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张达祎,中国辽宁人,现居西班牙。喜欢写作、阅读、音乐和阳光。

画史欧洲:普拉多博物馆馆藏中的故事
张达祎(西班牙)
身为西方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的普拉多博物馆,它前身是西班牙王室的私人收藏馆 。世界四大博物馆,包括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法国巴黎的卢浮宫,美国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西班牙马德里的普拉多博物馆。普拉多有什么?有戈雅,有索罗亚,有达·芬奇的《 蒙娜·丽莎》……没有经历过二战的摧残,几百年来王室珍藏、举国之力的集聚,8600多幅绘画,5000多幅图画,2000件雕刻作品,700多件雕塑和多件局部作品、约1000枚钱币和奖章 、以及近2000件装饰艺术品,是全世界收藏西班牙绘画作品最全面、最权威的美术馆。
从中世纪开始积累直到如今的收藏品,带有浓厚的西班牙正统权威审美的痕迹,比如说,西班牙王室自古以来是天主教立国,很多展品就反应了天主教故事或者天主教风俗生活的内容。如果依照背景断代来划分,请听我一一道来它们的故事。
如果不了解诸子百家的人,无法和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话;不了解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人,无法和现代的中国人交流,抽去这些脊梁,骨架就不成型了。我们的骨架,古代是大同社会;现代是和谐社会,这种理想一以贯之。而欧洲人,不了解希腊神话、罗马神话 和其附着的思想体系,还有新旧约全书代表的造神模式,和中古时代的欧洲各族那就不好沟通,无法理解其言行;他们这个几个框架后来枝繁叶茂的发展成体系,文艺复兴、近现代的法国大革命、各种社会变革之后各种势力的斗争等等,他们的理念是人神合一,人能神话, 神很人化;以人为本,人欲至上,等等。
历史告诫我们说,一种新的真理的惯常命运是:最开始被斥为异端,最后被奉为迷信。基督教在历史上出现于公元30年左右,部分思想源自古代两河流域发源闪族的古老宗教犹太教,在诞生时已经是一种成熟宗教,有教主、教义、戒律和组织规律,以《新旧约全书 》为经典,最开始由于对抗罗马帝国的压迫而在地下广为流行。
欧洲文明史源自希腊,我们耳熟能详的希腊神话、罗马神话都在普拉多的作品中有所反应,比如鲁本斯画的《美惠三女神》(1639年)以希腊神话中代表青春美好的三位女神为题材,画作中,丰腴健美的三位裸体女神在春草碧绿、万物生长的森林中婆娑起舞,中世纪是个禁欲的时代, 但是随后到来的文艺复兴时代,可以通过歌颂古希腊、罗马题材来表现裸体和性感之美。这是古代人的方式,巧妙的回避了清规戒律打擦边球。
有一副装饰画框,可以像窗户一样合拢和打开。当打开时候,中间一幅正方形的油画画着一个鸟语花香、繁花似锦的花园,乃是传说中的地上天堂伊甸园。而两边各有一个裸身男女,私处被花叶遮挡,掩面哭泣,却并未完全沮丧放弃。当可以猜到,这是因偷食禁果被逐出乐园的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这是《新旧约全书》中的故事。在普拉多博物馆,这样的宗教题材绘画是很多的。
又有一幅画,酒醉、面红耳赤、眼神浑浊的白胡子老者身边是两个衣衫半褪、搔首弄姿的女郎,这是《罗德和两个女儿》。古时候,世间罪孽深重,招来天罚,城市和居民都被毁掉。唯有义人能逃脱天罚,藏身于山洞中残喘。天使带罗得一家逃走,严令不能回头望 ,罗得的妻子走到半路,忍不住回头望着城市,于是化为了盐柱。而最后逃脱的只有罗德父女三人。两个女儿不禁感慨,我们没有法子找到丈夫和我们生孩子,以后这世界上没有人了 。于是合谋,用酒把父亲灌醉。大女儿一夜,小女儿一夜,轮流和他同寝,于是从父亲而怀孕,后又有人类繁衍。这也是《新旧约全书》里面的故事。有人说,经过研究,很可能所谓 “被耶和华怒火所毁掉”的索多玛、蛾摩拉两城市毁于小行星撞地球或者核爆炸,所以,这一传说故事有可能是故事,也有可能是公元前1600多年(一说公元前2000年左右)在死海附近一次核爆炸级别的天体事故的记录。“化为盐柱”的罗得的妻子很可能遭遇了极近的核辐射于是化为盐柱一般的干尸。
在《旧约全书》里,罗得是犹太族长亚伯拉罕同时代人,大卫王是亚伯拉罕后裔, 耶稣基督是大卫王后裔。所以,我们按照基督教的说法,很快就会说到耶稣基督出现的时代 了。
很多的古罗马时代雕塑和雕塑残片都在普拉多博物馆地下室一层。可以说,林林总总,代表了那个时代的辉煌和文明。是很写实的,因为雕像和真人很像,和现代的意大利人那端正漂亮的样子也很像。同时,也是高雅大方的。古罗马时代确实是一个文明昌盛的时代 。
罗马帝国威慑地中海沿岸,富庶繁华的埃及也着意结交罗马权贵。请看这副油画: 容颜娇艳,裸露的酥胸上咬着一条毒蛇的年轻女郎,尽管穿着中世纪的服饰,实际上却是画着历史上的埃及艳后,克里奥巴特拉。她为了埃及能保持独立的国家地位,先结交凯撒,后交好安东尼大将,奉上粮食和财富以保全国土。据说,在大靠山、罗马名将安东尼兵败,她面临埃及亡国的前景之下,令人送来一篮子无花果,其中藏有一条眼镜蛇。埃及王室的头饰就是眼镜蛇形状,据说眼镜蛇也是法老的守护神,甚至人家发掘图坦卡蒙法老墓室之时,也见到了一条眼镜蛇。这位女王,不愿活着受辱,从一国之主变为什么傀儡殖民地行省总督,情愿自杀,死法就是让一条毒蛇咬啮自己的胸膛,蛇毒入心。这幅画就是画她垂死的那一幕的。 埃及艳后生于公元前70年(一说前69年),死于公元前30年。在罗马人看来,以色相诱惑交好权贵的埃及艳后是个红颜祸水,埃及人却认为她施展自己的魅力是为了拯救国运,视之为爱国女英雄。
三十年后,耶稣生于罗马帝国犹太行省的伯利恒。这位木匠之子天生善于感化鼓动人心,他宣传的新兴教义震撼了犹太旧贵族的利益,众多信徒的支持也动摇了罗马人的统治地位,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这是古罗马时代的一种酷刑。据基督徒宣传,他是童贞圣母玛利亚所生,乃是上帝之子,为拯救世人无罪而死,死后复活,升天成神。被基督徒尊为“基督”意为救世主。现在世界上通用的公元纪年就是以传说中耶稣出生的那一年开始的。圣诞节也是以传说中耶稣的生日开始的。他的故事很多,比如圣母玛利亚圣灵感孕,童贞圣母生耶稣;出生时候三王来朝,就是三位智者,也有说三位国王,从远方来,睹明星而识圣人, 送来三样礼物:黄金,乳香和没药。黄金象征尊贵,乳香象征智慧,没药是皇室王族死后防腐药材,象征他的横死和成神。所以西班牙的儿童节是1月6日,也叫三王来朝,这个日子人们会给小孩子送礼物,也有三王来朝等等各种花车游行,上街撒糖等等。
在宗教绘画中,西班牙画家把圣母玛利亚表现得特别出神入化。在中世纪,歌颂人的生活是一种难登大雅之堂的事,艺术和文学都得各种抒发宗教精神,但是生活中的美可以借助宗教题材来展现。没有受圣胎的童贞女玛利亚,就像一个纯情的少女,美丽宁静。而受 了圣灵感孕的童贞女玛利亚,则有一种做了新母亲的少妇那种容光焕发的感觉。带着婴孩、 给他哺乳或者带着圣婴嬉戏的圣母玛利亚,看着是一个安然的小妇人,容貌甜美,嘴角带着温柔幸福的笑容,画作中充溢着母性的光辉。这都来源于真实的生活。这是生的欢乐。
而死亡和哀伤,则在林林总总的耶稣受难画中得以体现,色调黯淡,构图极富冲击力,憔悴的耶稣,悲伤的信徒,哀痛的圣母,周围的暴徒和麻木的群众,流血、尸首、死亡 ……头顶的金光照耀和云端露头的可爱天使,也无法令人感觉更加轻松。这不仅仅是宗教题材,也是哲学的一种意味,有生就有死,生死事大,所以人们在此困惑中,才不断地思索, 不断的追寻,用哲学、宗教、科学、灵异等等不同方式来探求人生的秘密。不过,这些作品 ,估计也就能放在贵族宫廷那宽大、空荡荡的会客室里面展示。如果是放在卧室或者起居室里面,简直,晚上看了会做噩梦,因为那死亡和流血表现得太逼真了,简直令人害怕。
在地下传教过程中的基督教带有朴素和清高的意味,曾经感动过无数的基督徒为教义而死。比如圣徒塞巴斯蒂安。在油画中赤裸上身被绑在木柱上,身上被射了几箭在流血的 英俊男子,名为圣徒受难殉教受苦,实际上,表现的乃是画家本人青春期萌动,第一次性冲动的痛苦和迷茫那种混杂的情绪。英俊的塞巴斯蒂安(公元256年到288年)是罗马帝国皇帝的宠臣,据说罗马皇帝曾经以半壁江山相许,求他垂爱,塞巴斯蒂安是虔诚的基督徒,据理力争拒绝了皇帝,宁可被绑在树上被乱箭射死,也不肯改变自己的信仰和行为。但是他没有被杀死,由于上帝保佑而没死,被人救活。后来罗马皇帝发现他没有死,又令人乱棍打死了他。塞巴斯蒂安是基督教有名圣徒,比如西班牙有城市叫圣塞巴斯蒂安(巴斯克语就是冬诺斯蒂亚),有著名的塞巴斯蒂安电影节等等。基督徒担任罗马帝国高级官员,也意味着这种宗教理念从地下转为地上,连举足轻重的国王卫队长都是基督徒,也侧面说明了基督徒人数众多,影响深远。
公元前776年到公元394年,古希腊一直举办奥运会。后来,罗马帝国统治希腊,当基督教逐渐占了统治地位以后,就开始露出了泯灭异端的狰狞嘴脸,公元394年,以“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异教徒行为”而禁止再举办奥运会。曾经备受迫害的基督徒走入上层统治阶级, 当家做主之后,对待各种其他意识形态,那是收拾起来毫不手软。研究科学,不行,是巫术 ;研究艺术,不行,那是歌颂世俗;研究神学,不行,那是抢夺了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权。 总之,配合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的各种统治阶级,甚至有时候从后台走上前台(如教皇国之类),基督教充当了愚民政策和高压统治的帮凶走狗和急先锋。就连体育运动都受到压制和摒弃,因为那是歌颂胜负欲。在意大利有一句俗语,“把任何微不足道的错误都对本堂神父老实交代,再分毫不差的缴纳十一税(一种宗教苛捐),差不多就可以稳稳当当在天堂里得一个好位置。”用从上到下的神职人员桎梏人们的思想行为,再攫取大量金钱权势,在欧洲中世纪时代,神父可以说是比市长还要有权有势的存在,神父就是窃听人民动向的喉舌,而各级主教、红衣主教到教皇,就是宗教上层建筑的统治阶级。教士们坐拥大量产业,行动能影响国家形势。比如历史上的“风雪卡诺莎”就是类似于中国古代“卧薪尝胆”的故事,讲述 了1077年1月,德皇亨利四世冒着风雪严寒,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向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忏悔罪过”。三天三夜后,教皇才给予亨利四世一个额头吻表示原谅,而这位教皇出身低微,出身于皮鞋手工制作之家,这就是“卡诺莎之辱”。天潢贵胄的德皇认错了,教皇就收回“开除出教”的惩罚。在信教的国家,开除出教意味着所有的正统教徒都不能与此人来往,甚至死后都不能葬入教堂墓地,那是一种绝罚,意味着此人将在社会交往方面面临实质上的死亡。一位国王是道德才能的表率,当然不能是被“开除出教”的人,这一击杀手锏就意味着,教皇只出了这么一个命令,实际上就等于废了德皇亨利四世的王位。此后,“卡诺莎之辱”在西方世界成为屈辱投降的代名词。亨利四世所认的“罪过”就是以皇权压制神权 ,影响了教皇的权威。积蓄了一定力量之后的德皇亨利四世又兴兵讨伐,钳制教皇。于是教皇又一次把德皇“开除出教”。所谓“信神”理念,无论教皇和德皇其实都不在意,他们争夺的是赤裸裸的世俗权势。
在普拉多博物馆有许许多多天主教宗教题材的绘画,从耶稣受难到圣母抱子,各种传道受难的圣徒和山中隐修士等等,还有历史上真实的教士、宗教学者的画像。由于西班牙是传统的天主教国家,所以,中世纪时代的贵族之家,在女孩子婚前,往往要把姑娘送到修道院去受教育,婚后寡居的贵妇人,也要入修道院修行。这种贵族女子修道院其实就是贵族家庙,其目的并不单纯的是为了宗教精神,乃是希望这些女子安守妇道,保持物理上的贞操, 不要生下非婚生的孩子。同时,世俗的权势也影响了很多宗教方面的问题。比如,有些贵妇人会在晚年,德行名声都好的时候,获得“圣女Santa”的荣衔,其实,就像中国古代的寡妇牌坊一样,穷人家就难得这种荣耀,圣女就如我国古代立牌坊的贞女一样多出自富贵之家, 真正凭借德行的有几个?还不是看着父兄、亡夫或者子女的权势而来。所以,您看那些圣女的画像,读读介绍,这些人大部分都出自什么名门。甚至有些名门之家,为了让儿子们多得家产,硬是把女儿送去出家,这样她们不结婚、不参与世俗生活,就不用分家产了。如果老老实实守到了三五十岁,人老珠黄,也不能结婚生子了,家里就赏她一笔钱。她要么奉献什么珍宝雕塑的圣物比如黄金祭坛什么的给教会,算是古代的方式,给家里刷朋友圈了,这宝物珍贵价昂,就是给自己家族增加体面;要么死了遗嘱里,她花不了的钱,留给什么侄子外甥之流的,财产还是留在家族里,没有分开。只不过是给家里的钱换个口袋装而已。所以西班牙和意大利相似,有很多修道院。所以很多贵族女子修道院,那藏品丰富,财富不菲,建筑得壁垒森严像个碉堡,历代名门贵女在此清修,“圣女”层出不穷,就是这个道理。而修道院里面,等级森严,有钱人家的女儿,可以使用侍女,甚至十个八个侍女侍奉身边,排场毫不逊色于贵族千金,上上下下对她奉承不已。穷人家的孩子,就是使唤丫头一样,吃穿花用都非常朴素,过得还是穷人的日子。看那些“圣女”的画像,没感觉哪个有什么很高雅、 很超脱的清贵气质,或者宗教那种圣洁精神,看着就是一些年轻女人,或者中年妇女,或者老太太,都是一些普通人。
普拉多博物馆馆藏也有西班牙历史题材的绘画。如《熙德的女儿们》。画中两位贵族少女衣衫不整,在束缚中挣扎出来。原来,名将、地方长官熙德(也译作席德、习德, 1040-1099)带兵治国有方,却不贪慕权势,尊崇王室,爱民如子,在民间声望很高。他受人爱戴也遭人嫉恨。两位贵族青年卡里翁伯爵的后代费尔南多和迭戈假装求娶他的两个女儿, 婚礼后却把新娘带到森林,绑起来鞭打,极尽羞辱之能事,并不是把她们作为妻子尊敬。后来两位女郎逃脱,找到父亲诉苦。熙德上诉王室,后来在王室主持下,废除了婚约,惩罚了恶少,另外给她们许配了佳偶。这个画中很好的表现了她们在困境中坚贞不屈的表情姿态, 即使是遭遇不幸,也有着高傲、坚强的风骨。有女如此,从侧面歌颂了名将、地方长官熙德的高风亮节。《熙德之歌》(这部史诗的全名是《我的熙德之歌》。(CANTAR DE MIO CID) 。“熙德”源于阿拉伯文,是对男子的尊称。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和穆斯林军队作战的熙德,由于几乎百战不殆的佳绩,赢得了敌手的尊称:“我的熙德”即“我的主人”或“我的先生”。)是西班牙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史诗。是迄今保留最完整的一部游唱诗,写作时间一般认为在公元1140~1157年之间,全诗长达3730行,是根据历史事实写成的。使用语言为卡斯蒂利亚语(即西班牙语)。《熙德之歌》不但在西班牙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而且从世界文学史上的角度看,也是一部不可忽视的作品。文学史家们常常将它与法国的《罗兰之歌》(1080)、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1200)并列,统称为中古欧洲的三大英雄史诗。
有一套连环画式样的油画,故事取自文艺复兴薄伽丘的名作《十日谈》(1350-1353)第五天故事第八。只见郊外花木葱茏的美景中,有贵族饮宴。忽然出现一个骑马、全副盔甲武装、驱赶猎狗的骑士,在追逐一个少女。当他追逐到她的时候,就剥去她的衣服,破腹挖心的虐杀她,所见之人无不战栗。而这个少女不久即复活起来,又开始狂奔逃窜,而骑士又开始穷追不舍。有人问起,骑士答道:我活着时候对她百般求爱,她却无礼傲慢,忽视鄙夷我,致使我自杀落于地狱。但我堕落有因,就是她的冷酷傲慢,于是阴司地府判决我不停追逐于她,每周一次追上并杀死她,挖心看看她的心有多么冷酷。而她就不断的复活,而且逃亡。围观者看到这个场景,某些受到追求却傲慢不理的女子颇被触动。——这追逐逃亡、 杀死、复活等等场景和身边人的表情反应,都分别画于几幅小型油画之中,连起来看,情节完整。——求而不得,就自杀,也是个情种。不过由爱转恨,也算偏执而痛苦了。两人活着的时候没有成为爱侣,死后却纠缠不清,死死生生,可畏又可叹。画家取材于此,也算是当时的流行作品再创作了。
十四世纪四五十年代,对于欧洲来说,是一个极为悲惨的时期。从1347至1353年, 席卷整个欧洲的被称之为“黑死病”的鼠疫大瘟疫,夺走了2500万欧洲人的性命,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1/3。欧洲大伤元气,因大瘟疫传播而引起了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大变动。大瘟疫引起了大饥荒,盗贼四起;天主教的威信受到极度沉重的打击。爆发于14世纪中后期的黑死 病,对欧洲文明发展方向也产生了重大影响,西方学者认为它已成为“中世纪中期与晚期的分水岭”、“标志了中世纪的结束。”黑死病对中世纪欧洲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宗教 、科技等方面造成了剧烈的冲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许多学者把黑死病看作欧洲社会转型和发展的一个契机。经历了黑死病后,欧洲文明走上了另外一条不同的发展道路,更加光明的道路,原来看起来非常艰难的社会转型因为黑死病而突然变得顺畅了。因而它不仅推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促使天主教会的专制地位被打破,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乃至启蒙运 动产生重要影响,从而改变了欧洲文明发展的方向。而《十日谈》就是以意大利佛罗伦萨的1348年黑死病疫情为引子开始描述的,话说有10个年轻人为了躲避可怕的黑死病,到了郊外 ,衣食无忧,每天每人讲一个故事,10天就是一百个故事,这就是《十日谈》。所以,看到连环画式的小型油画,就会想到黑死病肆虐给欧洲留下的深切创伤。而《十日谈》的作者薄伽丘也和巨匠达·芬奇一样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中流砥柱。
提到达·芬奇您肯定会联想到《蒙娜·丽莎》(1503-1517)。据说,这个《蒙娜· 丽莎》真迹世界上有三幅,一幅在法国卢浮宫,一幅是达·芬奇做主留给他的祖国意大利, 另外一幅就在西班牙的普拉多博物馆。这幅画比不上意大利那幅的水准,但是胜过万众瞩目 、卢浮宫那幅。笔触细腻,用色精巧,构图完美,是一幅佳作。由于年久,时光的流逝让画面有些暗黑,但精巧的笔致和那神秘的微笑也是如传说中一般迷人。不过,最奇特的一点, 乃是,你可以从各种角度变换来观察这幅画,在油画上方淡淡的灯光照耀下,这位永远微笑的佳人,她的微笑都是活的,而且,各个角度看来都有不同。据说世界上还有几幅《蒙娜· 丽莎》,但是那是达·芬奇的学生所画,属于仿作。当然也很高明,不过不可同日而语啦。 也有人认为普拉多博物馆这幅画不是达·芬奇本人所做,就我来看,即使不是真品,也得是达·芬奇本人弟子或者密友做的仿作,艺术水准相当之高,我们现代已经不能再做成这种仿作了,所以,即使不算真品,它依然有存世的极高价值。给人以美的享受,对艺术家的修学也有极高的借鉴功能。
我很喜欢普拉多藏品中的西班牙作品,请让我给您介绍一下:
《宫娥》(1656)作者委拉斯凯兹是宫廷题材绘画,为世界三大名画之一。委拉斯凯兹(1599-1660)是西班牙皇室御用画家,据说当时国王几乎每天去看他作画,非常受宠信 ,他的青铜塑像也耸立在普拉多博物馆外面,当然他本人的画功和境界也非常高超。这幅画画面正中是年约五六岁,穿着传统蓬蓬裙,表情高傲造作的公主,身边的各种侍女宫娥,弄臣仆从,均谄媚的随侍在身边。远处由于逆光,一片黯淡,唯一发亮的是一门洞,里面站着一个人。公主和侍从旁边出现了画家本人,众人身后的镜子中又映照了国王、王后的形象。 此画素以奇妙的构图、多重视角、哲学内涵等等引发众人的探索,据说巨匠毕加索曾经临摹此画58次之多。某年西班牙某著名高档连锁超市以此为蓝本,翻拍了新年广告画,原画中的公主、侍从、女官宫娥都由当红明星美人等等表现,但表情动作、人物排列的姿势都取材于原画,也穿戴中世纪风格服饰。了解原作的人当发出会心的微笑。
《着衣的玛哈》和《裸体的玛哈》(1798)是画家戈雅所画的两幅油画,玛哈为西语名字,意为美貌可爱。画家戈雅(1746-1828)奉命给一位大臣的情妇,美丽的玛哈画像。 此女人如其名,确实青春美丽。画家风流倜傥,和俏丽可爱的玛哈有些风流韵事,画像也变成了玛哈卧于沙发床上,笑着望过来的一幅裸体画。但是这画肯定不能交差,于是画家又匆匆忙忙画了一幅《着衣的玛哈》,表情姿势和前一幅画一般无二,给画中的美人儿穿上衣服 ,以此交给贵人。后来,此风流韵事流传开来,这两幅画都被公开收藏。于是,在普拉多博物馆2楼(中国要称呼为3楼)一侧的戈雅馆里面,游人必看的就有《着衣的玛哈》和《裸体的玛哈》。另据一种说法是,这个被画的女人是当时某显贵的宠姬。这位显贵请戈雅为她画一全身像。戈雅被这个美丽的女子所动,画完肖像之后,就回到自己的画室里凭记忆立即画出了这一幅精采的《裸体的玛哈》。事后,这位显贵获知,认为这是对他的戏弄与亵渎,几乎恼怒到了要拔刀寻事的地步。画家预先已得到朋友的通报,就以出奇的速度另画了一幅同样姿态的《着衣的玛哈》。充分表现了画家高度锐敏的记忆力和纯熟的油画技巧。
画家在这两幅画上运用淋漓酣畅的小笔触,几乎是一气呵成地把握住同一形象的基本造型。如果我们相信这一说法,那末欣赏这两幅肖像时,就会感觉到这里存在着许多欠于斟酌的人体结构比例关系。戈雅的默记能力,即使是很强,但草率之处仍在所难免。这两幅" 玛哈"是戈雅的独辟蹊径之作,因为在西班牙绘画史上极少有裸女像,它是不为西班牙宗教裁判所容忍的。不仅在绘画上,就是工艺装饰,直到镜子和家具上面,都不许可有裸女形象出 现。17世纪西班牙绘画大师委拉斯凯兹之敢于画出《镜前的维纳斯》,乃是在国王的庇护下 ,所以戈雅这两幅画中的裸体女性油画,也许是绝无仅有的。而戈雅画这一幅《裸体的玛哈 》,倒不一定也受到国王的许可,就戈雅的艺术性格看,这是他公然向宗教裁判所禁令的大胆挑战。除此之外,恐怕也是他对当时斐南多学院内的清规戒律的一种抗议表示。因为这幅画按照学院派规定的美的标准来看,人体的比例是不匀称的,她的头略大些,腰又瘦些,脚尖不合解剖结构。这是画家有意所为,或者如前面所述,是由于快速完成时的欠思考所致。
有一座雕塑,是伊丽莎白二世女王(1830-1904)的胸像,和普通的塑像明显的描绘出模特的模样不同,它表现的乃是美貌的女王头盖着轻纱,如同笼罩在薄雾中的模样。轻纱的褶皱如同真实的织物一般轻盈柔和,偏偏能让你看出那面纱后女郎青春端雅、充满活力和魅力的美貌温柔,而且她的眼神仿佛在看你又不像在看你,真正达到了一种如梦似幻的魅力 。历史上的伊莎贝拉二世女王3岁登基,由母亲太后玛利亚·克里斯蒂娜摄政,16岁时嫁给弗朗西斯科亲王,不久即告分居。她的父亲没有男性继承人,按照从法国波旁王室带来的萨利克法典,女性无法继位。她的父亲费尔南多七世设法说服了国会废除了萨利克法典,以便唯一的女儿能够继承王位。所以,她执政始终,一直有男性亲属设法从她手中夺取王位,视她为不合法继承人。敌对势力的支持者有部分旧贵族和天主教保守人士,如耶稣会士等。政治上,她放任自流,靠着频繁换届政府来解决问题;生活上腐化颓废。1837年成为君主立宪制君主,1868年流亡法国。但在这座精美的白色大理石雕塑上,只能感觉到年约三旬的女王风采夺目,气度不俗,也算是艺术高于生活的一种提升吧,如果后人只看她的塑像或者画像, 很容易认为,她是一位秀外慧中,典雅不俗的女王。
有一幅索罗亚(1863-1923)的画,描绘的是海难事故中幸存的几个海员,两个年长的海员照顾一个由于惊吓过度而晕厥、面色苍白的少年,几乎像个孩子的模样的小水手。这幅画上写了一句话,只有一句话:Alguien dice pez es caro! 有人说鱼很贵! ----鱼肉海鲜里面包含着水手漂洋过海的辛劳和用生命搏斗的危险,就像我们中国人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样。——索罗亚是西班牙南方安达卢西亚人,有名的阳光画家。但是这位印象派大家并不是一味欢歌,他有一副具有柔情的天良。他把自己的豪宅和诸多画作、资料都捐赠给了国家,建成了索罗亚博物馆,收藏诸多美丽阳光的画作。但是在普拉多博物馆这一幅可不寻常,是一幅难得的现实主义杰作。直面生活的苦难。感慨意味深长。西班牙是个传统的海洋国家,很多人在海上讨生活。国家级博物馆收藏这么直面现实、体味民生疾苦的作品 ,可以看出念念不忘提醒国家领导者和世人关注最底层劳动者生活的意图。
除了西班牙本国的作品外,普拉多博物馆也收藏了世界各国、主要是欧洲各国的作品。法国的油画明朗欢乐,轻盈浪漫,德语一系国家的皆是整饬端庄,荷兰的作品薄雾迷蒙 ,大概是天气所至。比利时的作品则有种难解的矛盾感。明明构图、用色都很高明,却有种不和谐之感觉。比利时人在欧洲出名的语言天赋过人和狡猾不可靠,难道艺术作品也有反映 ?意大利画作没有特别多超一流的画作,大都是一些应景之作,清新、秀丽,品格不高。宫廷收藏和王室收藏,估计也是,不能都买名作啊,不大出名和不特别完美的,只要有点秀色 ,估计也可入眼。英国画好似没看到多少。
普拉多博物馆一共5层,想一天看完,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就是把这些比较有特色的地方都浮光掠影的看一眼,什么《美惠三女神》啦,什么《圣灵感孕》(天使来报告玛利亚受圣灵感孕而将要生养圣人耶稣)啦,王室用过的五彩石片镶嵌或者细木工镶嵌的写字台啦 ,林林总总,就算有登山运动员的脚力和鹰眼的速度,外加外语通熟、典故如数家珍、各国各朝代流派都熟悉,也需要两三个小时。想在一天开馆的10个小时之内,看完包括皇室画像和宗教上不少绘画的那些藏品,是不大现实的。即使不吃不喝不休息的走,也看不完。如果不是有很多时间,建议提前做好计划,我就是来看那丰腴优美、在花草丛中起舞的裸体美人 《美惠三女神》的,或者是来看曾经被广告画用现代明星模特翻拍的宫廷画《宫娥》,或者就是在《蒙娜·丽莎》那来打卡的,或者本人偏爱古罗马艺术,就在负一层看那千百个雕塑 不走了,这样,几小时之内,能把几个要点都看全,而且还不大累。如果想每个地方都走到 ,而且看细了看全了,最高效也需两三天。买个套票吧。或者,如果有时间,每天临闭馆之前2小时是免费时段,届时去普拉多博物馆门口排队就好。周一到六是18:00-20:00,周日是 17:00-19:00。排队到售票处就能拿到纪念票,一般都印有一幅很漂亮的绘画作品做底,上面写了:“免费”,拿着票就可以去看了。成人票15欧元,这样用免费时段去参观,票不要钱 ,就等于省了15欧元。问一下居中介绍指引的工作人员,直奔主题,《蒙娜·丽莎》就在那微笑的等着你了。
友情建议,去普拉多博物馆,男士西装革履,女士穿套裙,但是千万别穿高跟鞋。 一看6-7个小时,脚是要叫苦的。现在规矩已经没那么严明,很多人穿着休闲装、牛仔裤什么的就去看博物馆了。但是,真的,您看着那种高雅的气氛、集文明辉煌之大成的艺术珍品宝 藏,肯定觉得,要着装正式才对得起它们。关于高跟鞋,我这么说是有理由的,曾经有一次穿着套装和高跟鞋去参观,早上去,直到闭馆了被工作人员友好的请出来,才惊觉自己一天没吃没喝没休息,那真的是不饿不累也不困,恍若漫游仙境。然后回家了,脚痛了好几天。 真的太美了,美轮美奂,令你流连忘返。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是去了会后悔。普拉多博物馆不会,会令你惊喜,惊讶,惊艳。嗯,也会后悔,后悔没早去,自恨寻芳到已迟。
马德里还有很多美丽的博物馆,西班牙很多博物馆都非常美好,比如索罗亚博物馆 ,比如国家考古博物馆,等等等等。这是这个国家真正的底蕴和非常值得学习的地方。如果有机会,请一定要去。真实的美远过于我的秃笔所描绘的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