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也是因为网络发展,知道了洛宁城事自媒体这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让我了解了很多家乡的人和事,对家乡的快速发展我从心里由衷的欣慰,但是看的越多,对家乡的思念越重;时间越久远,对故乡的体会就越深刻、灵魂的触动就越大。
在今年父亲节时,又翻到以前怀念父亲的文章,所以很想把这篇文章发在老家的媒体平台上。但又不太了解贵平台是否有载体或者内容等要求,又不好联系老乡。所以很冒昧地把自己很拙略的文章发给贵平台。想以此文章来表达对父亲的崇敬,毕竟,父亲当时在西山底卫生院影响还是非常好的,所以投此文以此来表达对父亲的怀念之情。无论采用与否,都要表示感谢!再次感谢老乡们对家乡发展做出的宣传和贡献!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快满二十个年头了,多少次想把父亲坎坷一生写下来,可是我一直不敢坐下来静静地想,因为我害怕我控制不了我的思念情绪,害怕因思念那一触即发的眼泪,更害怕用很长很长的时间也写不完对父亲那种深深的眷恋......
在今年父亲节来临之际,我在心里再一次说“爸爸:节日快乐!”的时候又一次想起他那平凡但却一生多舛的命运......
我的家乡在洛宁县,西山底乡,父亲在当地不但是个威望非常高的医生,而且他非常博学,也很健谈,更让人惊奇的是父亲在给朋友们谈古论今时经常能听到他能把那些文人墨客的原装词句一字不差的背给大家,惊奇之余常常缠着老爸问东问西,后来长大后也经常给爸探讨很多问题,包括学习和生活等等。总之在我心里父亲是个 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人......
父亲在少年时代生活是非常贫寒的,奶奶在29岁就因病撒手人寰了,爷爷当时带着只有7岁的父亲和3岁的叔叔一起度日,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经常听父亲说有一年因酬不齐学费,爷爷卖了家里唯一值钱的铜洗脸盆,后又是因为学费,爷爷在晚饭后带父亲上山砍树,赶在天亮前两个人把树抬到街上卖了才又继续了半年学业,后因为叔叔到了上学的年龄,家里更是捉襟见肘,父亲也就忍痛离开了仅仅上了三年的学校。

后因生活所迫,父亲在年仅只有14岁时就经常去山里给人家刨药,担药 ,本来是用来维持生计的苦力活因为父亲的聪明好学从而使他走上了治病救人的医疗之路。
父亲刚参加工作是在赵村乡卫生院做会计,20岁时也就是在和妈妈刚结婚后不到半年时间,爷爷也离开了人世,爸爸和妈妈办完爷爷的后事后商量不管再难也一定让叔叔完成学业,并且帮叔叔成家,爸爸用微薄的收入撑起了家庭的重担,并于两年后以一个父亲的责任帮叔叔成了家。可是家破又遭连阴雨,新娶的婶婶因体弱多病,一年后也命丧黄泉.因父亲不愿让叔叔受委屈就承担了所有办丧事的费用,并经过一段时间后又再次给叔叔成了家,因为年小家贫,父亲在这些付出中借了很多外债,可是父亲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长兄如父,这是我应该尽的责任.。
后来,父亲调到一个新单位还是做会计工作,接着国家开始了一打三反运动,父亲当然也没能逃过这场灾难,还记得是一个夏日的午后有两个人陪同父亲到我家做调查,天那,当时的年代根本没有什么公理,就因为父亲是做会计工作就一定要受到审查吗?我当时还很小,不清楚到底出什么事情,只是感到害怕,一个人躲到厕所里哭,后来父亲告诉我说:孩子,你放心,爸决不会拿公家一分钱,也不会和其他人苟且做那些不利于国家的事,全国都是这样,不仅仅是对我自己。
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随后就听父亲告诉妈妈:会计工作不能干,以后孩子大了也绝不能做财务工作。在以后的几个月里,父亲就到一个所谓的学习班去干活,将近半年时间不能回家,不能探望......
随着运动的结束,父亲的问题也得到了彻底平反,可是也就是这样,父亲也真正开始了他的医疗生涯,而我们姊妹三人也没有一个做财务工作,这可能都给父亲的经历有着多多少少的一点关系吧!
尽管说父亲一生贫困坎坷,可是他从没有放弃过自己的追求。他24岁时加入共产党,并在以后的工作中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他在调到我们老家后曾担任院里的书记、院长,可是他给我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不管做什么职务,首先我是个医生,治病救人,救死扶伤是我的天职。"正因为有这样的精神,爸爸在当地的威望是非常高的。
因为我们家乡地处偏僻,道路交通非常不便,所以给老百姓的就医带来很多不便,因而,很多家里人生病时都习惯到医院让医生出诊,多少次,不管天黑路滑也不管雨天泥泞,父亲总是有求必应,对于那些较重的病人,期间,即使家里没有再次提出复查要求,父亲也会自动抽时间上门查讯。
多少次刚端起饭碗,一声召唤,父亲放下碗抬腿就走了,多少次在寒冷的夜晚,父亲从温暖的家里出来到几十里外出诊......
父亲不但是对病人负责,而且他的医术在当地也是首屈一指的,记得村里有个姓李的老乡在洛阳大学教书,他父亲有病,可以说是看遍了洛阳的各家医院而未果,于是他们把老人送回家,准备放弃治疗,回村后把我父亲叫去看看情况,以便家里准备后事。
经过父亲的诊断,用简单的中药使病人起死回生,直至痊愈。李教授一家感谢不尽,后几次到我们家里面致谢,并把爸爸的很多感人的事迹见诸于报端,还表示有机会一定给爸爸写一本书等等。

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爸爸不但自己工作精益求精,而且对我们的要求也非常严格,他经常跟我说:"如果老乡们有需要出诊,别人可以不去,而你不可以不去,因为你是我的女儿,周围四邻八乡都认识我,所以你在工作中不能有丝毫的马虎!"
也正是因为爸爸的不断教导,我在原来的单位里几年如一日,并多次被院里评为优秀工作者。
父亲虽然在工作中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格,可是在家里他是个非常慈祥和蔼的人,他从来没有对我们姊妹几个大声呵斥过。
记得我几岁的时候经常随父亲到他单位去小住,因为路途较远,中间要经过六道岭,父亲总是把我扛在肩上,一边走一边给我讲故事,到单位后,父亲总是从箱子里拿出专门给我买的小碗(因为我每次回家父亲就把我的小碗锁起来了)到食堂给我买回最可口的饭菜,我还清晰的记得爸爸给我买回第一双小黑皮鞋时,我那愉悦的神情,更记得小手上带上非常鲜艳的手镯时引起多少小朋友的羡慕的眼神,当时那个年代物质匮乏,而父亲为了能给我买到一双小胶鞋,每次出差都会非常留意。最终在去湖南出差时,千里迢迢给我背回了小胶鞋。
随着妹妹和弟弟的出生,家里的负担也越来越重,并且叔叔在36岁时英年早逝,留下来两个孩子,还有我们姊们三个,共五个学生的负担全又一次压在了爸爸的肩上,父亲默默的承受着一切,生活更为节俭,常常是在下班之后就到地里收拾庄稼......
慢慢的我们五个都一个个长大了,可是父亲的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多少次让他到大医院检查一下,他总说没有关系,再等等。可是,我们哪里知道他为了去世后不让我们为他操心,竟托别人把他的坟地都看好了,父亲走后我才明白过来,实际上作了一辈子医生的父亲非常清楚他的身体状况,之所以不去救治,就是不愿让我们给他花钱,我怎么就这么傻呢?
父亲年仅57岁,因心脏病突然就永远离开了我们,在他离开我们的前几分钟,我还和他在谈论一个小说中的问题。
转眼之间,我那可亲可敬的爸爸就和我们阴阳相隔了。父亲的事使我好久好久回不过神来,我怎么都不能原谅自己,我恨自己粗心,恨自己没有多陪陪爸爸......
你知道你这样离开给我们留下了多少遗憾和悲伤吗?
父亲的一生,不论是对社会还是对家庭,都是只有奉献没有索取,这在他去世后的几天里,附近的老乡们到我们家里吊唁的络绎不绝,上有七八十岁的老者,也有二三十岁的年青人,直到父亲的葬礼后,还有很多人因得到消息晚而到家里探望,而父亲的葬礼那种隆重的场面在我们老家也是罕见的。
我想,父亲的一生虽然短暂,可是他的人生价值得到了老百姓们的认可和肯定,我们为有这样一个父亲而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愿父亲英灵长在!愿你在天堂里开心幸福!

作者介绍:陈小玲,籍贯:河南省洛宁县西山底乡西山底村,参加工作在西山底乡卫生院,后调入中国铝业公司;2010年到南京自创公司做建工类培训,现居住在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