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荡 秋 千

秋千,人人熟悉,多数人小时候玩过。秋千处处有,公园、小区,健身广场,多安装小型秋千椅,荡幅不高,舒适安全。
小时候,每逢清明节,除了上坟,老家的习俗是,早饭每人吃一颗煮的红皮鸡蛋,另外家家户户都会给孩子绑秋千。
绑秋千,不一定非得在标准铁管上绑,家户绑的秋千,都是简易型。有的家费事竖椽立杆,有的家就在庭院的树上绑根粗绳。记得我家院子有一棵核桃树,其中有一根向西水平伸展的粗枝。在其上绑一根粗麻绳,与树干接触处,垫缠厚布,以防树皮磨损。绳下端中间部位,绑一块约一尺长的长方形木板,一个简易的秋千就绑好了。

清明节荡秋千,小孩子不只在自家的秋千上荡,还相互串门,到小朋友家的秋千上荡。每家的秋千高低不同,朝向不同,绳子粗细不同,踏板长短、宽窄不同,这就有了比头和兴致。有的人家为安全起见,秋千下端,绑的是小椅子,坐着荡,安全。院中绑的秋千,可持续玩一周,后拆除。
记得村里还在清明节举行秋千比赛,场面宏大,我看过一次,记忆深刻。那次村里的秋千比赛在五队的晒麦场举行。场院内早早搭设好一架巨型秋千,约8米高,南北向埋两根粗椽,其东西向,各斜支两根稍细椽。秋千横木长5米,也是根粗椽。横竖椽及斜向支撑杆,皆用数根钯钉及粗铁丝牢牢固定好。秋千比赛,全村人围观。自愿组合,两人一组。多为同性组合,也有年轻夫妻组合,也有老人组合。

荡秋千有技巧,荡过秋千,你自然知道。当秋千荡至最高点,与秋千同侧的人要屈腿下蹲,使劲蹬脚下踏板。同理,当秋千荡至对面最高点时,对方也要赶紧屈腿用力蹬踏板。这样,秋千就会越荡越高。结束时,两人保持站立姿势,不再交替屈腿蹬踏板发力,这样秋千就徐徐降落。
一组人上场,若配合默契,荡得高,自然会博得村民的阵阵掌声。记得有一个组合,是60岁老人,她们荡得非常高,最高点几乎快与秋千横杆相平。两位老人面色不改,表情自然,令人佩服。当荡至最高处,大家都心悬惊叫,掌声、口哨声、尖叫声不断。现场热烈,惊险刺激。观众担心她们年龄大了,害怕出现意外,但她们荡姿优美,神情自若,妥妥公认的第一名。

有的人荡秋千,一旦荡幅过高,会出现头晕或身体不适情形,需赶紧停下来休息。所以,荡秋千也能检验出身体素质好坏。
长大后,我再也没有参与或观看过大型秋千比赛。小时候观看的那场秋千比赛,深深留存在我的记忆深处。
现在,秋千到处都有。记得前几年游处女泉时,沿路有几架秋千,下面是沙坑,以防游客荡的过程出现意外。前年,我在游览澄城县良周遗址时,停车场旁侧有几架大型秋千。小时候关于秋千的美好记忆一下子复苏。我走过去,踏上秋千,丈夫推背启动,我一个人越荡越高,玩得开心过瘾。其实荡秋千时,我觉得幸福时段在准备停止,徐徐降落的过程。不用屈腿蹬板,闭眼感受,如坐春风,舒服极了!

我国古代荡秋千的习俗,从春秋时期,就已出现。荡秋千使人心旷神怡,具锻炼身体的作用,趣味多多。
在我脑海中,有一幅温馨画面,那是2014年9月17日,国家领导人与夫人访问印度时,在印度总理莫迪陪同下,一起荡秋千的照片,温馨美好。
建议家长朋友有时间,陪孩子荡秋千,这是一件美好永存的快乐之事,何乐而不为呢?
儿时清明节荡秋千的美好记忆封存。蓦然回首,远隔时空,依然能感受到那份如坐春风的醉心快乐。

作者简介
王文琴,韩城作协会员。系《现代作家文学》签约作家、副主编。用文字记录生活。已发表散文、诗歌、短篇小说、专业类文章四百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