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走就走的夏日游
耿志平(甘肃)

烈日当空,杜老师开车带着我,行走在子午岭沿线,我们走走停停。她带着我不止一次游玩了,起初出发的时候,我们都没有目标,不知道怎么走,去哪里。就顺着瓦岗川往里走,到寺塬村路牌那里,杜老师说没去过,我说上去是小塬子,我闺蜜家在那里,正好可以去转转。

闺蜜刚给玉米打完药回来,忙着做早饭,见我们来很是意外和开心。她老公给我们拿出来一袋木瓜,我粗暴地用脚跺,他说可以摔烂,我试了几下不行,还是用脚来的快,他拿来的砖头我也没用。今年还没有见过木瓜更没有吃过。那股熟悉的味道让人感觉那么亲切。像蜗牛壳一样的果肉吃起来有一点点甜,有个别稍微老的,吃起来则有一点苦,我知道,用不了几天里面的那层果壳就会变黄甚至变黑,就不能吃了。闺蜜家门口的小菜园辣椒有一拃长了,只是看起来很嫩,他老公说很辣。茄子,黄瓜还不大,西红柿还没有成熟。房码头的一株不大的葡萄架,结了八九串葡萄,还是青绿的,闺蜜摘了辣椒炒土豆丝,我们说吃过了,不让她给我们做饭。她家的苹果园被砍了大半,这几年不是冰雹就是霜冻,连吃的苹果都没有了。前几年苹果每年卖七八万,已经成了历史。多亏这几年养羊。她老公告诉我们现在有九十多只羊,比打工强,只不过不管天阴天晴人都不能歇着,几十张口要吃。养羊的收入大部分是羊羔、羊绒和羊毛,如果当年羊羔成活率高,就可以稳赚不赔,那份辛苦不言而喻,可想而知。
我和杜老师去闺蜜家老庄摘了一袋杏子,闺蜜还有很多活要干,不好多打扰,就匆匆告别。走了没几分钟,就看见小塬子村部,院子不大,杜老师下去拍了照。走过一个崾岘,看到了寺塬村村部,两层小楼挺别致的,院子干净宽敞,有一个人看我们拍照,没有问话,我们自顾自参观,楼前的小花园里,月季开的正艳,红红火火,旁边的冬青青翠欲滴。园子里长了不少苦苦菜,看来是没有人打理过,房间里传出说话的声音,可能是值班的人。北面有一个很小的文化舞台,左边牌子上写着:你想从你我共创,和谐家园人人共享。下面的圆形牌子上写着:永远跟党走。右边的牌子上写着:文明乡村大舞台,有你参与更精彩,同样下面的圆形牌子上写着:永远跟党走。楼前两个如党旗形状的牌子上写着: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同心共筑中国梦,党在我心中,永远跟党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进步,维护祖国统一!都是现阶段最流行的口号,看来他们能紧跟形势,知道大趋势。但愿能把口号做到实处,为村民办实事,设身处地为村民服务,因为他们是最接近最了解农民的基层党组织,而不是高高在上,贪图享乐,不为民做主的“官老爷”,空架子,既然在其位就要谋其政。不能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是万万不可取的。
我们绕着公路继续前行,在张举塬和老城镇的指示牌下,我们选择了张举塬,那里有千年古槐和包家寨子会议旧址,姊妹湫。在村子中心有一个军民拥军广场,矗立着一座古铜色的雕塑,白发苍苍的阿姨和满脸皱纹的大叔亲切地拉着红军战的手,慰问红军战士,一个可爱的小孩子给红军叔叔递馒头,脚下的筐子里放着馒头状的东西,我也说不准是水果还是馒头。旁边的大姐提着装满食物的篮子,大哥推着小车,可能是粮食,一个小孩高兴的举着双手,长官背着枪神态安闲,和蔼可亲,好一幅军民一家亲。

广场周围的村民院墙上,画着二十四节气相对应的景色,色彩和谐,乡土气息浓郁,也不知是哪位高人的主意,把二十四节气画在墙上,不忘时刻提醒他们不忘稼穑。一个铁玉米囤里,放着玉米芯,大概玉米早都卖成钱了,紧挨着一棵不大的油桃树枝繁叶茂,果实累累,看来没人破坏,一家墙边月季花马上凋零,没有了往日的活力。广场上有一个木制的亭子,三个大叔和两个大姐在乘凉。看我和杜老师拍照,大叔问我们从哪里来,是有工作的人吧?我们一一应答。大姐看我们打着伞站在大太阳底下,让我们坐在亭子里凉快一下。
我问你们中午不睡觉吗?她们说不睡,我问有没有种麦子?大姐说没有一家种,种的都是玉米,我说玉米产量高,比麦子收入好?我问你们吃面粉是买向吗?她们说是。我问你们咋不摘黄花菜,不捏杏核。她们笑着说,都嫌麻烦的很,黄花菜开了没人管,杏子掉一地也没人拾。我很好奇和震惊,这不就是夏至节日当地村民该干的活吗?她们为啥不干?杜老师问,孩子打工去了吗?她们说是。我接着问:“你们村子人是不是很有钱,收入从哪里来?”白发大姐说:“没钱,反正人都过着呢,也没见把谁饿着。”年轻一点的大姐在做鞋垫,我还拿起来看了一下,是十字绣。我们正说着话,一个全身花衣服的大姐抱了几根割开的三轮车轮胎,说是喂羊羔,要么和大羊在一起挤的吃不上。杜老师连忙赞叹是个好办法!花衣服大姐衣服明显没有乘凉的两位干净,她说外甥在村子里拉土修路,她要赶紧给做面条,还让把同事也叫来,说了几句匆匆走了。

我问大槐树是不是很灵?大姐说神的很,每年都有很多人送被面子,不知道都把多少被太阳晒风化了。在庙里烧香许愿就要兑现,以前人老求雨,一求雨就下了,我说真有那么灵验吗?现在干旱严重,咋没人求雨,大姐笑着说不知道。大姐说:“热的你们有啥游头?跟我去我家歇会。”我和她开玩笑说:“我们去了,你还得管饭,”她们笑着说:“一顿饭,简单的,虽然买面吃,又不缺,快跟我走,我家就在那里,”原来她家就在十几米外,墙上也画着二十四节气。我俩谢谢了大姐的好意,继续赶路,去姊妹湫。
这是杜老师第三次带我去姊妹湫了,分别是去年冬天和今年春天。我们在一个茂密的元宝槭树下停好车,那时正是中午,太阳炙烤着大地,鸟儿也不见了踪迹,山谷里静悄悄的,只有我们两个不速之客。我的心和太阳一样热,打着伞才免受皮肉之苦,脚下的木头走廊有点烫脚,两旁数不清的黄刺玫结满了果实,大多数还在由黄绿到红色过渡,为数不多先红的像玛瑙一样惹人喜爱,我们小时候常常用它做项链,手链。对它再熟悉不过了,我摘了一个尝了下,有点涩,没有甜味,马上吐了出来,几十年树龄的杜梨树也是枝繁叶茂,似乎是与黄刺玫比美。黄刺玫新发的枝条上刺是血红色的,和花椒刺一模一样,我们拍照的时候得小心翼翼,否则就会被它袭击。一丝风都没有,偶尔有一两只蝴蝶翩然飞过,让我想起《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我迈着大步,一路狂奔,到观湫亭眺望那一方神奇的水潭,水平如镜,没有一丝波澜,突然不知是鱼还是水鸟从水面上浮过,后面留下人字形的波纹,我指给杜老师看,她说看不到。也许它游累了,歇了几分钟,又向岸边游去,直到湫边的水草里,看不见了。

同样的地方,每次来的季节不同,同行的人不一样,心情就稍微有一点变化,总体来说,还是很依恋这一方水土,喜欢这静谧的氛围,仿佛自己就是这里的主人。徜徉在山水间,其乐无穷。一朵朵无忧无虑的云飘过,它们没有忧愁没有思绪,不管人世间的沧桑巨变,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云彩。坐在亭子里看云卷云舒,大概也和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有同样的心境。那份美好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知它的快乐。
我们没有多停留,向下一站进发。靠沟边的一块空地上,有一个石头上写着“攻克合水广场”的字样,上面有具体的时间和经过,旁边的雕塑上五个红军,一个吹着冲锋号,一个扛着弹药箱,一个高举大刀做砍杀状,前面的红军左手弯曲,张着口,看向后方,像是叫大家赶紧前进,另一个士兵双手拿枪往前奔跑冲杀。人物形象活灵活现,我仿佛听到了几十年前的枪炮声和惊天动地的呐喊声,他们为了解放而不顾个人安危,冲锋在前的大无畏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和敬仰。
包家寨子会议旧址在窑洞里,不大的院子盖了围墙,木门紧锁,我们问了两个年轻人,他给我们开了门,院子里苍松翠柏,古朴典雅。刘志丹同志曾在这里工作过,衣服,被子,军帽,枪支,马灯,做饭用的铁锅,风箱,碗,水壶,水罐,瓦盆,还有过去的老照片,向人们述说着那段惨烈的历史。

包家寨会议是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西北革命伟大的历史转折点。后记里说“在合水这片红色热土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撒播下革命的火种,开展了艰苦卓越的武装斗争,洒下了辛勤的汗水,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合水人民将永远铭记革命先锋的丰功伟绩”。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吃水不忘挖井人,永远跟着共产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他们的浴血奋斗,就没有我们的太平盛世和幸福生活。
读者朋友们,如果想了解那段历史,就拜读一下,或者来参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工作生活过的地方,你一定会有很大收获,心灵肯定会受到洗礼!
我们和那个1999年生的小帅哥聊了一会,知道了节假日有很多游客,心中有无限安慰。
最后一站是邢家坪草甸,杜老师第一次来,我是一星期前来过。看着熟悉的树木,草地,河流,山川,心里无比的敞亮,落日余晖洒落在树林,一片祥和,小鸟在枝头喧闹,仿佛在欢迎我们的到来。美好的景物令我目不暇接,快速按下快门,留住此时的精彩瞬间。
在子午岭腹地,红二十六军的摇篮,黄河象故里,来一趟说走就走的旅行,看山看水,那份愉悦让人感觉到心旷神怡,回味无穷。
返回的路上,一片片黑心黄金菊开的绚烂,地膜玉米有一人多高了,还没有抽穗,急切地等待雨水的降临。村民悠闲地坐在门口拉家常,一副幸福美好生活该有的样子,让人感到心安。

一天的时间,走了这么多景点,看了那么多美好的风景,带着满足与欣喜我们踏上了归途。一个老师说我很牛,有专门的司机兼导游——杜老师。正是有了这位亦师亦友的长辈,我才能一次次领略子午岭的风光,享受这份快乐!

作者简介:耿志平,七零后,原籍甘肃镇原人,定居黄河象故乡合水,爱好读书写作,有文章在《九天文学》杂志和公众平台发表,都市头条实力作者,数十篇作品被都市红榜和热点精华推荐收录。写作出道不到半年,以文章朴实多彩受到读者关注,成为庆阳网红作者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