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本文作者虽常年工作在外,但却敏锐地感觉到了家乡在新农村建设中所发生的巨变。他将这种情诉诸笔端,并寄托内心深处浓浓不变的乡愁!

每个生命历程,都有一方净土,那是赖以生存的家乡。年少不知家乡意味着什么,只是知道在那里经历过人生第一次春夏秋冬,也见到人生第一次风霜雪雨。
我的家乡在高头村,一个不大的村庄,距离白杨镇两公里,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它只占一隅,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它贯穿古今。近些年,回家的机会寥寥无几,可每次都能感受到家乡的居住环境在不断改善,生活品质也在不断提升。
从村村通道路硬化到兴建农村主题休闲公园,从农村危房改造到农村健身文化广场建设,从农村厕所革命到农村垃圾分类,高头村发生了蜕变。人居环境问题得到治理,基础设施得到完善,高头村变得整洁干净、和谐宜居。

高头村这些年又陆陆续续打了几口大井,实现了农田可灌溉,彻底摆脱了过去靠天吃饭的困境。随着机械化程度不断提升,农忙时节也变得越来越短、越来越简单。如今的夏忙收麦时节,农民地头站,农机田里转,眨眼一瞬间,麦子全收完。得益于村里几口大井,田地里的庄稼长势更好,农作物收割产出效率也有了大幅度提高。村民在农忙后,纷纷走出家门,到城市务工,增加家庭收入。也有一些人选择留在村里创业,在家搞养殖、大棚种植,规模化种植养殖也成了增收的主要途径。
在农村谈及大事,莫过于农事。从前的农田,农民为一家老少的口粮绞尽脑汁劳作,如今的农田农事,成了农民放不下的情怀和割舍不了的牵挂。中华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延续下来,如今仍在这片热土上熠熠闪光。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农民辛苦劳作,以前是为了保障一家人的口粮,如今更多了一分不忘本的情怀。

村口新修建的高头村文化大舞台,是农村举办文化活动的场所。定期的文化艺术展演,是展现新农村新农民精神风貌的崭新舞台。村民的角色有多种,农忙时,他们是农民,闲时,他们是民间艺人。他们是美好生活的缔造者,也是民间文化艺术的创造者,更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传统的豫剧,从电视走到了农民面前,极具活力地呈现在文化大舞台上。民间艺人演唱着河南这片土地上的传统戏剧,唱响的不仅仅是美好生活,更是对于传统文化艺术的敬重与延续。
村口文化大舞台东,新修建了休闲公园。几百口原本老百姓家中用来存水的大缸,经过有心思、有技巧地摆放,低低高高,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多了几分艺术气息。站在路边看,一座凉亭不知什么时候出现在了村口,与西疙瘩的那座遥相呼应,成了村民茶余饭后小憩闲谈之所。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村民开始通过短视频平台获悉网络世界的精彩,了解着社会发展的动态。短视频在村民日常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获取、了解精彩世界的窗口,也是他们展示新农村风貌的平台,更是分享身边精彩、记录幸福生活的重要途径。
高头村跟着时代的步伐在蜕变,人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子里正在改变的是大家的生活,不变的永远是乡亲的务实和淳朴。我们这些在外漂泊的人,也跟着时代的发展、跟着村子的脚步,靠着个人的奋斗和双手的打拼,创造着属于我们的新生活。从前高头村的星空和蛙鸣,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记忆,如今的月光和亮化灯饰,照亮了那些外出奋斗者回家的路。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
高头村的变化只是美丽乡村的一个缩影,乡村容貌焕然一新,民生得到显著改善,村民在他们所挚爱的热土上用辛勤劳作描摹着一卷卷风景秀丽的山水画,用热血智慧绘就了一幅幅精美细腻的工笔画。
家乡有生命,在不停变迁,而在我心中,它是一寸一寸烟火人间的乐土;它是一个朴实无华的生命存依之所;它是永恒不变的美好。
在时光夹缝,窥见历史变迁。在时代罅隙,看见家乡在变与不变中,坚守本色。孩童记忆里纯真年岁的故土,抵得上历经风霜的一座城市。在炙热的家乡,我永远是那个满怀热忱的少年郎!

作者简介:沈灵峰,男,宜阳县白杨镇高头村人,2008 年毕业于白杨一中,现工作于北京,河南省青作协会员、洛阳市作协会员,有多篇文章刊登于国家级中文核心期刊

主播简介: 牛锁伟,网名牛哥, 宜阳县白杨镇四村人,毕业于洛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自由职业者 ,爱好音乐、播音、书法。其信奉的格言:用我的声音保护你的眼睛,解放你的双手!

(责任编辑:刘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