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20年修订版)》的“培养目标”里6次提到了“文化”,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简称“新课标”)的“培养目标”里4次提到了“文化”,说明文化在新课标里的重要性。义务教育新课标指出:“努力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领会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尊重和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国际视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2、2022年的高考作文题,几乎都在考“文化自信”。全国甲卷的作文题来自《红楼梦》,乙卷来自“双奥之城”;新高考1卷的作文题来自“围棋”,新高考2卷来自“共青团”。
3、中国国家文化包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革命文化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等。
4、文化是一道道个体探索人生奥秘、追求人生信仰、向往美好生活的人生风景线;是一种发端于个体,经群体而勃发的人文大景观。
5、文化是那些不甘寂寞、个性鲜活、勇于创造的人的里程碑,是根植于肥沃人文土壤里长出的参天大树。
6、没有个性化的文化,便没有文化的多样性。多样性的文化为人类的文明点亮了航标灯。
7、中国有5000年灿烂文化,但一个人如果不内化,文化与他只能擦肩而过。文化文化,有文要化;有文不化,没有文化。文化须内化,否则没文化;内化须升华,否则食不化;升华须外化,造福大中华。
8、文化的“化”,是一个单人旁+七,这就是说,一个人只有七窍通了,才能化。以文化人的使命就是要打通人的七窍,让人做到通则不痛。
9、真正的文化,是流动着的言谈举止风景线,是彰显在师生脸上的精气神,是镌刻于师生心中的真善美。
10、一个国家文化的诞生,一开始都是来自个体文化的,都是从个体出发的新文化。是经某一个体提出后,他人认可并逐步形成的。
11、建好个体文化,振兴你我中华。人人都展文化,何愁国不强大!
12、如果没有了老子,还会有道家文化吗?如果没有了孔子,还会有儒家文化吗?诸子百家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头戏,但哪一家不是从个体出发的?
13、如果没有了李白、杜甫等,将会是怎样的?唐诗宋词,哪一首不是从个体出发的?
14、如果没有马克思,会有《共产党宣言》吗?如果没有陈望道,会有《共产党宣言》的首译吗?如果没有陈独秀,会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吗?
15、“我国产生了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墨子、孙子、韩非子等闻名于世的伟大思想巨匠,发明了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等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科技成果,创作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伟大文艺作品,传承了格萨尔王、玛纳斯、江格尔等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建设了万里长城、都江堰、大运河、故宫、布达拉宫等气势恢弘的伟大工程。”这里面提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项工程,都为国家的灿烂文化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但他们形成的文化首先都是“从个体出发”的!没有个性化的文化,就没有一个民族的繁荣文化。
16、革命文化,是由那些为了国家独立与富强、民族自由与兴旺,追求正义、勇于担当、勤于创新、敢于牺牲的一个个英雄创造的。
17、国家文化,如果没有个体文化的源源不断输入,将会是怎样的?
18、文化自信从哪儿入手?1)中国字:六大造字法;2)中国词:成语(孟子贡献了约200个);3)中国句:名句;4)中国段:名段;5)中国篇:名诗、名篇、名著。
19、25年来,由于我们始终坚信、坚持核心竞争力——从个体出发的新文化建设,有了己文化、对子文化、小组文化、班级文化、年级文化、学校文化,有了己文化简表、甲乙成长协议书,有了班级三图、班级三榜,有了年级文化,有了新面貌教师列会,呈现出了文化育人的勃勃生机!
20、从个体出发的新教育提出“建特色化学校文化,走个性化发展之路”、“学校的竞争靠品牌,品牌的塑造靠个性,个性的源泉是创新”的主张,并高标准、严要求、超常规建设个体文化、对子文化、小组文化、班级文化、年级文化、学校文化,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让每个人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文化符号,让学校成为最会微笑、最有礼貌、最有学习成长氛围的学校。
21、从个体出发新教育现已在全国建设了数十种个性化学校文化。从个体文化、对子文化……到校徽、校旗、校训、校歌、校星、校典、理念长廊、笑脸墙、言像走廊、教育体系墙、主题长廊、石雕石刻、建筑物命名……处处都留下了他们的大胆创意和精细设计。从个体出发的新教育正在改变着全国许多老师、许多孩子、许多学校的命运。
22、从个体出发的新文化建设流程:个体文化→对子文化→小组文化→班级文化→年级文化→学校文化→社区文化→县域文化→省域文化→国家文化→人类文化,旨在建设一个博大而精深的文化体系。
作者:孟国泰
责编:华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