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美术学院(昌岗校区)入门处种有八棵耸天立地的南洋杉,骨傲天地,绿染沧桑,年头不少,气定神闲。深入学院,草木葱郁,雨潇风暖。有天籁之音隐约而来,于无声处,忽远忽近。闲、静、清、空、淡、远赋予广美天地,此乃艺术殿堂,开启了学子们的求艺之路。
学画是年少时的渴望,是尘嚣之外对山川风物的记忆。去年九月就读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院山水画高研班,终于进入正规军,师从张彦院长、金仁贵、杨锦浩、刘诗东、张静等老师。
最初画树,才知其难,三寸毛笔重若千斤。方知树分四枝、阴阳明暗、虚实疏密、有势有韵......每一堂课都醍醐灌顶,从读画品、识画理,到研六法、训修养。
美从何处寻,觅得宗白华《美学散步》中《流云小诗》“啊,诗从何处寻/在细雨下,点碎落花声/在微风里/飘来流水音/在蓝空天末/摇摇欲坠的孤星/”于诗中感受艺术美。“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中国绘画亦然,相通相谐,于自然中体察深度的美,不是再现模仿,是主体与客体、再现与表现的高度统一。如《易》之主观悟道,探赜索隐,钩深致远,精义入神,以致用也谓乎。美,通过感觉、情绪、思维里发现美,随时捕捉它的每个暗示,感受它的每种潜藏和和谐。
不管是写生、临摹还是创作,日月朝暮,或山或风、或流云雾霭,或树或石或川溪,一切自然生发。深感,中国山水画是一纸贯天地:提笔见性,奔湍巨浪,应物象形,凝想妙得;经山海,生气流行,鸢飞鱼跃;破孤闷,释躁心,迎静气,荡涤烦襟;艺术心灵与宇宙意象“两镜相入”互摄互映,成万物,以为和,可参赞天地化育。特别是跟随张彦院长到丹霞山写生,被其忘我的艺术精神感动鼓舞,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临届毕业创作时期,母亲却离开人世。带着极度悲痛和无限思念,进行“艰难”的创作。在此期间得到老师们的关怀和精心指导。创作之初思考了许多方面题材,后决定画一幅梯田,既可在笔墨间俯仰天地,又能寄情于故乡。然而,画草图期间,母亲多次入院并下病危,我只能画画停停,母亲忧虑而希冀的眼光,给了我极大鼓舞。如今,毕业创作《大地之歌》完成,遗憾的是,我的母亲再也不能与我分享。
创作梯田,由于基础差,草图就画了五六幅。如何将实景和心境转换成水墨山水?金老师在笔墨技巧方面给了我很大启发和指导。早年,在家乡就被开垦梯田的农民精神所感动,鬼斧神工的魅力在“梯田”上得到淋漓尽致的演绎。梯田的“势”如艺术之境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以表达我当下的内心世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画梯田,应在表达其苍劲气势上下功夫,四周云雾缭绕,雄厚中凸显秀美气韵,刚柔相济,既有山川之骨,又有人文之气;云雾中的房屋为画眼,以突出青山绿水中的“天上人间”......

《大地之歌》完成,眼前是:浩气巍峨,云林森渺,飞鸣迁移,泉石啸傲,施予浅降,磅礴而温润......它是我奉献给大自然——我母亲的“祭坛”之歌。
穹顶之下,经山海之魂于山川,吾当敬畏山川宇宙;敬畏万物生灵;敬畏艺术世界中每一个生命、每一寸美,为天地之美击节。
2022年6月广州美术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