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林正韵)
文/冯志清(上海)
老上海人还记得吗?位于上海市静安区南部,北至南京西路、东至石门一路、西至丰盛里、南至威海路,是南京西路风貌保护区的核心区域里的张园!有“海上第一名园”之称的张园地块,拥有28种不同风格的石库门里弄建筑,是百年大上海的一张靓丽名片。这里亮起了上海第一盏电灯,上演了上海第一场话剧,开办了上海第一个室外照相馆……引领了诸多上海滩的第一。

1882年(清光绪年间),由无锡富商张鸿禄购地兴建的孝母园林,题曰:味莼园,又称张园。初建时,仅二十余亩,历年展拓至七十余亩。百年张园,汇聚了上海开埠以来28种不同建筑风格的石库门里弄住宅。这里曾是清末上海最大的市民公共公园,清未民国政商娱乐达人盛宣怀、孙中山、徐志摩……及民国名媛陆小曼、梁赛珍、周旋、张爱玲……都在此留下佳话轶事,而被誉为“海上第一名园”。

历经百年风霜,张园的建筑与弄堂风貌被较完整地留存下来;但如同上海很多旧改范围内的石库门里弄一样,张园因历史原因挤进了“72家房客”,居住密度极高。生活设施多年被超负荷使用,彼时的张园内部破损严重,居民居住条件较差。

据上海地方志记载,张园在斜桥之西,为游愚园者必游之路,故游愚园者率先游张园。园本西人所筑,嗣为无锡张君叔和购为养母之区,不收游资,故裙屐争往来焉。园中一望平芜,尤称旷适。有荷池广数百亩,隔池有红梅数百本,两花盛开,游人到此,仿佛置身于西湖孤山、三潭印月之间,亦热闹中一清凉境也。所植外国花卉甚多,冬则藏诸玻璃室中,园中柴扉题日“烟波小筑”,又日味莼园,隶书古雅,不知谁氏笔也。

味莼园,原在上海静安寺路,本为西人格龙氏别墅。清光绪八年,由无锡张鸿禄购地兴建的孝母园林,题曰:味莼园,又称张园。初建时,仅二十余亩,历年展拓至七十余亩。有广厦一所,日安垲第,颇宏敞,具馔可容千人。西南隅有高楼,可望远。自光绪十一年开放,任人游览,约历三十年而废。今静安寺路麦特赫斯脱路间,为其遗址。已改建市房及住宅矣。

公共租界静安寺路之味莼园,系无锡张叔和氏别业,故世人又称之为张园。中有广座,日安恺第,中央平坦,四角有楼,上下可容干人,故开会演说,恒在于斯。楼东北端复架望楼一,拾级而登,纵览全沪风景,隐约可指。安恺第之西南,日海天胜处,幽雅之致,亦自可人。东北隅有西式旅馆,旅馆之南,有曲沼一,红桥三两,架于其间,沼心小屿,杂莳松竹,桥西垂杨与四围杂树,摇曳生姿,春秋佳日,士女如云,沪上园林,当推此为巨擘云。

建造于1882年的张园,汇聚了上海开埠以来28种不同建筑风格的石库门里弄住宅。这里曾是清末上海最大的市民公共公园,被誉为“海上第一名园”。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原本为一户人家居住而设计建造的大宅——张园,后来住进了“72家房客”。但,即便在未修缮前,历经岁月的尘埃,张园依旧洋溢着海派建筑的魅力:一排排清水红砖建筑群形态多样,山墙与山花精美绝伦,建筑内部的窗框、扶手楼梯以及房间内的壁炉、五金件都是少见的精致。仅从这些细部中,就可窥见张园早年非同一般的辉煌。

笔者从上海文旅部门获息,从2019年至今,上海对张园采取了“征而不收、人走房留”的保护性征收改造模式:1100多户居民通过旧改搬离张园,生活得以改善与提升;百年张园腾空后正通过修缮与更新,溯源修旧如旧、重焕新颜生机,中外游客纷踏而至,成为中外游客观光及新老人怀旧休闲的必须“打卡地”。

为此,笔者特赋《后庭花破子》为评为纪。
闹市静张园。
名媛聚镜边。
曼珍花轶事,
怀摩楼戏鸳。
岁迁繁。
百家房客,
腾笼复雅原。
——2022年6月28日凌晨时事诗评





作者简介:
冯志清,男,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在职工商管理硕士,高级政工师、经济师,化工企业多年公司党 委书 记、董事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曾兼任:中国化工政研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报社记协特约记者兼顾问、中国化学试剂工业协会第5~7届副理事长、上海市职工政研会理事兼特约研究员、中国化工文化艺术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作家协会第1~3届副主席和1~4届理事、中国文学艺术联盟签约作家、上海诗社会员、《2019年中国诗歌大典》副主编、2020年《古韵新风》第一册常务副总编、新上海诗社副总编、天下诗词文学时事评论员。1983年起,有各种论文、报告文学、散文、诗词在中央、部、直辖市等媒体发表或收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