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老街上的秦佳媚》后的随笔谈
文/王兴孝
很久没有静下心来读完一部长篇小说了,这许是当前网络小说盛行,快餐文学当道,纸媒已逐渐弱化,近年触读的长篇小说中乏善可陈者甚少,不愿再花时间浪费在这上面的原因吧。
月前,南岸区作协的刘祥琪老师在一次友人聚会后将他历时五年辛勤含泪笔耕,几易其稿,终于在去年年底付梓的《老街上的秦佳媚》友情赠读,并嘱我阅后写点感想,书评和指正意见。对于友人此番情意,兴孝断不敢违,书定读,写点读后感可,则指正断不敢当。
此书是在五月的端午节假期间读的,通过前序介绍,我便对该书有了值得好好一读的念头。说句良心话,一入书页,便被该书的故事情节悬念迭生所吸:一个包袱接着一个包袱,一个葫芦串着一个葫芦,真让我不忍罢手。然而在续读的过程中我竟不得不罢手三次,不忍再读下去,时而唏嘘不已。书中第一主人公秦佳媚和第二主人公沈鸿的人生遭遇实在是使我不得不仰天长叹,深思闭眸。

可喜的是在整卷读完后,我又不禁为书中呈现出的人性闪光点击掌叫好。如书中:蒋培炎对沈鸿的知遇之恩(顺境时与逆境中的所为);陈愚森,韩兴贵对秦佳媚的自始至终的信任和关键时刻的拔刀相助;蔡延平对沈鸿的慧相识及一个共产党人的刚直不阿的党性体现;李俊对沈鸿的以才取人而使自己陷入逆境而不悔:杨凤莹对秦佳媚的纯真同窗之情从未曾改变;黄妈及其女儿黄素珍对秦佳媚在困境时施助的平民百姓之力;凡此点点都在作者的笔下不经意地闪现了出来。我最近听我一位好友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很多人都信奉这样一句话:爱情是永恒的主题。而我认为:人性才是永恒的主题。”对这句话我是认同的,而《老街上的秦佳媚》恰恰佐证了这一点。为此,我要向本书作者刘祥琪老师点赞!
《老街上的秦佳媚》一书值得为之称道的亮点很多,如:对史料的运用简而不繁,恰到好处;对重庆码头文化的浅描使人有探索下去的兴趣;对抗战时期陪都的生态环境的镜头回放;对清末时期的乡试,科举的简介;等等都不乏闪耀夺目。
该书唯一可能存在的稍有不足,依我浅见就是在历史地名的使甪上大可不必隐改,直接使用真实地名更佳,这样它可使读者增加亲切感和亲历感。
该书读完,余味悠长,还得细细品味才行。

拉拉杂杂随笔写了这些,算是对友人作个交代。
在结尾我想用这样一段话对本书作个我自己的哲理思考:历史的足印是人性的血腺凝成,在风雨的浸袭中它从未消逝。它洐生出了一种新的物种一一苔癣,自此它在人类世界生生不息。
作者简历:王兴孝(笔名:渝州人)重庆市诗词学会会员 重庆市南岸区作家协会会员 重庆知青诗社常务副社长 笔耕诗歌,散文,文学剧本。作品散见于《新浪博客》《新浪微博》《今日头条》《都市头条》《东方诗歌》《真的爱读》《壹品小筑》等大众媒体 有作品入选《中国百年诗歌精选》在都市头条《抒心悦目》专栏有《王兴孝原创诗文集》上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