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片赤心为民生
文/马让
受县文联邀请,我跟随采风队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民政局。
2017年国庆前夕,我离开了民政局,这一晃就是五年。离开民政局后,我刻都在关注着民政局的点点滴滴,以及和我一起打拼了七年的同事。怀念着我们曾经为全县困难群众提供帮助,为贫困户的脱贫兜底,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给最困难人的日子。我深深地体会到民政人的事业,细小而温暖、平凡而光荣。
办公楼仍然是那么干净明亮,婚姻大厅里洋溢着吉祥和喜庆,婚姻登记员穿着正装英姿飒爽,尽显女性的柔美;低保中心的干部,听到有人来,立即起身问好让座;办公室的同事,听到我的声音,一股脑儿地挤到楼道,争先恐后地与我打招呼……虽然我们能在街头相遇,但在这里相逢的感觉,是那样的美好,一个个熟悉的声音撩拨着我脆弱的神经。我已经激动不已了,不止一次的让我心潮澎湃。
那是2011年7月,我从乡镇调到民政局担任纪检组长。我去的时候,正是低保扩面的收尾期。为了在短时间内应保尽保达到最大化,局里一半人围着这个事情忙碌。
低保中心是副科级建制,一直没有配备领导干部,具体工作由一位二十几岁姓徐的小女孩负责。她老实本分,不善言语,带领着低保中心的四位同志,默默无闻地工作着,竟然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做到了全县的低保情况“一口清”,这确实让我刮目相看。
2016年初,全省对低保进行全面核查,要求从严格执行政策,符合标准的必须整户纳入,原来因扩面造成比例过高、拆户纳入等问题比较突出,这让党组十分头痛。但是政策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低保中心的干部,又开始了一轮艰难的甄别工作。那些日子,低保中心的干部,一周三天下乡指导工作,两天处理业务。在跌跌撞撞中,她们完成了低保确认工作;那些日子,每天都有群众来上访,我每次走到低保中心门口,都是疾步通过。
2017年一个樱花盛开的日子,我应低保中心邀请,到留凤关镇检查孤儿监护工作。中午快十二点的时候,西山村支书催了几次让去吃饭,我也不想再入户了。因为是抽查,不一定把每一户都走到。小徐非要坚持到六组一户孤儿家里看看。
我们一行来到那个孤儿家里,进门就看到一个十多岁的男孩,在院子里收拾柴禾。小徐问女主人说,今天是周四,孩子为啥不去上学?女主人说,她劝说没用,这娃不是上学的料云云。小徐带着镇民政干事找孩子问情况,我和村支书到邻居家去闲聊。过了一个多小时,小徐的事情还没有办完,我就过去看情况。进了门就看到小徐和女主人在大声争执着。我听了一会儿才弄清,孩子的舅妈是监护人,她把孩子的生活费一部分用在家里的生活上,给孩子的钱比较少。孩子在学校生活费不够,老师让他回家取生活费。他畏惧舅妈,回到家就没有给舅妈说没有钱的事情,说他不愿意上学了。我听了后很生气,和村支书一道,狠狠地批评了她。最后,在村支书担保下,给她留了三个月的观察期。
处理完这个事情,我的心情极其复杂。这事让我体会到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同时也看到,这类事情,如果监督不及时,就会出问题。
我在民政局的时候,救助站临时在局一楼办公。无论天晴下雨、刮风下雪,每天都有来之全国各地的流浪乞讨人员或遇到困难的人,在局大门口排队等候救助。一些人对救助政策不了解,漫天要价。为此,赵站长不停地和他们发生争执。
一个冬天的早晨,一位拄着双拐的人,一瘸一拐地进了我的办公室。他进门后,用拐子敲着我的办公桌,愤怒地控诉赵站长。他要求给他救助三百元,赵站长只给他买车票到宝鸡。为此,他们发生了争吵。那人越说越激动,抡起拐子打赵站长,办公室的人急忙劝开。后来,在分管局长的介入下,才把事情解决了。救助工作程序多、要求严,流浪和遇到困难人的情况各不相同,个别人的态度不十分友好,发生争吵是很平常的事情,为这事张局长不止一次在干部会上批评救助站。
还是发生在2016年的事情。那年冬季,全国统一部署对流浪人员进行全面清理。在排查中,白石铺村报告,在半山的一孔窑洞里,长期居住着一位年约七十岁的男性老人,这位老人是个半语人,只能听清他说自己是四川X村人。赵站长接到情况,连夜晚前去核查。经了解,这位老人是重庆合阳人,流浪在外快二十年了,他本人只知道自己的姓和村子的名称。赵站长通过公安部门,查清老人家里情况后,从龙口街上拉着水,在窑洞内给老人洗澡、理发、剃须,更换了一身崭新衣服后,亲自把他送回了家乡。
在民政局干“大”事情的是救灾股。吴股长带着两位干事,承担着全县救济救灾任务。每年四月份,她们就开始检修救灾帐篷、给应急灯充电、到三家超市落实应急食品和饮用水储备、到粮站落实救灾粮等,她们必须做到,发生灾情,在第一时间保障灾民有饭吃、有衣穿、有处住。别看她长得瘦小,干起工作却有一股牛劲。
民政局的工作很繁杂,什么基层政权建设、婚姻登记、行政区划、殡葬管理等等,新冠疫情发生后,又把农村疫情防控划到民政局。民政局确实是政府的不管部,承担的工作细小而繁琐,但这里的人却干得津津有味。
我正在想着过去的事情,局领导就招呼我上车前去参观新建的少保中心和刚投入使用的殡仪馆。我想,这些地方建设的肯定是全市一流水平,因为有“三高”精神在引领着我们。
在车上,文联的几位同行给我说,没有来民政局之前,就不知道这个单位是干什么的,刚才听了两位局长的介绍,才了解到,民政局管着这么多的事情,而且都是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事。
民政大楼还是那么高大,里边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是,他们承担的民生兜底任务没有变,为群众服务的心也没有变,而且工作做的越来越精细,标准越来越高,服务质量越来越上水平。
当一个人不幸地遇到重大灾难的时候,民政人会在第一时间伸出温暖的手,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你的面前;当你出门在外,偶遇不幸的时候,民政人会帮着你安全地回到你温馨的家里;当你的生活发生重大变故的时候,民政人一定会帮你走出困境……
欣赏着庄重肃穆的新殡仪馆,让我再一次深刻的体会到,民政人是一群送温暖的人;是点亮困难人生活希望的人;更是一群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人。我为曾是他们中的一员而自豪着,更为他们今天政绩斐然而骄傲着,真心祝愿民政人的明天更加辉煌灿烂。
(本文为文学作品,请勿对号入座)
作者简介:
马让,陕西凤县人,文学爱好者,凤县作协会员,退休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