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国宝会说话》46
错金铜博山炉——烟云的计算
解说:沿舒

在富于动式的丘壑林泉之间,出没着警觉的虎、豹、猪等野兽,以及伺机捕获它们的猎人。而这一切,都被身居高处的猴子看在眼里。 两千年前的捕猎场景,被定格在一只香炉上,错金铜博山炉,中山靖王的心爱之物。创作者最终将炉盖联想为山峰的那一刻,便让这尊错金铜博山炉在艺术史上,留下了醒目的一笔。

香炉通高约26厘米,底座三条镂空的跃龙,头上扬,托起炉盘。炉身为豆形。炉盖被表达成了山峦。然后亟待解决的是,如何在空白中,诠释峰峦的边界。流行的云纹发挥了奇效,错金工艺醒目了升腾旋绕的云气,赋予整座山峰,充盈着神秘感,你会发现,云和石头连贯为一体,也可认为云气的末梢,凝固成了山石,或层层叠叠的怪石表面,浮动着轻微的烟岚。而涌动在山脚下的,是云纹盘绕,还是海浪涌动,亦或营造两者皆可的错觉。
良工巧匠这种充满不确定性的视觉处理,留给了后世观者,无限的想象空间,仿佛能将整个世界,变成它的留白。

事实上,类似的意向组合,在汉代艺术中比比皆是。我们缺乏西汉人对立体山峦设计动机的直接记载,不过后世人普遍相信,与蓬莱三岛或昆仑仙山有关。在六朝以后的诗文里,人们习惯将山形的熏炉称为——博山炉。
烟云溢出孔隙,慢慢地,博山炉被造了境。线条粗硬的动物们,因烟云而跃然。金色的云纹,因烟云而延伸。炉中虽无仙人,却显祥瑞。此时,博山炉不再是香炉,而是视觉与气味共同塑造的微缩的海上仙山。

在山水意象通过卷轴绘画给人们带来想象之前,汉代的无名工匠们,已将山的神秘,借以3D思维表达。他们通过一柱青烟,连接两千年后的观者。时间精密地计算着生命起灭的轨迹,烟云计算着万物呈现的声、色、形,计算着从这头到那头,一念的距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