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女支书的疯与痴
文║雅序
东方刚露一抹红霞,79岁的老支书周池先双手自推着轮椅,在福利院的院子里既艰难又有毅力的行进着,一步两步,一圈两圈,就好像她一辈子坚定的信仰和笃定的信念一般,从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泊了初心。走完三圈,她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拔通手机给儿子报喜:今天我终于轻松走了三圈了。
这个在马鞍乡联洪村干过几十年的老支书,被村民亲切的叫了几十年的“疯子”,因为她的个性是风风火火,办事雷厉风行;一向为民办实事、为民请命时的作派也有一股子疯狂劲。她很享受村民的这一种亲切的叫法,她平静地说:“这辈子,自己能在村子里为官一任一场,退职多年还有众多村民惦记着疯子的好,我在联洪村当了场支书,感觉值了!”
1944年出生在马鞍双山村的周池先,做姑娘时就是生产队的铁姑娘一枚,因其大胆、泼辣、能干的性格被抽调到榔头公社作为民兵连长培养,后来她嫁到了联洪村,被选拔进入村委会班子里任职,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汉北河改道被派到现场,就表现出了她不折不扣的工作作风与坚定跟党走的信仰,1975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1年到2004年的23年间,周池先一直担任联洪村党支部书记。在刚刚改革开放的年代,各种新旧思潮的交锋,各项工作的纷繁复杂,如公粮水费、计划生育、抗旱防汛等中心工作,给了她们当时的农村基层干部很大的挑战。
“不疯无法完成党的任务,不疯无法给村民谋福利,不疯无法解决村民纠纷,但这股疯劲必须是有原则无私心的疯,我做到了;所以我喜欢他们喊我疯子。”
一、有原则无私心的韧劲与完成任务勇拔头筹的疯劲,赢得了广大群众的高度拥护。
“宁可血流成河,不可放过一个”,这是八十年代计划生育的标语,在改革开放的年代,计划生育是一项国家政策。周池先首先想到的是必须响应党的号召落实国策;她带领的联洪村一方面也开始大力宣传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并积极组织人员排查,政策刚刚开始之初,总有些育龄妇女腹中的胎儿已经成形,在人性与国策的矛盾交织之下,当时年轻气盛的周书记就表现出惊人的胆略与魄力,“这些即将足月的孩子都是一条难得的生命,也是老百姓家人的望眼欲穿的希望,这些孩子我若保了,出了问题我负责,要坐牢我去坐。”就这样,她第一轮“疯”起来后就保住了十多个小孩。现在回忆起来,周池先说:“在那个特殊阶段,国家政策是为了控制人口,这个工作需要宣传和执行,但特殊情况下,只要我没有私心,我就不怕犯规,犯规了我也不怕承担责任,这就叫“对老百姓用真心得民心,以人为本特殊情况特殊处理;即使受到追责我也无怨无悔。”
正是这点有原则无私心的“疯蛮决断”,正处中青年时期的周池先在村里人群赢得了很高的声望。无数次地遇上收下户收公粮水费,很多村民穷的揭不开锅,周池先为了按时完成任务,她一方面找单位借支承诺第二年还,又一方面找相关单位化缘寻找农村发展资金的支持。最令人信服的是,每次驰援到位的资金账目清清楚楚,一目复一行。在当时,联洪村不仅及时完成了征收任务,同时也缓解村民的窘迫之急。
二、顾大家舍小家的工作痴狂劲,让人心服口服,赢得了村民的爱戴。
以前的村委会没有稳定的办公室,工作现场随走随停,要么在开会路上,要么在群众家里,很多时候这个老周书记都在琢磨村里的工作,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陪伴子女成长。
1981年时是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很多人对于政策还处于静观踌躇阶段。为了鼓舞群众大胆参与改革开放,老周书记抛砖引玉率先在自家开起了小卖部,让公爹负责经营后又转给村民,同时也鼓动有“穷则思变”想法的村民一起搞服装。这样一来,不仅带动了联洪村越来越多的人跃跃欲试创业,整个榔头街上,有经商头脑的人也迅速投入到滚滚改革开放的大潮中。
一向泼辣要强的她不仅工作作风硬实,干起农活也是一把好手,挖藕算是周书记的一个绝活,支援闷家湖时,就光是挖藕这个活很多男劳力也自愧不如。
1998年,整半月的大雨连绵,造成汉江水位极速上涨。汉江谢家垸子段是联洪村的防汛地段,连续四十天的一线防守,她除了偶尔回家换洗衣物,家人很少碰的到她,几千个土沙包不断地垒起,但河水肆意张狂。一天夜里,雨继续下着,周池先反复提醒村里防汛人员保持警惕,准备好土沙包和挖土工具准备随时投入抢险战斗。当听到险段初出纰漏,沙包也不够用的牢骚后,周书记拍案而起:“土沙包不够人来凑,真到了关键时刻,我第一个跳水填坑!”一席话让防汛人员更加警惕,也更加用心准备更多的防汛物资,当然周书记的一股子疯蛮劲让大伙刮目相看。
以前一穷二白,基层工作往往需要群众出钱出力,要想完成任务,领导必须有股软磨硬泡的倔强劲。她敢于带头得罪人,也敢带头得罪自己,对自己狠点也是为了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周池先老人望着东方的朝霞若有所思地说:“不对自己狠点又如何做到大公无私呢?”
三、始终追求“不忘初心 吃亏就是福报”。
养老院墙角的回旋风调皮的拍打着老支书祥和的脸,她那种自信的笑容让笔者真是由受用转为敬重。在送老周支书回家的路上,她若有所思地对我说:“我的子女们都很孝顺,这是最让人欣慰的,一家人平安健康才是幸福的事。尽管我腿脚不方便,但不痛不痒能吃能睡,这也算是一种福报。”这番话与她刚进福利院的心情截然不同,还记得进院之初,她的腿脚不听使唤时,要强的老周支书无法接受这一事实,有些自怨自叹,觉得自己干了一辈子党的工作,既没有什么积蓄,也没有退休津贴,住进福利院全靠子女们筹款瞻养自己,她很抱愧 ,觉得自己年老不中用拖累了儿女们。
她甚至埋怨自己曾经为村里筹集到农田水利的钱,当年其他干部都劝她为自己买份养老保险,她断然谢绝:“村里老干部跟着我辛苦几十年,谁都没有搞这个特殊,凭什么我去破这个例!专项资金谁都不能动!”“如果当时我给自己买了养老保险,我相信其他人也不会怪我的,那现在孩子们的压力就轻点了。”
尽管工作时没有太多时间陪伴儿女们成长,但在子女教育上,老周支书一贯强调“做人要厚道,吃亏是福”的人生价值观。老周书记在百忙之中,对老人的孝顺和村里五保户的照顾,以身作则做了最好的表率。
村里有好几个五保户,二十多年来,老周书记已经记不清自己贴进去多少钱,她原本就是大大咧咧不计个人得失的男人性格,村里实在没什么资金,当看到老人们生活窘迫,逢年过节,从最初的五毛一元到后来的五十一百元发心乐助;用她自己的话说,能够拿出一点钱让老人解点燃眉之急是缓冲,最重要的是给老人们一种精神力量。
她的四个子女,也问心无愧的在社会上打拼,各自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过着简单而幸福的生活,在各自的工作领域也传播着正能量。
“这样最让我安心。”老周坦然地说,“子女们坚守平凡,问心无愧,为社会传递着正能量,也算我能给党做一个圆满的工作汇报了。”
“老支书回湾子里啦!”“疯子支书回了!”看到从车里拄着拐杖下来的老周书记,邻居们赶紧聚拢过来嘘寒问暖。“蛮好蛮好!我也是想你们了,特地回家看看。”老周书记的脸上绽放着阳光般的灿烂笑容,这一刻,我们看到了一个为党奉献一生的老支书内心真实的满足感。
【责任编辑 胡采云】


作者简介:马兰(笔名雅序),七零后,湖北汉川籍,中文本科毕业,小学高级教师职称。系湖北省书协会员,孝感市作家协会会员;华夏诗联书画院研究员,诗联书画院汉川分院副院长兼秘书长,《沧浪文学》杂志副主编。从教之余,喜欢写点随笔与感悟之文,尤爱书法与绘画艺术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