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庆祝到淮安县徐杨公社插队53周年
赵振泉
今天,11月17日,是我人生旅途中特别值得庆祝的日子!1968年11月17日上午9时许,我手捧毛主席语录,和伙伴们一起,胸佩大红花,登上解放牌大卡车,在淮安城中心的镇淮楼广场绕了一圈,挥手与含泪送行的亲人告别,来到了淮安县徐杨公社插队。

公社革委会副主任于秀锦接待了我们,中午公社食堂开过饭以后,于主任指令朱步飞、葛寄达为我们煮了一大锅米饭,烧了一大锅黄菜汤,到下午一点半钟,我们终于捧上了离家后第一顿热汤热饭!饭后不久,各大队的红卫兵大队长率领队员来接我们,我与陪送我到徐杨的大舅妈含泪告别, 我被分到了三坝大队赵庄生产队。红卫兵们給我们拎着行李,我记得给我们拿行李有赵素英和包龙英。由于互不相识,一路之上也没有什么交谈,只顾走路。徐杨沙土地,走路没有沙沙声,只有两条腿裤管的摩擦声。走到三堆跟,有一帮男子汉正在堆边汪塘收割芦苇,看到我们走近,有一男子燃放了一挂小鞭(后来才知道放鞭的男子是赵步云)。领队的红卫兵大队长韩金贵说:这是赵庄生产队在欢迎你们,到赵庄的就在此跟他们去吧!于是,我、舒大年、宋文华三位男的就按公社的安排来到了赵庄。
人们把我们领到一家院落,三间堂屋是我们在城里从未见过的建筑,半是砖墙,半是泥墙,半截苫瓦,半截苫草。生产队长、退役志愿军老兵赵荣标告诉我们:这是我们生产队最高级的建筑,叫“砖包门,四山硬、瓦插檐,今天晚上你们就住他家!”后来一打听,这家也姓赵,叫赵荣胜,他有个大哥在上海工作,拿工资,每月有10元接济家里,所以他家才能盖得起当时在全生产队这么豪华的住宅!
晚上,生产队举行盛大欢迎宴会,生产队领导全部出席。有大队贫协主任立志,生产队长荣标、会计荣钊、民兵连长于尤全、记工员步富,以及房东步银、荣胜父子。只有一道菜:豆角烧肉,用头号大红盆盛了满满一盆端上桌,步银还说,锅里还有,吃完再盛!荣钊拎来一塑料桶白酒。我们三个人都没有喝酒的经历,婉言谢辞!荣标说:你们来到我们生产队,是喜事,添人进口嘛!步银劝导,没喝过酒就沾沾嘴,小抿抿!这样,我们沾嘴小抿,前后总共喝了五六杯酒。饭后,步银又把他的烟袋嘴子用衣角擦了又擦,然后,摁满烟锅,递给我们:伢子,别嫌我嘴口,弄袋烟啪啪!这一天我们喝酒了,又抽烟了!
晚饭后,队长荣标看到我随身带着一支三节电池的手电筒,就分配我们三人到于尤江家南边地里看大头菜。我们铺地盖天地睡了插队第一觉!
我工作生涯的第一步是从下农村插队迈出,在徐杨公社前后7年。这7年,正是一个人从青涩走向成熟的阶段。在贫下中农的教育下,我学会了干农活,当过记工员,大批判小分队、宣传队、团支部副书记,大队、公社专案组,大队、公社通讯报道员等等,丰富了阅历,磨练了意志,增长了才干,得到了爱情,建立了家庭,缔造了儿女,一步一步走向成功,一步一步走向幸福!1975年招工进城到淮安缫丝厂不久又到了淮安广播站7年,
1984年调到省台,在江苏人民广播电台驻淮阴记者站工作14年,1996年区划调整,又到新建的地级宿迁市组建记者站工作了14年。2011年退休以后,又在张 凯担任校长的宿迁市老年大学干了7年总务主任。现在,什么都不干了,无事一身轻,只想和各位乡亲快快活活、热热闹闹地再聚会庆祝“我是徐杨人”7到14次!
2021年11月17日


作者简介:
赵振泉 72岁 原江苏人民广播电台驻淮阴记者站记者、副站长;1996年任江苏人民广播电台驻宿迁市记者站站长。2012年退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