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泸定桥上
文/公明
汽车刚在泸定县城内的停车场停稳,我们就迫不及待地下车,向举世闻名的泸定桥方向走去。城中耸立着一规模宏大的雕塑,那就是红军当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那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场景。
泸定桥又叫大渡河铁索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建成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长长的铁索桥,由十三根粗大的铁链构成,每根铁链约重2.5吨,由890个扁环左右扣联在一起。铁链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全桥铁件重40余吨。桥两边各两根铁链作为桥栏,下面九根作为桥面,铁索上铺上三道木板,两边及中间各一块,彼此之间相隔着缝隙,通过缝隙可以看见桥下咆哮奔腾的河水。桥之两端,各有一座二十米高的桥台,内置若干铁桩,十三根铁链铆定其上。桥台自重作为压重,承受铁索的巨大压力。桥之东西两端分别铸有铁牛、铁蜈蚣,表达了人们镇服“水妖”、铁桥永固的美好愿望。桥东对面左侧置有康熙年间的《御制庐定桥碑记》,碑上刻有康熙帝浓墨生辉的手书“泸定桥”三字以及修桥的起因、桥的规模及维修办法等内容。一座远在川边的桥,能惊动北京紫禁城里的皇帝老儿,足见铁索桥在当时戍边用兵上的重要性。
相传修桥的时候,十三根铁链无法牵到对岸,用了许多方法都失败了。有一天,来了一位自称噶达的藏族大力士,两腋各夹一根铁链乘船渡过西岸安装,当他运完十三根铁链后,因过于劳累不幸死去。当地人修建此庙,以纪念这位修桥的英雄。当然,传说终归是传说,实际上,在修建此桥时,众多的能工巧匠云集于此,共商牵链渡江之计,最后采用了索渡的原理,即以粗竹索系于两岸,每根竹索上穿有十多个短竹筒,再把铁链系在竹筒上,然后从对岸拉动原己拴好在竹筒上的绳索,如此般巧妙地把竹筒连带铁链拉到了对岸。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劳动人民智慧的光芒。该桥至建成以来一直是藏汉交流的重要通道,被誉为“东环泸水三千里,西出盐关第一桥”。
站在铁索桥上,我抚摸着粗大的铁索,朗诵着伟大领袖毛主席“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气势磅礴的诗句,回想起红军当年“飞夺泸定桥”的光辉情景。
那是1935年的5月下旬,红一方面军长征的队伍到了大渡河畔的安顺场地区,眼看就要被国民党凶恶的追兵团团包围,国民党反动派头子蒋介石叫嚣要将“朱毛变为石达开第二”。在这危急关头,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红军领导人审时度势,果断作出了夺取泸定桥的决定!
5月29日下午4时,英勇的红军发起了夺桥战斗,22名突击队员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脚踩摇晃的铁索,手扶铁索拦,向对岸冲去。脚下是奔腾的河水,头顶是敌人呼啸的枪弹,但他们忘记了生死,以压倒一切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冲到了东桥头,经过同敌人进行激烈的搏斗,终于战胜了敌人,使红一方面军主力于6月2日全部渡过了大渡河,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南追北堵欲把借助大渡河天险将“朱毛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美梦。
巍巍的铁索桥,我们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和重要成员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陈云、邓小平等,以及众多的新中国开国将帅,都是从这里走过,然后才走向远方、走向胜利的。泸定桥因此而成为中国共产党长征时期的重要里程碑,为实现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合,最后北上陕北结束长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有“十三根铁链劈开了通往共和国之路”的壮美赞誉。
站在铁索桥上,我放眼望去,但见远方的小路,已经渐渐消逝于杂草之中,我知道那山路如今很少有人真实的踩过。只有那掠过山间的风,依然还在叙说着红军的草鞋曾经真实地踏过。幻觉中,依稀看见了当年红军在风雨之夜,打着火把急行军在那山路上的壮景,那段历史是如此的亲近而不遥远。
站在铁索桥上,看那灿烂的阳光照在河面上,河水金光闪闪依然不停地向下游奔去,只是不再有当年的枪炮声、拼杀声,只有和谐、宁静。历史的进程滚滚向前,就如这大渡河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但是,历史的印迹不能磨灭,那些为胜利付出献血乃至生命的勇士不能被我们遗忘。我们必须牢记:是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率领全中国人民,通过浴血鏖战和艰苦奋斗创造了新中国,让中华民族走上了伟大的复兴之路。
弯曲的山路,蜿蜒的河流,犹如这走向未来的曲折之路。
森森铁索,可否记得八十多年前那支红色部队?
巍巍青山,可否记得八十多年前那些疲惫仍挺拔的身影?
铁索桥下,大渡河水“哗哗”奔流,仿佛在唱:我们不会忘记!
龚飞,男,四川泸州人,大学本科毕业,笔名公明、于荷。高级政工师、记者。1963年2月生于泸县金龙乡(今龙马潭区金龙镇)。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泸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市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江阳区政协文史研究员。四川省首届“书香之家”推荐活动入选家庭。曾担任长江液压件厂暨长液公司《长液报》责任主编,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信周刊》编辑、记者,泸州市总工会《泸州工运》副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