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
龚飞/文
我的称呼

与生俱来、使用至今的称呼是我的姓名“龚飞”,这是我父亲在我母亲孕育我时取的。“龚”是延续了几千年的古姓,“飞”则是父亲希望我长大后能够展翅高飞,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这个名字是授之父亲,当然是不能随意更改的,是要伴我终身的。
能够不叫我的名字直呼我为“儿子”的,是我的父母,别人可是没有资格的。随着妹妹来到这个人间,“哥哥”的称呼就非妹妹莫属了。如今,妹妹成家立业了,妹夫也可以分享“哥哥”的称呼了。我结婚以后,“老公”的称呼就理所当然的成了老婆的专利了。尽管有人调侃地称呼我为“老龚”,不过此“老龚”非彼老公,老婆即便听见别人这样称呼我,也是不会生气的。再后来,我有了儿子,“爸爸”的称呼就是儿子给我带来的了,儿子成家了,儿媳妇也称呼我为“爸爸”了。以后,儿子他们有后代了,“爷爷”的称呼就是我孙子的了,我期待着。
18岁的时候,我开始在车间上班。车间里的领导、师傅和大哥哥、大姐姐不叫我的姓名,亲切地叫我为“小龚”。一个“小”字,凸现我的人生的苍白,说明我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我必须夹着尾巴做人,从零开始,刻苦钻研,努力工作,做出成绩,才能被单位和同事所接纳和认可。
几年后,我调到党委宣传部门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以记者的身份采写了大量的宣传报道,为宣传企业、提升企业知名度做出了贡献,受到了企业和泸州市的表彰,并获得了记者职称。这样以来,大家就不再直呼我的名字而称呼我为“龚记者”了。后来,我又担任了企业报纸、广播站、局域网的责任编辑,由此,很多人就尊敬地称呼我为“龚主编”了。当然这是民间的称呼,是没有得到官方认可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工作经历的丰富,我后来又获得了高级职称。这时,有很多小青年都尊敬地称呼我为“龚老师”,这就让我感到诚惶诚恐了。因为老师是要“传道受业解惑”的,我自问没有这样的能力,所以就感到特别有压力。我唯有将压力变为动力,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做出更大的成绩,这样才能在别人称呼我“龚老师”的时候,稍微有一点儿底气。
一天,我突然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里面是熟悉的声音:“龚干事,你现在好吗?”是我们办公室已退休的老领导从外地打电话来问候我,这久违而亲切的“干事”的称呼,让我感动不已。的确,称呼我为“干事”,这才是名副其实的。因为不干事,就觉得对不起良心,虚度了人生,辜负了领导的期望,丧失了起码的责任。唯有不忘自己是“干事”,才能使我内心坚强,心态平和,才能使我每天想的做的,就是干事、干成事、干好事,才能使我能够带着热情去“干事”,并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作者介绍
龚飞,男,四川泸州人,大学本科毕业,笔名公明、于荷。高级政工师、记者。1963年2月生于泸县金龙乡(今龙马潭区金龙镇)。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泸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市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江阳区政协文史研究员。四川省首届“书香之家”推荐活动入选家庭。曾担任长江液压件厂暨长液公司《长液报》责任主编,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信周刊》编辑、记者,泸州市总工会《泸州工运》副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