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6日 星期日
弹窗
文/归途
小外孙上上,是我大女儿的儿子。早上起床,拿着妈妈的手机,直喊:"妈妈,妈妈,快来看吧,你今天的手机是不是又要弹窗?"我本能地抬起头来,看见这孩子的举动,今天怎么这么反常呢?
手机弹窗不弹窗,他怎么会知道呢?我十分惊讶。随口问他:"上上你今年几岁啦?"他答:"外公你真笨,我今年三岁半啦"!哈哈哈,你看他多聪明,语言表达的如此准确,真亲。
我又问他:"那你知道什么是弹窗吗?"他摇摇头表示不知道。然后,若有所思的样子,努着自己的小嘴巴说:"妈妈那次弹窗,在家里呆了好多天,一直陪着我,可好玩了。妈妈,妈妈,我还想让你弹窗。"你看这孩子,仅仅三岁半就知道弹窗了。什么是弹窗呢?我老汉六十二岁了,还是在今年的前不久,第一次听说这个词。
有一次,我在小女儿家,去超市买菜,进门扫北京健康宝,怎么也扫不出来绿码,保安大叔告诉我,你是不是弹窗了?我沒听懂他什么意思,他也不让我进去。我觉得十分奇怪。回家一问,女婿才告诉我,这是怎么回事。要么是我在网上买了退烧药,大数据检测到了,手机绿码变黄;要么就是多天未测核酸,健康码自动弹窗。于是,我马上就做了核酸。应该说,没有疫情,就没有弹窗这个名词的诞生了。一般来说,谁都不愿意随便弹窗。
那么,小上上又是为什么这么喜欢弹窗呢?记得,前段时间他妈妈,因工作去了某医院。第二天这家医院查出一位患者是疫情病例,北京市大数据时空交集排查,检测到她的手机号码,于是她手机的健康码就自动弹窗了。紧接着社区来了电话,要求本人想办法自助隔离七天。因为家里有孩子,她出门不方便,就在自己家里落实了隔离政策。小上上就是享受过上次弹窗的待遇了,才产生了这一出。
是啊,北京这一年照外孙子,疫情当下,我们的生活中遇到了许多新问题,也产生了许多的新名词,新术语。什么大数据,时空交集,扫健康码,测体温,24小时、48 小时、72小时核酸检测,单管,混釆,筛查,扫行程码,弹窗,隔离,医学观察,不聚集,不扎堆,不堂食,社会面清零,打疫苗等等。我们也学会了不少东西。
我带上上出小区玩耍,他要我买果丹皮给他吃,她妈妈不许,说这些是垃圾食品。我就变相说,没带钱。他且要反问我:"外公,你不是拿手机吗?扫一扫就好了吗"。我只好哄他,手机没电了。平时,过马路时,他总是爱哈着腰,两只小手伸开一挡,要求过路人做扫码让过的游戏,逗的大家哈哈大笑。
这阵势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进城赶集时的一个场景。那时候,城郊村的孩子,都要拦路拉一条绳子,挡住赶集的过路人,背诵毛主席语录,背诵上一条才放你过去,不会背就不让进城。要么站在路边学一条,学会再过。要么你就原路返回。改革开放后,村村通公路,市区有高速,到处都是收费站。走路都要出过路过桥费。随着时代的变迁,形式多样化,现在又多了一个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人人都要扫码。连三岁的孩子都会这样玩了。这社会发展的真是太快了,有时候还会变的匪夷所思。你不拿钱可以走遍天下,你不扫码且是寸步难行。
有一次,我问小女家的栋栋:"你想外公吗?"他说:"想呀"我问他为什么?他回答:"因为你常给我吃垃圾食品哟"。今年,他才两岁半,长的又高又白又胖,小区的业主、物业都认识他,我和他开玩笑说:"栋栋,你都是小区的明星了!"他笑眯眯的回答我:"我不是明星,外公是明星。我是点心哟。"他边说,还边作出啃点心的动作,啃着自已的小手。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震惊。
两个小外孙都爱看画本,常常喜欢让人讲给他听,只要是学过的东西,他们都能记住。去年秋天,我重感冒住院了,和上上视频,他叫我"老伙计",我说"你哪里学的",他告诉我:"画本上不是就这么叫吗?"之后,大家都开玩笑叫我"老伙计"。有一次,上上和栋栋发生了争执,两人同时抱住我的腿,都要"老伙计",那怎么办呢?妈妈问他们。上上抱在我的前面,先说:"不行,我要天安门",栋栋抱在我的后面接着说"不行,我要北门"哈哈哈,两个小伙子争吵不休,他们太逗了,在场人笑得前仰后合,收不了场。
就在前不久,我们老说要回延安,一天早上起来,上上悄悄的来到我的床前,爬在我的耳朵上说:"外公,你不要回延安,你走后你的孩子会想你的,你的孩子就是小婵,我也会想你的",我怎么也不敢相信,这话是一个三岁半的小孩子说的。然而,的确是眼前的这个孩子刚才说的。小外孙的一席话,当即感动的我热泪盈框。
回到延安,我静下心来,回忆了一下,我过去一年在北京照外孙子的点点滴滴,心里无比激动和兴奋,继而又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了诸多的感慨和思考。在这个知识爆炸的网络新时代,如果我们再不努力💪,就连两三岁的孩子都要超越咱了;如果我们再不学习,咱的生命就会被时代弹窗。咱一天起来还牛的,不知道自己混什么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