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感叹录
文/知足常乐
成长在这个时代的孩子真的很幸福:先进的科技,发达的网络,良好的环境,成就了多少孩子,圆了多少孩子的梦。可是,回想我们那时,却……
70后的我,中学毕业后没有继续复读,而是选择了一家私立美校,准备报考美院。上世纪八十年代,信息还不发达,我们美校的学生又多来自农村,报考也就那么几个学校:淄博丝绸、山东戏校和省艺术学院。而每年所要的名额少的可怜,每处学校一个地区才要三个名额。明知希望很渺茫,我们这些爱好美术的学生们,还是挤破脑袋往里钻,不惜天天画,年年考。如果不连续考上几年,决不会放弃!
说说我们的美术考试吧。进入美院必须通过三次考试:初试素描,复试水粉,最后是文化课。考场设在济南。 那年三月份,我跟随学哥学姐们,第一次去济南参加初试。不知阅卷的老师眼花了,还是我的运气太好,一起去的同学们,初试上三个名额竟然有我。望着红榜上我的名字,我不禁有些飘飘然。要知道,第一年初试上的很少耶。同学们用诧异的目光望着我,就连美校的老师也说:“真没想到,她还能参加复试!”
话听起来不舒服,但我默认,的确如此。后来我才明白。或许是我大胆的构图,粗犷的线条与众不同吧。

休息几天,准备复试。
复试那天,同学们陆续进入考场,考试所用的静物已摆放好,我找了个自己合适的角度支开画架,摆好画板。我又扫了一眼考场,因初试落选了不少,考场中只剩下十七八个学生了。这时,和我一起的同学拍拍我,朝我身后努努嘴:“今年进考场第六年了,画特好!”
我朝身后看去,一个女孩正熟练地调试的画架,毫不在乎同学们的议论。这女孩穿得极为普通,看上去二十二三岁的年龄,清秀的脸上镶嵌一双特别灵气的眼睛。
正疑惑着女孩,只见四五个监场老师手里拿着考卷走进来,把作画用的4K版纸依次分发给同学们。让我不解的是,为什么老师在个别同学考卷上写着什么。当走到那女孩身边时,一个老师问一个女孩:“同学,今年又来了?”“对,今年考不上,明年我还来。”那个连进六次考试的女孩清脆的回答。
考试开始了,考场静下来。正当我陶醉在艺术世界里浮想联翩时,一阵阵唏嘘声从身后传来。我转头看去,只见那几个监场老师正围着看女孩作画。而那女孩神态自若,旁若无人地在她充满希望的画卷上,上着色彩,描绘着虚实,衬托着明暗。
我向后退了两步,斜着身子瞄了一眼那画,天,绝了!花瓶中的玫瑰仿佛能滴出水来,旁边的玻璃杯一捏就碎,那散落的苹果仿佛要滚下桌来,还有那满是皱褶的衬布,虚实、远近都刻画得恰到好处。
伴着老师的啧啧称赞,交完卷的同学们纷纷围上来,在老师和同学们的赞叹声中,女孩完成了她的作品。毫无悬念,这女孩作品肯定居于首位。

复试完毕以后,坐在回家的客车上,我的脑海里一直浮现着那个女孩和她的画。从老师的赞叹声和对女孩的熟知度,她应该早就考入了美院,却不知为什么连续这么多年,竟然没考上。
有同学告诉我,这女孩是乐陵的,也是来自农村,可能家境也不算富裕。
我忽然想起那几位老师,便问同学:“老师在个别同学卷子上画的什么?”同学撇撇嘴“嗨,关系户呗!”我瞬间释然。
第二年,我没有继续考,为了不给爸妈增加负担,我选择了进厂上班。好在,我也是以美术专业图案设计进的厂。
多年后,每当为自己的命运懊恼时,我总是想起乐陵那个特灵气的女孩。不知她那年考没考上,有没有继续考,老师有没有被她的坚持和栩栩如生的画作感动而“破格”录取。
毫不忌讳的说,那女孩如果在这个时代,她一定会轻松的进入美院,并在她理想的道路上自由翱翔。如今再回头说她,说我,说那些被理想抛弃的许许多多学子们,还有在那个时代,只能留下无尽的感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