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浓缩版的中国戏曲萌发史
中国戏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她是在音乐、舞蹈、杂技、绘画、诗词、传奇等表现艺术都有了较高发展的基础上才最后形成的。而在淮安的各个历史发展时期,这些后来形成戏曲的要素都在当时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
商周时期,生活在淮河下游地区的淮夷部族,就盛行着古老的巫傩文化。在举行敬奉神灵或驱逐疫鬼的巫祭仪式之时,有一身材高大者身上蒙着虎皮(“虎”为淮夷部族的图腾,殷代卜辞中亦称淮夷为“虎方”、“徐方”),头上戴着凶恶状的枣木面具,手里拿着弓箭(“夷”这个字就是一、人、弓的组合,“夷”者就是最早发明和使用“弓”“箭”的“人”们),口中唱念着祭歌或咒语,与另数个披毛顶角者进行角逐抵舞,最后以持弓箭者胜利而收场。——这就是后来被称为傩舞的表演形式。而傩舞之时也必有适合的音乐相伴随。
淮安市文史专家马超俊先生在《千古楚歌谈》一文中记述:李白凤先生说,“虎、徐、楚乃一音之转”。商周时期的淮河下游地区建立有古徐国,它的强大曾迫使商汤都邑西迁,迫使周穆王承认有东方霸主。而在和平发展时期它的经济实力以及礼乐文化在当时也有较大影响,据传当时的吴国公子季札曾为“观乐”而北访,第一站就来到了徐国,他被徐君好礼乐、重仁义所感动,对徐国的音乐也很感兴趣,于是和徐君结为知己之好。(后来他从鲁国回来知徐君已故,特将随身佩戴的宝剑挂在徐君坟墓前。)
2004年在淮安市清浦区运河村出土了战国时期的一组编钟,不仅可证明当时铸造青铜器技术的精良,也足以表明那时的音乐水准业已相当的高超。
“四面楚歌”的故事尽人皆知,这“楚歌”即是汉军统帅、淮阴人韩信,以及西楚霸王家乡的民歌,这也足以说明当时的“楚歌”流传之广、影响之大、之深。歌曲可以用来鼓舞士气,也可以用来瓦解敌军斗志,更可以用来抒发个人的感情。
项羽所唱“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是那样的慷慨悲壮;虞姬舞剑以和“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又是多么的柔婉凄凉。而二人的相对吟唱,已似“以歌舞演故事”了!
《汉书·礼乐志》记载:“高祖(刘邦)乐楚声,故房中乐楚声也。”——可见大汉朝的宫廷音乐是以楚声为主的。
汉武帝时设立乐府,广泛采集民间歌谣“以知政教得失”,其中就有大量的楚歌、楚声。又指派枚乘、司马相如等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作十九章之歌”,即后人所说的《古诗十九首》,这其中有八首是淮阴人枚乘在楚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既称为乐府诗,那在当时都是为能歌唱表演而创作的。
1962年在涟水县浅集乡刘桥村三里墩汉代墓葬中出土了三人拉手作舞蹈状的西汉铜戏俑。
1974年在盱眙县东阳乡庙堂村汉墓中出土了汉代木刻画。其中有歌舞和杂技场面:两人拂袖对舞姿态美妙,左侧有吹、弹乐器者,右侧有倒立杂耍人物。——可以看出杂技百戏在这里已经相当成熟。
南朝时的鲍照(今淮安涟水人),继承发扬了汉魏乐府的传统,以“文甚遒丽”、“发唱惊挺”、“傾炫心魄”的乐府诗而闻名于诗坛,对后世的李白、高适、岑参、杜甫等大诗人极有启迪和熏染杜甫在评论李白、高适、岑参的诗时,都提到鲍照的影响,如杜甫在《春日忆李白》的诗中就有“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之名句。而鲍照的乐府诗在当时也是因为到处传唱,才会有“发唱惊挺”、“傾炫心魄”的赞誉哟!
到了唐代,淮安这里又出现了一位在全国都有着较大影响的参军戏名伶——刘采春。
据晚唐范摅《云溪友议》记述:刘采春,淮甸(淮阴近郊乡下)人,中唐时期擅演参军戏。她父亲是淮阴城里的坐堂郎中,采春幼年聪颖善歌,长成嫁周季崇为妻。周经商结交艺苑弟子,采春随而习艺,进步奇快。后来采春夫妇和兄长周季南组成家班流动演出,竟沿运河南下,“自淮甸以至江南”,一直演唱到越州(今浙江绍兴)。当时的监察御史、著名诗人元稹,曾特为刘采春的精彩表演写过一首赞美诗——《赠刘采春》:
新妆巧样画双娥,慢裹恒州透额罗。正面偷轮光笏筋,缓行轻踏皱纹靴。言词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回秀媚多。更有恼人肠断处,选词能唱《望夫歌》。
——根据元稹诗中所描述,刘采春在演唱《望夫歌》时,已经装扮成“思妇”了,这就不只是“唱”故事,而是在“演”故事了,已跳出了代言说唱而为自身演唱了,所以已被称之为“参军戏”。有文字记述道:“采春一唱是曲,闺妇、行人莫不涟泣。”而《望夫歌》中的思妇情境,以及浓厚的民间气息,直叙其事,直表其意,直抒其情的语言风格,对后世的思妇诗词也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
1959年在淮安区杨庙镇发现了宋代的墓葬壁画,二号墓东西两壁共绘女乐人九名,均梳高髫、戴花及耳饰、着长襦,分执筚篥、三弦、乐管、如意、拍板、琵琶等乐器。
宋元时期的戏曲已很成熟。还出现了以关汉卿为代表的伟大的剧作家。最具影响力的悲剧《窦娥冤》就是以我们淮安的真人真事为依据而创作出来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古代的傩舞逐步进化为香火戏,一般来说就不戴面具了,表演也不再以舞蹈为主,而是渐渐形成集说唱、舞蹈、杂技等为一体的民俗活动——做会。既敬神驱疫,也娱民教化。
直到现在,在金湖县农村里仍有香火僮子在活动,他们“做会”的现场还会贴有“上继商周礼智信,下承汉唐精气神”的对联。他们的唱本称为忏书,分为周忏、汉忏、唐忏等几大部,早期的忏书对后世的传奇、小说的产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他们所演唱的曲调中,就有着后来形成淮剧唱腔的旋律因素,伴奏只用锣鼓,现在的淮剧在演唱老淮调时仍然保留,且为一大特色。
下一篇将重点谈谈到了明清时期,淮安作为当时的“运河之都”,戏曲是怎样繁荣发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