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才是孩子成长的真正起跑线
文/韩积蕊(山东)
家庭是孩子生活的摇篮,是孩子成长的乐园。家庭生活环境是孩子生存的基本条件,良好的家教家风是孩子成长的奠基石,家庭成员的人文素质和认知梯度是孩子成材的催化剂。家境好,家风正,人文素质和认知度高,才是孩子学习成长的起跑线。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家庭的希望,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是每一位家长的共同愿望。6-12岁之前的教养方式至关重要。俗话说得好,三岁看大,六岁至老。三到六岁是孩子“潮湿的水泥”凝固期。意思是说孩子在这一时段,像水泥一样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是孩子的认知敏感度和性格的形成期,过后“水泥”慢慢凝固,很难改变,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故而各位家长应予以高度重视,各显所能,各显神通,全心全意教育培养孩子,只管坚持耕耘,不问收获。只要用心耕耘,就有收获。小孩子遗传基因虽有差异,但智力智商都差不了多少,关键是后天的生活环境的熏陶和家庭家教培养。
下面列举在同一镇上两个家庭的生活实况,也许对这一观点有所新的认识。

家庭一
某单位家属院
放暑假了。室内宽敞,明亮,整洁,客厅的墙壁上悬挂着市政府颁发的“五好文明家庭”牌匾特别醒目,立式空调显示28度,室温舒适宜人。书房内,退了休的爷爷带着老花镜陪着6岁的小孙子读书,俯首认真审阅自己编著的《金点子智慧故事238篇》,小孙子阅读拼音美绘本《十万个为什么》专心致志。奶奶乐呵呵地画着简笔画,让上幼儿园中班的大孙女涂色,以此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不足两岁的小孙女由当英语老师的年轻妈妈带着在客厅玩耍,随着电子琴的音乐,小孙女手舞足蹈,欢快愉悦地嬉笑着。彩色识字卡片散落在客厅的地板上,小孙女呀呀学语的蒙着上中下,人口手。培养孩子读书识字的兴趣,营造家庭学习氛围,全家人已达成共识,并付之于行动。
好一派其乐融融、书声琅琅、袅袅书香满家园的暖人景象。
爷爷的教育理念是博学多才,适应社会发展形势,让孙辈的孩子们,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栋梁之才。

家庭二
某农家小院
年轻夫妇外出打工,两个孩子留给了六十多岁的爷爷奶奶。放暑假了,赤日炎炎似火烧,蝉鸣声声烦心躁。接近中午,猪圈里十几头猪嗷嗷直叫。胡子邋遢的爷爷,光着膀子,斜披着一条毛巾,穿着短裤,脚上趿拉着一双脏兮兮的拖鞋,手提满满一桶猪饲料,蹒跚地走向猪圈。六岁的小孙子光着小屁股笑嘻嘻地跟在后边,一手拿着小铁铲子,一手提着小水桶,乐呵呵的喊着叫着:“爷爷,俺也来喂猪”。
俗话说得好:一方山水养一方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南方人养鱼,北方人喂猪,家庭生活如此现状,不是一句豪言壮语,一番高谈阔论就能改变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堂屋里,锈迹斑斑的吊扇嗡嗡的响着,几个老太太围着桌子兴高采烈的打着麻将。三岁半的小孙女在屋里乱跑,口里念念有词:“一万,一条,糊啦,呵呵。”奶奶听了,大声吼道:“小兔崽子,瞎嚷嚷啥呀,滚一边去,奶奶又输了。”
爷爷迫于生活带着孩子喂猪,奶奶忙着打麻将。父母在外打工,父爱母爱缺失,缺乏教育,根本谈不上幼小衔接,等到孩子上了小学,孩子学习成绩可想而知。
爷爷的想法超现实,就是好好喂猪,多攒点钱,盼望着小孙子将来娶个好媳妇,为家族延续香火。

茫茫人海,芸芸众生,素质层次,各有不同。以上两个家庭形成鲜明的对比。什么样的家庭出息什么样的孩子,什么样的教育成就什么样的孩子。生活生长环境,家庭养成教育,家长的教育理念和认知梯度才是孩子成长的真正起跑线。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一个家庭一个样,一个孩子一朵花,每个孩子都是一块没有雕琢的璞玉,刻刀就在每一位家长手中。
小孩子的心灵就像一张白纸,可以用心描绘,也可以随意涂鸦,画笔就在每一位家长手中,只要你精心描绘,用心培养,孩子就会成为一幅最新最美的图画。实际上,孩子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每个孩子成材的背后都有家长辛勤努力的汗水。只是外人看不到而已。
新时代,新气象,新征程,新要求,拼搏奋斗,励志前行,尽最大努力改善生活环境,重视家庭文化建设,传承良好家教家风,提高家庭成员的人文素质和认知梯度,增强家庭综合实力,家庭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各显其能,尽心尽力培养孩子,教育孩子,让孩子健康快乐茁壮成长。孩子才能不会输在起跑线上。



作者简介:韩积蕊,笔名寒冰。山东临清康庄人。中学退休教师、山东省作协会员,聊城市家教名师,民盟盟员,京杭书院讲师团成员,市关工委传统文化宣讲团成员,山东省“五老”志愿者、临清市老年大学古典文学讲师。擅长书法、篆刻。1988年30岁开始写作,编著六部书稿,出版三部:1990年出版《史地歌诀》1991年《新编历史歌谣》荣获地区首届优秀图书三等奖。2021年主编《家教文墨香》由齐鲁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为政府、为百姓做公益。


【诗韵楼观】
~~~~~~~~~
纵情笔墨 快乐自我
~~~~~~~~~
特邀顾问:王芃 张地君
文学顾问:魏龙 凡夫易谈
总编:诗韵楼观
主编:陈洁 张香荣
编审:吴建辉
编委:宛雪 秋芝韵 吕孔雀
美术编辑:吕义孝
刊头制作:宋育平
文宣:魏龙 存良
法律顾问:陈昌文
投稿加主编微信:139911360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