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寻南池胜境
文/刘长明
各位对无棣古八景、新八景都有所了解,但这些景致之外,还有一处集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游览胜地——南池,历经战火与沧桑,早已残败破坏、湮没无闻。另外,无棣古城望族中的张家、吴家文化经过多年的努力挖掘、宣传,已蔚为大观,而以南池为代表的刘氏文化尚待系统整理、考究。
南池,在清康熙《海丰县志》、清《海丰乡土志》、民国《无棣县志》及《无棣刘氏族谱》中均有记载。县志中记载较简略,家谱中较详尽,可以相互参照、互为补充。
南池为明清刘氏家族所有。刘氏以南池为地理坐标,相当于郡望、堂号,无棣刘氏必尊南池;而南池也因刘氏闻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无棣刘氏族谱》(中华民国二十二年1934年重修,下同)中所记目录“卷一、先南池;卷二、后南池”,即是明证。

南池的位置与形成
南池的位置较明确,清康熙《海丰县志》及民国《无棣县志》的城关图均有标注。《海丰乡土志·地理·古迹》记载:南池,城南半里,为前明刘参政昂养鱼池,从孙宪副三顾重修。月明洼,城南二里,相传有珠,夜生光。又名蒲洼,刘氏南池,额曰“蒲阳小筑”。刘氏十世孙刘家桢《无棣刘氏族谱·南池杂著》记载:“夫南池者,吾家旧业也。在南关以南,相距半里余”。
我曾与我县多位文史专家探讨并实地查访南池旧址。现王清故居以北,地势明显高出他处,应为古无棣城基址或旧有居民住宅基址;以南则地势低洼,再往南便是清坡沟(现称清波河),南池、蒲洼即为古河道冲击、淤塞所遗留的水塘,面积较大。这在《无棣县水利志》中有明确记载,叫做“清坡七十二洼”,其中的月明洼被刘氏先人改造一番,成为当地名胜。

南池的营建、鼎盛及衰败
南池的最初创建,十世孙刘家桢在《无棣刘氏族谱·南池杂著》记载:“自明成化初年,五世祖讳昱始建焉”。刘昱,即明进士刘昂(公元1434年生,行二)的四弟。刘昂天顺三年(1459年,刘昂25岁)举人,成化五年(1469年,刘昂35岁)进士,概南池的最初营建应与刘昂中进士的时间相距不远。“中、左、右分三池,中为鱼池,左为莲池,右为蒲池。为吾邑游赏之地。有士大夫题咏池之北。花木亭榭,极一时之盛”。
《无棣刘氏族谱》五世刘昱名下的事迹记载道“公冠带始辟南池,中为鱼池,左为莲池,右为蒲池。曾闻鱼池以锡为底,四外井数十口。池之北,花木亭榭极一时之盛云。当时有太监在园内游赏,归而闻之天子。天子闻之,亦欲临幸。遂并皆拆毁焉。后泰徵公(刘三顾、十世)、凫石公(刘汝鲁、十一世)相继重修”。冠带,即弱冠,指古代男子20岁。家谱记载,太监在园内游赏,更明确了建南池时间应在刘昂中进士前后,推测太监极可能是为宣诏敕建进士坊而来。如若不然,太监去一个平民百姓家游赏什么?“归而闻之天子”,这个“天子”应为明宪宗朱见深,就是为刘昂敕建进士坊的那位。因朱见深后的明孝宗朱祐樘勤政爱民,不会出来游山玩水,且其在任时与南池营建时间不符。鱼池以锡为底,我们想象一下:银白色的锡底,一池清澈碧绿的水,水里五颜六色的各种鱼类,池北为亭台楼阁、环池花草树木,倒影池中,蓝天白云,晴空万里……美不胜收!我的拙劣言辞难以形容这样的美景,大家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以此推测,南池处原为荒洼,刘氏经过五代人的繁衍、发展,逐渐有了政治上、经济上的实力,才开始营建了南池。此为南池的肇始阶段。一开始营建,其规格之高,令人惊叹。

《无棣刘氏族谱·南池杂著》记载:“至明末,止有草亭一间……后泰徵公(刘三顾)归田(据后,当为明崇祯十年1637年,刘三顾65岁),复为修葺池台,建亭榭池之西北隅。路口西向建木坊,题曰:刘都谏(刘昂、五世)旧养鱼地。池之南,东偏西向建吕祖祠……祠后有迎仙楼,祠前有木坊,正西有迎仙桥。亦足壮一时之游览云”。
至此,为南池发展的鼎盛阶段。因刘三顾的声望之高、学问之大、结交之广,尚能维持南池繁荣。
《无棣刘氏族谱·南池杂著》“后因兵变残坏,止存吕祖祠。至清,凫石公(刘汝鲁、十一世)再为补修池台,起草亭三间,小楼一座,楼之上安都谏公神牌与宪副公肖像……虽未及畴昔之盛,亦不失堂构之意焉”。
十一世孙刘汝鲁在《无棣刘氏族谱·南池记》记载:“十七岁,父母俱失,遂分居焉。遇凶年,遭兵变,将祖业尽卖,迁南池以居之。自此孤苦伶仃,情状难言……至康熙甲辰后(1664年)稍复旧业”“至于南池,自明成化迄今盖二百余年矣,屡废屡修,难以备述。遂竭力葺补,构屋数间,用承前志……为之约曰:方池四亩,茅屋数椽……修其榆柳,补厥墙垣……”。
《海丰乡土志·事业五·孝友》记载:“刘汝鲁……竭力经济其丧……虽家业萧然,而重伦敦本如此”。
至此,南池开始衰败。经过明末的战争破坏及刘三顾及其长子的抗清牺牲,给刘氏家族造成了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使得刘氏家族一蹶不振,刘汝鲁有心无力,只能竭尽全力,勉强为之。但较之乃祖乃父所营造南池的规模,望尘莫及。
民国《无棣县志》寺观章记载:“吕仙祠,在南池。明崇祯十年(1637年),监军刘三顾建。

作者风采:

刘长明,男,中共党员,1985年11月生,滨州市无棣县人。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无棣县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兼任中国肿瘤防治联盟甲状腺癌委员会委员、滨州市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委员、滨州市风湿免疫专科联盟委员、滨州市中医药学会内分泌科专业委员会委员等。曾选赴革命圣地——江西井冈山接受红色教育。现为无棣县诗词学会会员、无棣县作家协会会员。业余进行文学创作,作品发表于大学校刊、《山东文学》、《人文医学》、《中国当代诗词选集》、《当代诗综》、《山东大众网》、《蒲湖诗词》、《棠棣诗词》、《激情赞歌》、《黉门吟赋》、《黄河诗笺》、《无棣大众》、山东大众网、山东财经网、无棣方圆、无棣县融媒体、无棣县人民医院官网等报刊、网站,多次参加县、市级摄影、征文比赛并获奖,并荣获“关爱教育诗词家”、“当代诗词发展基础贡献者”等称号。近年来注重挖掘无棣刘氏家族文化,《无棣南池刘氏诗文匾联》连载刊发于《无棣大众》副刊,并被《文化无棣》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