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庆春时◎夏景丽
作者/李继忠
清波翠盖,飘香荷蕊,蕾上蜻蜓。沿堤碧柳,欢游锦鲤,盈耳树蝉鸣。
轻舟渔唱,琴韵优雅凉亭。炎炎烈日,怡人夏景,如画蕴诗情。

王罡评词:构图精巧,画意丰饶;人物心怡,诗情盎然
——本词自然景物和人物心理描写的特色
本“词”标题为“夏景丽”,“结尾”处又说,“怡人”夏景,如画“蕴”诗情,这让我们想起了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诗《画》;如此看来,原则上,怎样欣赏王维的诗,就应该怎样去欣赏本“词”。
本“词”诗人以主人公的身份出场,倾情描述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嗅、所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夏景人情图。上阕是自然景物描写。前三句为第一层,写“湖中”美景,浓墨重彩地描绘出荷叶的“翠”“色”和散发着缕缕“清香”的“荷蕊”。怎么知道“飘香”呢?“蜻蜓”为证。所以,“飘香”是“画”中的深度“意境”,“蜻蜓”是“画”的“主旨意象”之一。后三句写“沿堤”美景,重点在“碧柳”“蝉鸣”声,但“蝉鸣声”在“画意”中是体现不出来的。“欢游锦鲤”具有特殊地位,在“构图”上是一个“过桥”或“接口”,一来是实写,二来照应上一层的第一句,把难见“锦鲤欢游”情景的画面“挪到”(安排在)游人常去的地方,从而增加“画意”的形象性和趣味性。囿于格律的限制,诗人把它插在了这层“诗意”的中间;如果把这一“灵动感”十足的“画面”放在这一层的起手,整体形象和逻辑联系的效果将会更好。
下阕描写社会生活,人物的上场在整幅画卷中实为“画龙点睛”之笔,因为“人物”是画卷中的“重要意象”和“灵动一景”。下阕仍然是先写“湖中”再写“岸上”,具有反复咏唱的“抒情”意味和效果。第一句虽然不是采莲蓬的“美女”,而是风情唱曲的“渔夫”,但同样让我们联想到和想象出“渔舟唱晚”的“喜悦”、“幸福”之情。这一句重点在“唱”,完全可以“抒发”诗情,但要在画卷中“熔铸”诗情,必须有凝固了的“唱”的相应“动作”。第二句写岸上凉亭(作为“主人公”的诗人可能就在其中)的“优雅风骚”之情趣,重点在“琴韵”悠远绵长的“乐感”。“乐曲声”在画卷中是不好体现的,但“凉亭听琴”的“画意”是可以同时传达出人们的“闲情逸致”和“愉悦心情”的。最后三句是总结性、评价性语言。“烈日炎炎”的“背景”是至关重要的环境,只有在这种环境条件下,才会显得“这种”“夏景”是“怡情”的。最后一句是诗人的所感所想,道出了全词的“主旨”,帮助读者重新认识和品味作品的“诗情”和“画意”。

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王维的画,画中有诗。本“词”用文学“语言”绘就的美丽的《夏景人情图》(诗中有画)(如果认为这“图”是“虚”的,当然可以把书名号换成引号),本身就“蕴含”着遮掩不住光芒的“诗情”(画中有诗);我们“读”“词”,不光“看出”了诗人对美丽“夏景”的描绘,从而在脑海里闪现出一幅“画”(诗中有画),更“发现”和“感受”到了诗人对夏景之“美丽”特质的大加“赞美”和“欣赏”之“情”(“画”中有诗)。这,大概就是本“词”所说的“画蕴诗情”和文人墨客所津津乐道的“诗情画意”吧!

温馨提示: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敬请联系删除!谢谢!
本期责任编辑:半醉半醒
编辑监制:对影成三人

【作者简介】网名:老王。原名:王罡。笔名:王子扬。山西大同人氏。1953年出生,红旗下长大。学历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类。讲台生涯混迹于小学到大学、学生到教师到党政干部、学校到家庭到社会之间,同时进行社会科学某个领域的研究,目前仅有的一点成就就是培养出几个来华留学研究生。现已退休,但仍在担任编外导师,指导并修改专业学术论文。文学本行多有作品,散见于各种媒体。涉猎宽泛,政史为重;交游广阔,诗友为上。诗情钟衷定笃,终生不悔。近几年多有结合诗评的文学方面的学术论文面世。繁荣诗歌创作是毕生追求的梦想。
诗评特色:作评相映,务使读者看懂受益;诗有激情,诗评必如影随形,风格上保持一致;运思行笔、文字呈现,多有二次创作的倾向和风貌。

【精英金牌主播简介】赵仁娟。爱好朗诵,想用朗诵向您传达世间的所有喜怒哀乐,感谢您支持聆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