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勤得利农场机关住地,经常会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搀扶着一位双目失明的老男人,一面说着话儿,一面慢慢地溜达着。这就是60年代曾名噪农场的女模范党员、支边青年王兰一和她双目失明的丈夫祝仰坤老夫妻俩。

提起老祝头双目失明的事儿,那是发生在1969年春天。他在石场打石头负责装炮时,操炮手一时疏忽拉了导火索,使他失去了光明。那时,他只有30岁,膝下有3个未成年的孩子。提起这段辛酸的往事,王兰一仍然很动容,她说:“那是一段怎样的日子啊!在他出外求医的几个月中,我成天以泪洗面,就在那滴血淌泪的日子里,我生下了第4个孩子。由于精神上受到重大打击,加上茶饭不思,我干瘪的乳房挤不出一滴奶水,屋子里成天是孩子的哭声。”说到这里,她哀叹一声说:“那时我只有31岁,真是想一死百了。”

可当丈夫出院回到了家,她见了面目全非的他,抱头痛哭之后,她发现,丈夫不仅失去了光明,同时也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心。于是,她泪水向肚里流,强装笑颜,以女人博大的胸怀,慢声细语劝导丈夫,终于燃起了丈夫将要熄灭的生命之火。丈夫抱起未曾见过面以后也永远看不见的小儿子,泣不成声地对她说:“你走吧,我不能连累你。你还年轻,今后路长啊!”王兰一听罢,泪如雨下,颤着声说:“不,孩子需要我,也不能离开你这个爸爸。以后不准你胡思乱想,只要我们都在,我就能搀扶着你,走完这一生。”
从此,撑起这个家的重担,就落在她一个人的肩上。至今在勤得利农场提起王兰一,上了年纪的人,都会夸她是一个坚强的人。 1958年她在山东农村当妇委会主任时就入了党。1959年支边来到农场后,干啥活都是走在前,从不叫苦喊累,年年是先进。她和丈夫祝仰坤,是在养鸡场相识相爱结了婚。如今,丈夫有难,她怎能做出“夫妻好比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的行动?于是,她决心咬紧牙关,将这个曾温暖过的家撑下去。

丈夫的情绪稳定以后,她毅然谢绝了领导的照顾,身影重新出现在养鸡场,她还是响当当的班长。她很少有喘息的时间,上班忙事业,下班忙家务,那盏昏暗的孤灯,最知道她的辛苦。她对丈夫照顾得更是无微不至。丈夫受伤后,身体虚弱需要补养,生活虽然清贫,她总是挤出钱来为他买点水果。一次,在那个时代她难得地买来苹果,丈夫一定让她尝尝,她推辞不过,就假装吃苹果的声音,还连说苹果好甜。可那假装出的声音终于让丈夫听出了破绽,他什么也没说,只是那失去光明的双眼,流下了感激的泪水。在电视机刚刚普及时,几个孩子央求妈妈:咱家买台电视机吧!她偷偷对孩子说:“你们怎么这样不懂事儿,谁家买咱也不能买。你们想想,你们看电视,你爸会是什么心情?”可她,为了使丈夫不寂寞,还是节衣缩食,买了一台当时颇为时髦的半导体收音机。丈夫抱着它,脸上露出了少有的笑容。

采访中,王兰一讲起不少丈夫帮倒忙的事情。当然,那是她奔忙的足音,敲打了丈夫的心扉,使他很不安。他试着要做点活,为妻子减轻负担。那天中午,他摸索着把做好的饭菜热上,却不知道把馋嘴的小花猫也盖进锅里。火生起来了,小花猫在锅里凄苦地叫着,他正在莫明其妙,多亏她及时回到了家,才救了小花猫一命。当然,锅里的饭菜已是一塌糊涂,不能再用了;还有一次热饭,把锅台与墙壁之间鸡下蛋的鸡窝,误作灶口,点火引起鸡窝草火烧连营,差点酿成火灾;春天,10岁的儿子趁着星期天帮妈妈翻菜地,他也拎把刨锹来到菜地,在儿子的指点下,刨起地来。地没有刨多少,却在盲目中,一锹把儿子的头刨出个血口子。有了这血的教训,王兰一像哄小孩似的,对丈夫千嘱咐万叮咛,不要再干任何活儿,省得添麻烦。可他“屡教不改”,还是自己偷着到菜园拔草,结果,把好端端的秧苗拔掉了……

王兰一说:“现在提起这些,拿成笑话说,可当年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好在最艰难的日子过去了,4个儿女都成家立业了,我退休后也搬到场部儿女身边居住了,子女们都孝顺,买了胡琴、电子琴,他闷了就来一段,挺开心的。我也常领他到大街上逛逛,向他叙说哪里盖了大楼,哪里开了市场,也常同老相识聚聚首,叙叙旧。”
说到这里,祝仰坤十分真诚地说:“王兰一这一生不易啊!我能活到70多岁,我们家能有今天,全仗着她,她真是个好人啊!”
这发自肺腑的话语让人心动!人常说,爱是不能永恒的。但流逝的岁月已做出了公正判断,王兰一不仅曾是建设中的模范,还是一位感人肺腑的贤妻良母。在她淌不尽的爱泉滋润下,失去光明的丈夫,活得并不暗淡;几个未成年的子女,在她的爱抚下,茁壮地成长。她撑起的这个家,始终盛满了人间的温馨与欢乐。
孟德斯鸠说过,在一个人民的国家中还要一种推动的枢纽,这就是美德。
王兰一的美德像一把鲜明的火炬,为他人照亮人生之途,同时也照亮了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