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季庆书画艺术馆已经对外开放是早先的事了。记得那是我们今年三月踏访坑儒遗址兴文研究会时,高建强馆长透露给大伙的"绝密"。
在洪庆堡乃至灞桥地区,我结识的文朋诗友有数十人,诸如刘炳南、韩怀仁、伏萍、白来勤、路桄畅、赵崇生、张君祥、高五幸等等。在此类人群中,我欣赏他们的文风、文章,真不愧其人其文,大有令人读之不厌之感。散文随笔类着笔就形散而神不散,诗词歌赋亦是诗者言志而大道立意,皆令我学之不竭!用之不尽。受益多多!

但我在这要说的更是两位挚友和学长,皆为我道德师范。临潼乡贤矣!一位诗书画同源的智者王季庆,一位秦坑儒遗址文化开发保护第一人高建强。
在上周,高建强馆长就通过好友赵爱玲女士邀请我参加秦坑儒遗址兴文研究会的研学活动,由于我在职事务繁忙,高建强馆长又怕我忙而不能按时参加,并多次打电话、发信息盛情诚邀,因了临潼灞桥相邻亲兄弟的缘聚。我只能无可厚非按时抵达。2022年6月28日一大早我(陕西省体育文化艺术协会副主席兼诗词委员会主任、《女娲抟诗》总编王科)就和临潼乡土诗友李茂荣(无为)第一时间被高建強馆长开车接到位于洪庆堡的秦坑儒遗址兴文纪念馆。

待我们参观交谈不多时,先后来了一帮临潼文友。骊山诗社《五色石》主编凤钰、春花秋实群主、作品获奖者王建忠、诗人刘俊锋、临潼关工委平台摄影师王占文、全国珠算大赛斩获第一名的赵爱玲等五人。大家稍休片刻,便由高建强馆长分别向我们介绍了三个展室的文保资料以及他投身事业近三十年开发保护秦坑儒遗址文化保护的事迹照片等,近一个小时的详细讲解,使在场的每一位学习者都为之感动和震撼,大家纷纷赞叹不已,听讲过程中多次掌声响起,经久不衰……
研讨当中,大家还不时向高建强馆长提出建议和问题,高馆长都一一作答并对大家提出的建议进行合理化采纳。

想起秦始皇“焚书坑儒”,其烧毁书籍的大坑就在临潼与灞桥区交界的洪庆沟(古人称铜人原上),以史为鉴,我们更加珍惜今日文化临潼、文化灞桥的坚忍与顽强。据史料记载,临潼与灞桥洪庆堡村东南处有一条沟,宋敏求《長安志》卷十五县五临潼条下记载为“马谷谷”,传说儒生被杀冤魂不散,风高雨夜,沟内鬼声凄厉,故当地人称之为“鬼沟”,这里就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坑儒谷。鬼沟南二里是灞桥区洪庆街办的砚湾村,当时儒生的砚台被堆放在此地集中砸毁,人称“砚瓦”,此地地处山脚洼地,又称“砚洼”,清末才更名为:砚湾村。“焚书坑儒”是历史上对文化人的一次浩大洗劫,而它惨烈的杀戮并没有将历史的文化掩埋。有多少仁人志士从废墟中刚强走出,他们用自己手中的笔,弃恶扬善,针砭时弊,继续前行。即便是经过千百年灵与肉的痛楚,也无法打垮临潼与灞桥人的文化傲骨。而古霸陵乡韩康避名隐居,采药救治平民,“卖药不二价”的正直与忠诚,无不彰显出临潼灞桥这一风水宝地“山好水好人亦好”的大美情怀。

有了临潼灞桥相依亲如两家兄弟这大美情怀,这里不能不说王季庆!
王季庆,笔名,居岩。1944年生于西安临潼区一个书香门第之家。自幼家学渊源,喜爱诗、书、画。改革开放后,调离教书匠岗位,到工艺美术公司和国画院任职。后应朋友之邀,赴深圳经济特区开办画廊,自此笔耕不辍,其书画作品被日本、港澳台、东南亚及欧美等地爱好者大量收藏。曾任中国书画家协会副主席,深圳东方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现为陕西诗词书画音乐研究会副会长。

王老师和我同族,我乃一名小卒。而王季庆的大名早已如雷贯耳。2022年6月28日10点过,我们临潼来的七八位文朋诗友在秦坑儒遗址兴文研究会高建强馆长的引领下,一同前往不远处的季庆书画艺术馆参观学习,座谈领悟……

“洪庆乡闻雅士家,楼台馆榭四季花,
骊山相望季翁府,一笑挥毫写晚霞”。
一幅挂在展厅显眼的书法是党永庵先生的题词,读着诗人的大作,我从相闻、相见、相谈立体地对王季庆的为人豁达、厚诚,人缘、奋进的品德,达观人生态度,都进行了着眼高瞻的人生阐述和释悟,王季庆的人格魅力的确是值得我们赞赏和学习的!

与此同时,大家一并见证了由洪庆文化艺术协会颁发的季庆书画艺术馆书画体验地的揭牌仪式,洪庆文化艺术协会两任会长刘炳南、路桄畅进行了揭牌,这无疑是在秦坑儒遗址大地上再次点亮了家乡文化的热点,使洪庆堡的美名兴文强旅,临潼旅游不仅“兴中华而且融世界”。

王科,笔名女娲抟诗,陕西西安临潼人。陕西省体育文化艺术协会第五届常委会副主席兼诗词委员会主任。中国诗歌学会、中国微诗、陕西诗词学会会员。公职新闻媒体。1983年创办渭北田园诗社任社长主编,2014年创办网刊《汉唐诗苑》2015年创办《女娲抟诗》,先后在国内报纸杂志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评论随笔逾百万字,其中《郭小川夜送王老九》《骊山石的诱惑》《我做编辑》《透了缨花的玉米》《鸳鸯戏水》《我送你》等50多篇获奖。编著出版各类作品集《陕西体育诗词》《陕西体育抗疫诗词集萃》《丝路追梦》《丝路花语》《王科诗词集》等30多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