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寂寞的人在风雨后 文/六月荷
风雨过后 ,心里总是空落落的,我常常站在楼上的窗口向远方眺望,似乎在追寻什么,可目光的尽头,天地交接,除了横着一条长长的线,啥也没有!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地平线。

天有边吗?我认为没有!所谓天边,不过是视线的尽头,人的一种主观感觉而已,也或许因为大地是个球体所致,如果天和地是平行的,那可能就没有地平线了。天没有边,因为我从没有到过天边,也从没有听说过有谁到过天边,“天涯海角”我去过,哪儿也不是天边。正如人们常说的天堂和地狱,可真正又有谁去过,又有谁从天堂或地狱里回来过?现实没有,历史上也没见记载过,这只不过是多年来人们的一种意识,或一种假想罢了。郑和下西洋我信,那是史实,不是杜撰!对于无影子的东西,我是不会轻易相信的,这应该与认知无关。

我跌跌撞撞走过了几十年,经历过艰难困苦的岁月,吃不饱,穿不暖,住着土坯房,小小年纪白天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晚上,在闪烁着豆粒大小昏暗光芒的煤油灯下,如饥似渴的孜孜苦读,但整天还是笑口常开的快乐着,因为心里总有一个信念——明天肯定更美好!直至现在,这个信念在心里从未泯灭过。

“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不记得这话是谁说的了,但我认为说得对极了!人是靠精神和物质双支撑来维系自身平衡,立足于世的,用哲学的术语来说,就是所谓的:“精神变物质,物质又反作用于精神”,这也正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所在。人追求物质的极大丰富无可厚非,小时候就向往:衣食无忧,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汽车一挂!现在的物质生活水准远超于此,十几亿人不再为吃穿发愁,出行高铁、高速已成网络,在中国版图上任何一个角落,只要你想回家,二十四小时之内目标准能达成,这是伟大的社会,伟大的时代造就的伟业!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现在,除了人(不乏例外)差不多一切都成了商品,只要你经济允许且想买,什么都可以买得到,无需自己动手去做了,社会进入了信息化高速发展,快速变化的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变快,于是,生活的程序也逐步被简化,很多的节日,连仪式感也日渐淡化乃至消失!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进步,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它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的传承感也在渐渐淡化甚至消失,甭说逢年过节,有的连一日三餐都商品化了,这样日子的味道何在,亲情的火花碰撞何在,家的味道何在?我总觉得,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它总得讲究一个过程,没有了这个过程,没有了锅碗瓢盆的交响,人的精神会越来越空虚,人在渐渐的“机器化“!七十年代之前的人,对于过年、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乃至中秋节的记忆和理解,对于过日子的记忆和理解,应该一点都不陌生且很怀念吧?这不是怀旧,这是一种文化积淀和传承!

干事业,讨生活, 过日子,只要有精气神在,苦一点,累一点都无所谓,心中有信念(亦或信仰),心中就不缺乏营养,心中有营养就会有使不完的劲!这一点,七十年代以前的人最有体会。所谓“穷则思变”,“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应该也是这个道理吧?信仰或者信念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共产党也正是依靠信仰的凝聚力,唤醒民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赶走侵略者,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起新中国,带领人民把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建设成今天繁荣昌盛的国家,这个事实,举世瞩目,有口皆碑!

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比八十年代之前,不知好了多少倍,可人的精神面貌咋样,信仰(亦或坚定的信念)何在?,还真不好说,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身边的一些人开始变得浮躁、自私狭隘起来,他们对物质和金钱的贪欲越来越强烈,甚至有些人为了获取权力和金钱,可以无耻到不择手段,“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哪儿去了?人们工作、生活之余在干什么,想什么,我不知道!但能静下心来认真读几本好书的还真不多见,以前一个村庄的人,一个家庭的父母儿女、弟兄姊妹,为了生活,为了发展,都散落到五湖四海,难得一聚!亲情、友情在逐渐变冷,世世代代生活的小村庄濒临消亡,一想到这些,我还真有点怅然若失!

人是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动物,我也不例外,我喜欢群聚,更喜欢独处!群聚经常让我迷失自我,只有独处才让我返璞归真。每当我独处的时候,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才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而这时又常常会有一股无以名状的忧伤和孤独感向我袭来,让我有点不知所措,苦不堪言,我也知道黑夜过后是黎明,明天新的太阳照常升起,光明从来都不会缺席,但现在正吞噬着我心的除了忧伤就是孤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