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把少年的罪孽放心上?
当行则行 当止则止——
谁纵容自以为是的多情者?
错上加错 一错再错——
凌驾于世俗权力的巅峰
将人生视为战场
践踏了多数人的田园之梦
开弓哪有回头箭——
有些人是脱缰的野马
如果拦不住 请务必躲开
——2022.6.26诗经笔记《国风•齐风•南山》
原文《国风•齐风•南山》
南山崔崔,雄狐绥绥。鲁道有荡,齐子由归。既曰归止,曷又怀止?
葛屦五两,冠緌双止。鲁道有荡,齐子庸止。既曰庸止,曷又从止?
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既曰告止,曷又鞠止?
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既曰得止,曷又极止?
【注释】
⑴南山:齐国山名。
⑵崔崔:高峻貌。
⑶绥绥〔suí suí〕:舒缓行走貌,一说独行求偶貌。
⑷鲁道:鲁国境内的道路。
⑸有荡:平坦貌。有,语气助词,无实义。
⑹齐子:齐国的女儿,此指齐襄公的同父异母妹文姜。
⑺由归:出嫁。
⑻止:句末语气词,无实义,后同。
⑼怀:思念。
⑽葛屦〔gé jù〕:用葛草编成的鞋。
⑾五两:谓两只配成一双。五,通“伍”,并列。两,通“緉”,一双。
⑿冠緌〔guān ruí〕:古代公侯礼帽的帽穗緌,帽带的下垂部分。
⒀庸:用,此指出嫁。
⒁从:相从,随从。
⒂蓺:古同“艺”,种植。
⒃衡从〔zòng〕:同“横纵”。
⒄亩:田垅。
⒅鞠〔jū〕:放任,恣纵。
⒆析薪:劈柴。
⒇匪〔fēi〕:假借为“非”。
(21)极:至,此指至齐。一说恣极、放纵无束。
【译文】
南山山势高峻,雄狐踽踽独行。鲁国道路平坦,齐君女儿出嫁。既然说已出嫁,为何还要思念?
葛鞋并列成对,帽穗垂緌成双。鲁国道路平坦,齐君女儿嫁人。既然说已嫁人,为何还要追从?
种麻应该如何?田垅纵横耕耘。娶妻应该如何?一定禀告父母。既然说已禀告,为何还要放任?
劈柴应该如何?不是斧头不行。娶妻应该如何?没有媒人不成。既然说已成婚,为何还要至齐?
【题记】
对《南山》一诗的主题解读,自《毛诗序》提出“刺襄公也”的说法以来,几乎没有异议。公元前年,鲁桓公娶齐襄公同父异母妹文姜为妻。文姜素与齐襄公有私情,甚至于趁鲁桓公访齐的时机违礼归宁,与齐襄公会面。后来鲁桓公得知实情后斥责文姜,文姜以此告知齐襄公,齐襄公竟然借宴请之机派人谋杀了鲁桓公。此事传出后,各国震惊,齐、鲁两国人民皆以为大耻,齐国大夫对此尤为切齿,于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了此诗,以讽刺齐襄公荒淫无道的丑行。
【赏析】
《齐风•南山》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全诗四章,每章六句。这是一首讽刺齐襄公荒淫无耻和鲁桓公懦弱无能的诗歌,表达对齐襄公、文姜这对兄妹的不齿。前两章斥责文姜不该返回齐国,后两章讥刺鲁桓公。
本诗句式上主要为四言,后两章杂以五言,部分诗句出现叠韵。全诗兼用赋、比、兴三法,对齐襄公、文姜和鲁桓公三名当事人皆展开了辛辣的批评和讽刺。各章末诗人皆以反诘句总结收束,凸显了本诗的嘲讽鞭挞意味,也使诗歌的结构更加完整。
本诗共分四章,每章六句,前二章第三句、后二章一三句及各章末二句采用了叠咏句式。首章是以齐国的南山和雄狐起兴的,写雄狐行走之貌用了“绥绥”一词,这与《卫风•有狐》一诗完全相同,暗示了此诗和男女之情有关,学者多认为独行雄狐象征觊觎文姜美色的齐襄公。齐襄公之妹已经出嫁鲁国,襄公却贼心不死,故诗人以“曷又怀止”的反诘予以谴责。第二章以成双成对的葛鞋和帽穗比喻人有常偶,暗讽文姜违背礼法回乡与襄公私合之事,“曷又从止”一句是对文姜丑行的谴责。第三、四两章借种麻、劈柴等生活事宜,说明万事万物的运行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法度,娶妻成家也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礼仪规矩,暗讽了鲁桓公作为丈夫,对文姜行为放任恣纵,终究酿成大祸。

【背景】
鲁桓公与齐襄公会于齐国汵邑,鲁桓夫人竟然在随夫君访齐期间与兄私通。
随去的鲁大夫申繻(音须)愤怒地写此信斥责女君。申繻,鲁国大夫。繻为其名,申或为其氏。申繻在春秋中出场次数不多,其事迹见于鲁桓,鲁庄两朝,只有三件事,但每件事都表现出其人之睿智博学。
鲁桓公六年九月,其夫人文姜生下长子姬同(后来的鲁庄公),鲁国为此举行了隆重的祭祀和庆祝仪式。在行礼之前,桓公向博学的申繻请教给自己的嫡长子,未来的鲁国国君取什么名字。申繻答曰:“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故以国则废名,以官则废职,以山川则废主,以畜牲则废祀,以器币则废礼。晋以僖侯废司徒,宋以武公废司空,先君献,武废二山,是以大物不可以命”。公曰 :“是其生也,与吾同物,命之曰同 。”
鲁桓公18年春,桓公想和夫人文姜一起到齐国访问。申繻(音须)坚决反对。文姜与其兄齐襄公瓜葛不清之类的传闻,估计在鲁国已经不是新闻了,妻子红杏出墙,丈夫总是最后一个知道的。于是申繻找到一个堂而皇之,义正词严的理由劝说桓公不要去齐国:女有家,男有室,无相渎也,谓之有礼。易此,必败。
其实申繻的话里已经委婉的道出了男女相渎的内情,以及此行的风险。但鲁桓公没听出来,也许是被文姜迷倒了,不愿意相信吧。
总之,鲁桓公还是义无反顾的踏上了去齐国的不归之路。在齐国,他终于伤心地发现了妻子和他大舅哥的奸情,齐襄公也因为奸情败露,而派公子彭生暗中将他杀死在归国的路上。

后记:诗经名篇的作者们大多数是王侯将相、皇亲国戚,这些时代精英在上古权力角逐博弈中,大多是公认的胜出者。按常理,他们的圣旨、语录、成功学厚黑学更该计胜一筹——但编篡者却选择了他们最不起眼处的真情流露……那些至情至性,假里透着真,真里透着痴,一股血性、义气与刚烈——平凡人情结。也许他们有过错误甚至罪孽,也许还不得善终——却因一句美丽小诗被人们铭记,令人扼腕叹息,又荡气回肠……只因那是人人都有的梦,人人会犯的错。

附:齐襄公在历史上的形象也非常负面,被认为荒淫无耻之君的代表人物,个人道德水平非常低劣,几乎是人厌狗嫌的那种角色。但非常奇怪的是,这样一个国君,他的谥号却是“襄”,要知道“襄”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着有能力、有威望且为国家作出了杰出贡献的意思,是很正面的褒义词。那我们不禁感到奇怪,为什么齐襄公这样一个私德很差的人,还能得到这么好的评价呢?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对于一个政治人物来说,他的私德其实不甚重要,甚至可以这么说,当他成为了领袖人物后,他自然就成为了一个高于普通人存在的角色。他真正需要肩负起的责任是维护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只要能做到这点,那么他在自己的就是最合格的,这是政治人物的宿命,也是全世界唯一一个职业道德大过个人道德的工作。
其次,看看齐襄公的政绩和在任时期的行为,就会发现他对齐国在整个春秋战国时代的发展来说,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首先是压制了逐渐强大的鲁国,为齐国接下来的发展扫除了一个地缘上的威胁,其次想办法解决了郑国国君,一手让郑国的局势混乱了起来,而郑国此前被称为“春秋小霸”,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潜在霸主,而这就让齐襄公解决了齐国另一个可能的对手。另外他亲自主导攻打一直不顺从齐国的纪国,保护了长久以来齐国的忠实小弟卫国,可以说这种种政绩都为后来齐桓公能够顺利接手并且率领齐国称霸天下打下了坚实基础。齐国称霸的军功章,理应有他的一半。
综上所述,一方面不应该用私德评价政治人物,是最基本的概念,另一方面从政绩的角度看,齐襄公都堪称是合格甚至优秀,那么他的谥号被称为“襄”,可说是当之无愧。
甚至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齐襄公解决了齐国外部环境的混乱问题,齐桓公即使有管仲帮助,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实现称霸诸侯的业绩。而齐襄公死后虽然齐国政局混乱,但国力不减这一事实,也从侧面证明了齐襄公个人在位期间的统治是卓有成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