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乡的灌溉河渠地龙
文/陈传荣
记得我15岁左右,每到暑假,我的父亲不是安排我到十里八外的荒草荡跟乡亲们去放鸭,就是安排我和乡亲们去稻田边踩水车。毕竟那是半个世纪前的事情了,那时科枝、经济水平都不高,农村更是缺少农机具,不管是遇到了干旱之情,还是洪水涝灾,主要的还只能用人工抗旱排涝。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响应毛主席"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伟大号召,全国各地都掀起了兴修水利的热潮,每年年底各生产队都抽调社员兴修水利,整治河道,保障农业灌溉,保证旱涝丰收。

1967年,我的家乡陈甸村(当时叫陈钱大队)在党支部的领导下,从各生产队抽调了部分人员组织了一支兴修水利专业队,他们不怕苦不怕累,挖新渠,填废沟,开新河,造涵洞,让一大片一大片农田实现了平整化、方正化。当时本村第一生产队有一位年近8O岁的老人叫陈在章,当他看到一个个小伙子搭造穿越小河的木水漕(当时农田建设中的一种引水工具)和开渠挖沟便问到:“你们在这里造过水桥、开渠挖沟干什么呀?”有人回答他说:“老大伯,告诉你吧,水稻田里光靠人工踩水车和风车采水来灌溉的年代就要过去了,马上直接闸板子一拎水就哗啦啦地流到田里了。”老人一听哈哈大笑说:“这是做梦吧,上河(指大运河)的河水能流到我们这里来?”

那年春天,经过大队兴修水利专业队三个月的拼搏,搭完了小河间的过水水漕。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又在范家支渠上完工了大河河底下的过水地龙(较大的用于灌溉的水闸)。至今,这地龙的水泥板标记还保存完好。
从界首镇将大运河水引下来,经过陆庄水闸,再经过本公社补水站送水,顺利地送到了各大队、各生产小队的田头,那个人工踩车和风车送水的年代一去不复了。当陈在章老伯看到这一幕时,翘着大拇指动情地说:“共产党真伟大,毛主席真英明。人定胜天,一点不假。”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时代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逐步用上了(常州产的)柴油机抽水,淘汰了地龙送水的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科技更是得到了迅速发展,陈甸村在党支部书记陈忠的领导下,通过招商引资,为本村引来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站,家家户户都用上了价格更优惠的电。除了村里各小组都建造了电力抽水站,村里在主要圩口还办起了几座既能抗旱又能防洪排涝的水电站。
这一翻天覆地的变化,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成果。始凿于1973年的三阳河,更是具有了引水、灌溉、排涝、航运等功效,让母亲河进一步造福于人民。
在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象征中国巨龙的长江、黄河之水将会更加不断地造福于祖国和人民,为实现中国梦和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出更伟大的贡献!

【作者简介】
陈传荣,江苏省高邮市人,农民工。虽早已年过花甲,但酷爱文学创作的劲头愈发旺盛。打工之余,常常写一些有关乡村、乡情、乡愁类诗文,已有多篇(首)文学作品见诸报端或网刊。相信自己的文字是源于内心深处对人生对生活的真情流露,是对家乡无比热爱的真情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