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远方
文║陈春淋
前几日,老战友突然发来微信,说他在西藏,高原反应,身体各种不适。我回复,你去了我最向往的地方,他说是被生活迫于无奈去西藏的,老友在西藏经营建筑钢材生意,我不再说什么,他猜到我平时工作的繁忙,便说了一句,你也来,随后又说,估计你很难自由,你的诗与远方只在文字里。
莆田市前几日下雨空气氤氲的潮湿在这般盛夏明媚下消散了,空气中的潮湿易消散,心底的潮湿却是难以褪却,仍在氤氲着,是呀,有点执拗。知道这般不好,却总是走不出来,可能总想着要借点外力,一下子戒掉依赖,确实有点难,亦可能内心也不是太想戒掉。那点依赖是烟火中的一点糖,有了日子方显出别样的滋味。那氤氲的潮湿最易生出惆怅,喝了好多鸡汤,那惆怅时不时会涌将出来,将身心淹没其中。在明媚的晨光中,去绶溪公园跑步,欲将那些惆怅静静的释放出来,却又不知从何说起,真正是语无伦次。且顺其自然,无奈时只能用这几个字来安慰自己。
看惯了城市的喧嚣,看淡了人生的冷暖,疲惫了身躯,疏远了亲情,打拼着貌似自己的生活,只为下雨时有伞、病痛时有药、日子苦时有一颗糖在口袋中,多少年之后,收获了几多空虚?人生很短,也很长,但我却总在不该舍弃的时候却舍弃了最重要的东西,幻想着下一次的重来,或许内心安慰着这只是为了将来的美好。我不知道世界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人心总有太多的欲望,在这个物欲横飞的时代,我却无力选择。掏空了灵魂,释放了所谓的梦想,带着一具空壳,麻木的行走在喧嚣的城市里,而最终猜不透是什么结局。记得几年前,有人在QQ空间留言:你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知道的太多,想的太多,做个目不识丁的村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岂不乐哉。
或许高晓松说的对吧,“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我相信,每个人都希望将生活过成诗和远方,每个人都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我想去看看西藏的布达拉宫、八廓街、去寻找仓央嘉措的情诗。也想去江南的烟雨小镇,去听一首小曲、喝一杯绿茶、想在青石巷逢着一个旗袍姑娘。倘若有心爱的人伴在身旁,一个会心的微笑,一次牵手,便会醉了身心。但是我最终只能守着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只能看看身边的几个人。这些,不是因为不想去,而是因为不能。重复着一天天的生活和工作,慢慢耗去自己的青春时光,远方,早已不知是什么样子,那些所谓的义务和责任,足够让你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久久无法入眠。渴望的太多,而身心却难以走远。如此昏昏度日使得愈加迷茫,望不清前起的道路,迷雾中的我渐渐迷失,渐渐不知道前路何起,渐渐便再也寻找不到那条通往诗和远方的道路。没有远方,没有诗,生活依旧继续前行!
其实我们一直都在路上。心路一直前行,我们一直成长,那山那海,那青草那花香,只要我们心怀远方,路就在前方。诗和远方,它其实并不遥远,闲来泡一壶清茶,看那茶香四溢,品茗润乏身心,那遥远而弥久的香甜甘露,滋润着困顿迷惑的灵魂,那心境的安然闲适,就是那诗和远方。或者听一首喜欢却许久未闻的音乐,轻轻躺在沙发上,听着那曼妙的旋律在耳畔旋转,慢慢游进身体里,游进脑海中,游进心灵间,那一刻的惬意,难道不也正是那诗和远方。还或者,走出室外,来到大自然当中,寻那一方苍翠挺拔的古树坐下,什么都不干,就这么静静的坐着,感受自然的微风轻轻拂过脸颊,感受自然的芳香微微触及心底,那心境的安宁、舒适、恬静,却也不正是那诗和远方。再或者随手翻看一页书卷,任思绪在书海中翱翔,泛波游于知识的海洋里,去触碰那千古传流的文字所带来的深心洗涤,在那章句中挥洒着梦与青春的韵味,这何尝不是那诗和远方。而我的当下,不是向往诗和远方,而是过好眼前,是与生活妥协,不再倔强,写字、读书、工作,好好吃饭,好好睡觉,让每天在乎我,关心我的人放心,安心。
人生,终如白驹过隙,总是只有在经历过后才会懂得,驻足停望的瞬间,于苍茫的心之阡陌上站成了一树寂静,浅尝那些所谓的岁月流连,道尽心事,诉尽衷肠。时光不会重来,如果有,那也只是你所谓的选择,我们终不能填补所有的空缺和遗憾,但终希望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归属,在幽幽远方,有一诗伴你随行。
诗和远方,不能苟且,但愿随心同行。
作者简介:陈春淋(笔名林海天涯),福建省莆田籍人,中共党员,大学毕业,退役军人,兴趣爱好文学写作与旅游户外活动,现从事进出口贸易工作。
其他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