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年西应古道
文/应子根
忆古道,追渊源,不胜感叹;怀古人,寄乡愁,思绪万千……
西应虎拳至月湾段的古道被1957年兴建公路埋没以后,目前路基幸存的古道是从“虎拳”开始直至“轩辕皇帝敕封十二生肖点将台”旁边的“分水仰头”(一水分瓯江、灵江两江)止。计长2200米,千百年来,祖先们将此大路顺着破田、黄笕山、二百四、上应岙、大畈、坟庵、店堂、水碓坑、月湾坑的“黄矶垂钓”、月湾外三百……旁水而建。古时路宽平均1米-1.5米左右。最宽的地方2米,最窄的地方0.8米。全程小桥3座,全路段都石子铺设。不管是从当时的路道水平衡量,还是从有幸至今遗存的古路,都堪称为三溪幸存中唯一最长的古道。历经65年的沧桑,随着生产体制的反复变革,路面频频变样,却路骨依旧存在。从“铜锅坵”起,上至“风水仰头”公路汇合处的地段,因几修拖拉机路,而比原来拓宽了不少。下至“虎拳”的路段,因没有保护,被各“田主”扩大耕地,使原来堂堂正正的“婺台”、“温婺”大道的“官路”变成了羊肠小道的“田岸”。

在三溪没有开辟公路以前,这条古道历经了千年沧桑,见证了三溪数十代祖孙的兴衰和甘苦。越尽了宋元明清民……的朝代更替。
世世代代的三溪人,每逢壶镇四九市日,即起早摸黑三五成群,有的背着树,有的挑着炭,有的牵着牛,有的抱着娃,无不从此而过;
千百年来,多少上州落府求学赶考的三溪儿女,总是带着“笔砚、梅干菜”,挑着“蒲笼、干粮袋”往来于这阡陌间的“西应古道”;
三溪各村祖辈出门淳安做瓦,江西烧炭,永康割稻,严州卖艺,东阳返小猪,谁能绕开此悠悠的西应古道啊;
有多少南乡和仙居赶壶镇大市的商贾、上永康方岩拜胡公的香客,都频频往返在这“时代的通衢”

追溯历史,“吴越”战争时期,飞马而来的追杀,“长毛”(太平天国起义的残兵败将)几进三溪烧杀掳掠,红军挺进师的杀敌行军,壶镇国民党联防队闯进根据地“剿共”……给这条清幽的古道带来多少的硝烟和血腥;
在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峥嵘岁月,有多少三溪的忠义之士在这条古道上与亲人和父老乡亲挥泪永别,勇赴国难;
在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时,又有多少三溪大姑娘小媳妇和各村民兵一边高唱“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一边扭着秧歌,随着鼓乐,浩浩荡荡,经过此路跨越马飞岭,直奔壶镇洋参加庆祝大会;
历朝历代,有多少官衙、邮差……往返于这阡陌间的西应古道;

温州、台州、婺州、处州,每年每月有多少逸士商客跋山涉水必经于斯;
乡亲上山下垄,耕种放牧,更是与之朝夕相处息息相关不在话下了。
幽幽古道,每一块路石都流淌着祖宗的血和汗;潺潺流水,每一座小桥,都铭刻着祖宗的智慧和美梦;
古往今来,过往行人每经于斯,近听小桥流水,远闻犬吠鸡鸣,路边溪涧清浅,伸手即濯暑气。偶观深潭,牧童戏水;回顾小渚,鱼鸟逗乐。诚乃徘徊古道间,依依昔人行!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西应古道”,被行人磨平如镜的每块古石,每道水缺,无不承载着千年历史文化,见证了百世淳风朴俗,蕴藏着无数的神奇故事和乡愁情结。“西应古道”不单单是西应人民的文化财富,更是祖宗留给全社会的宝贵人文遗产。
哀哉,日趋冷漠的幽幽古道,壮哉,物换星移的峥嵘岁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