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树宏(山西)散文1篇
作者简介:杜树宏,男,普通教师。四十年来扎根山区,坚守清贫,立德树人。教学之余,撰写若干教学论文在省、市、县报刊杂志发表。部分文学作品被《沁州新闻》《沁园春》刊登。近年来有诸多诗作见于《沁州诗社》《太行诗社》等平台。
1.《忠信立身好善做人》
——追忆我的父亲
伫立在后沟祠堂门前,默念着后沟村组训:“凡诸子,切以明善修身为务,动静必须为礼,事亲必当尽孝,事长上致其敬,处兄弟,友而悌,待妻子,和而义,接朋友,以忠信,扶子孙以慈训,及夫接人待物皆当仁厚忠信,不得轻浮傲慢,酒色游博,一应妄为悉宜戒。”
读着,读着,已故六载父亲的形象愈显高大清晰。我的父亲出生于辛亥革命晚期(1927年11月21日),逝于2016年9月2日丑时3时45分(阴历八月初二),享年90岁。自幼饱受饥寒的父亲,儿时参加儿童团,长大后又加入后沟民兵组织。1947年二月二大参军,跟随陈赓司令奔赴抗战前线。襄宁战斗中,左眼中弹负伤,后退役返乡。人民公社成立,父亲到生产队饲养场担任饲养员,直至1983年农村实行责任制。责任制后,父亲精心耕种十二亩土地,供养一家人的生活。
父亲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平凡中蕴含着忠信立身的初心使命,折射出好善做人的高尚品质。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人民公社化时期,家里生活困难,我们姊妹三人饿的面黄肌瘦,母亲瞒着父亲在饲养场挖了两把喂养牲口的黑豆,被父亲发现,原封不动的把黑豆退了回去。父亲对母亲说:“生产队让我喂养牲口,我怎么能随便拿队里的东西,这是对集体的损害,不忠不义啊!”
以前母亲讲这件事时,我也曾认为父亲是死心眼,直到父亲去世,堂叔在致悼词时,我才深刻懂得了忠信立身的意义。如若不是忠,怎么能得到生产队的信任?如若得不到生产队的信任,父亲怎么能历经好几任生产队长,连续20多年担任饲养员,直到土地下放。
责任制后的农村,有许多人家不会饲养牲口,在这个阶段,我的父亲更忙了,走东家,串西家,告啥时候饮水,啥时候添料,防止把牲口吃坏喝坏。已经长大了些的我,就知道父亲经常去帮助杜存虎家铡草,饲养牲口。
随着经济好转,农村饲养牛羊的人逐渐增加。父亲又成了村里的义务接生员。记得那是1991年的秋天,邻居李俊清家的母牛难产,正是吃晌午饭的时候,俊清媳妇急匆匆来到我家,有话说又不好意思的样子,因为有段时间曾和我家闹过些意见。父亲主动问她有啥事,得知情况后,父亲搁下碗就走,嘴里还埋怨到“有事就说嘛,吞吞吐吐的”。我一碗饭还没有吃完,那家媳妇又来了,“嫂子,嫂子,俺哥让你快些去了”。母亲搁下碗也跑着去了。吃完午饭,约过了两个钟头,父亲母亲一同回来了。母亲说,那头母牛生了对双胞胎,若不是你爹可就完了。我问父亲挣了多少钱,父亲说:“挣啥钱,你爹会做啥做上些啥就行了,还唠钱!孩,你要记住,帮别人就是帮自己”。
父亲的话,我似懂非懂。直到2001年夏天的一件事才使我真正明白了帮别人就是帮自己的真正含义。那天下午,我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让我去医院,当我赶到县人民医院时,父亲已经安然无恙。父亲告诉我,上午在集市上赶集,不知怎么一下子晕倒了,也不知是谁们把他送进医院。我很感激这些不知名的好心人,我很感恩我的父老乡亲,他们在默默的践行着后沟村的祖训,传承着乐于助人的传统美德。
父亲榜样的力量,家庭润物无声的熏陶,使我在三十七年的教育生涯中,多次获得县模范教师,还有一次长治市学雷锋活动积极分子的荣誉称号。
忠信立身,好善做人,已经潜移默化的烙在我们一家几代人的身上。今年退休后的我,看到儿子单位的奖励,听到教育局对儿媳妇的褒奖,又收到小闺女单位的表扬信,我深感欣慰,联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基本道德的规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已故父亲的一生,正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一生。
昨天,上幼儿园的小孙子,让我帮助编排节目,我帮他编排《读中国》,学史明理,学史崇德,学史增信,忠信立身,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