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苹果,吾爱师友,她的诗词作品内涵丰富,情感细腻,具有寻绎不尽的韵味。下面细雨就其一律一词试做简析:
七律·踏游闲吟
青苹果
青山举殿接瑶台,云海浮峰夺目来。
放眼观天君自乐,攀岩探洞我悠哉。
终年滴翠禅音袅,四季飘香果味徊。
望远登高凌绝顶,舒怀赏景逸情陪。
【简评】:《七律·踏游闲吟》是一首赏景行吟之佳作。首联“青山举殿接瑶台,云海浮峰夺目来。”起笔展卷,广角描绘出诗者眼前的青山:山之大,连绵似华美的宫殿;山之高,可直达九霄的仙台,云在半山间萦绕如海,起伏间,峰浮云动,壮美至极,引人入胜的同时令人惊叹不已。诗者用“举殿、接瑶台、浮峰”多角度递进写出了青山磅礴的气势,以及仙境般的景致。“举、接、浮、夺、来”动词的连续运用,灵动再现出青山的巍峨雄伟,炼字炼意,手法巧妙。
颔联“放眼观天君自乐,攀岩探洞我悠哉。”用两种游览方式与心态来说明登山探险这件事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各有其法各有所乐。“君自乐,我悠哉”,静者如君,动者如我皆快乐,一联双关,也可以说这是一种人生态度,有人静观世事之变化,注重的是结果;有人积极探索世事的变迁,注重的是过程。诗者不着痕迹地将此联哲理诗化,醍醐灌顶,可谓是用心良苦。
颈联“终年滴翠禅音袅,四季飘香果味徊。”承转上联再入一境,用“终年滴翠”回扣起句的山之所以青,乃“终年滴翠”也,因果自在其中。有因有果与“禅意袅”,又相呼应,不得不说,诗者的手法真是老道。接下来的这第六句,四季果味飘香,写出了山之富饶,间接地表达了民之富裕,山之所以富饶与山之大又息息相关,侧面呼应了起句的“青山举殿”。此联看似不经意地景物描写,实则是在叙事中写景,借写景以寄托寓意,构思独特,笔触细腻。
尾联“望远登高凌绝顶,舒怀赏景逸情陪。”诗者在此用典化典,“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顶望远自有一份豪情在胸中,境界拓展,更为广阔。结句淡笔轻收,升华了意境,怡然自得,超然物外。
《蕙风词话》有语:“善言情者但写景,而情在其中”。纵观这首《七律·踏游闲吟》诗者深谙此法,写景、叙事、抒情相得益彰,通篇以景抒情,以情衬景,兴寄高远,意蕴精深。
杏花天·琴
青苹果
绕梁谁把焦桐问。万马啸,指间雷滚。
孤城一曲三韬尽。双凤求凰客震。
君起舞、随琴伴韵。旋素影、情倾余蕴。
七弦醉抚相思引。袅袅清音圆润。
【简评】:《杏花天·琴》这是一首咏物词。上片起句“绕梁谁把焦桐问”,词者用一个“问”字,体物寓意,便把读者带入古琴的意境中,焦尾琴,四大名琴之一,烧焦的痕迹令其有了独一无二的琴声,曲绕梁三日,音不绝其耳矣。置身于五光十色的现代社会中的我们,还会有几人能记得能懂得呢?接下来,词者用词的语境来诠释古琴名曲与典故。“万马啸,指间雷滚。”七个字写出古琴曲《十面埋伏》的激烈宏大的战争场面,拢捻间,有惊雷滚滚,有万马奔腾,用语之简洁,用语之精准,当赞。其后“孤城一曲三韬尽。”此句一出,“空城计”立现,大开城门的城楼上,诸葛军师淡定地抚琴一曲,吓退司马懿,化险为夷。歇拍“双凤求凰客震”,再次用典化典,“凤求凰”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感动世人。词者咏琴,思越千载而言琴之神韵,抚琴者,雅,听琴者,逸,琴赋千年,赋琴千载,声声不息,历久而弥新。
下片“君起舞、随琴伴韵。旋素影、情倾余蕴”。承接上片进一步地解读古琴,由静静地聆听者到随乐起舞成为与琴与曲的互动者,琴与人之间更为得和谐,仿若知己,彼此懂得彼此成全,“闻弦歌而知雅意”。随后“七弦醉抚相思引”中词者妙嵌“相思引”词牌名,醉抚,是抚琴者喝醉后在抚琴?还是抚琴者本身就醉在琴曲中?一个“醉”字营造出一份唯美的意境,醉而抚,抚而醉,渲染得法,一“醉”一“引”,入了心,入了境,只在袅袅琴音中醉矣醉矣,顺势引出歇拍“袅袅清音圆润”,咏琴关情,言之有物,心与琴鸣,物我两忘,琴音清,词意润,隽永有味,摇曳情致。
纵观整首词作,词者对琴有一种敬畏感,一问三用典,琴意化境,实以虚,虚以实,刚柔并济,状形写神,生动而细腻。

写诗难,评诗更难,两首点评,足见评者才华出众,令人惊叹,精彩的点评给拙作于画龙点睛的功效,细读慢品,用词考究,细致入微,苹果珍藏!!老师辛苦了,遥祝问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