴山海关与侵华日军血战,从镇压土匪到与侵越侵台的法军战斗,邵阳人始终没有停下救国救民的脚步。

刘坤一
2.不怕牺牲,敢于牺牲,是邵阳湘军血性男儿的光彩写照。为了一个目标,为了一个理想,虽千万人吾亦往矣。江忠源率数百人敢于进驻四面被围的庐州,作为巡抚竟然亲自防守最难的水西门,最后兵败自杀,以谢国家。当江西处处是敌的时候,楚勇毅然进入赣西,承担起救援江西的重任。1858年秋,已成疲敝之师的三千楚勇,半数得病。而此时,太平军十万众从闽西进入赣南,楚勇在没有任何援助的情况下,力敌强师,十二战十二捷,取得了军事史上以少胜多、连续作战连续胜利的奇迹。1864年,曾国荃率湘军猛攻太平天国首都天京,挖掘36条地道,均被李秀全率部轰塌。枪林弹雨中,新邵人李臣典指挥所部将地道挖到城墙脚下。炸药轰开城墙之后,城上太平军将滚开的油与燃烧的火药直往下倾倒,李臣典以及湘军将士凶猛往里冲击,最后攻克了天京。左宗棠征西,杨金龙率部追随,直达天山南北,收复新疆,为国家统一作出了贡献。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魏光焘率三千子弟兵驻守牛庄,孤军与日寇2万人作战,血染征袍,三次换马,杀得日军鬼哭狼嚎,将士战死近千人,最后突围出来。魏光焘的英雄壮举,不仅令以慈禧为首的统治者佩服,也令凶残的日寇折服。
3.不怕吃亏,吃得了亏,体现了邵阳湘军宽广的胸怀与为公不顾私的大义。湖南邵阳人在晚清的风云际会中,组成军队救国最早,立功最早,然而受奖提拔却姗姗迟迟。每每一仗打下来,其他湘军人员立功受奖得实惠,而邵阳湘军,像刘长佑、刘坤一,达到封疆大吏花了十几年。尤其是他们立大功本应得赏的时候,朝廷却一纸公文,将他们免职凉起来。这样的不公,他们却能忍受,不发牢骚,不说怪话。在战争中,他们常常饿着肚子,忍着饥寒,但他们没有怨言,依然勇迈无前。
(推荐资江潮文化公益协会微信号:zijiangchao)
《楚勇之歌》(李孟).mp4
人说湘军始楚勇,抛头洒血刀丛中。百年豪杰雄魂在,看江水涛涛青山葱葱……
作者简介

周玉柳,湖南省新邵县人,邵阳市地方志编纂室二级调研员,邵阳文库编委会副主任。著有《向曾国藩学领导艺术》、《左宗棠绝活》、《邵阳湘军》、《秒杀》4部专著。
推荐阅读山径文学社部分作品:
点击文字-《我命由我不由天》(叶飘)
点击文字-《搏命梅山女》(肖殿群)

老娘生是梅山一蔸草,死是梅山一座峰!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