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制作这期作品的时候,编辑老师自然联想到了当代著名散文家吴伯箫的《菜园小记》。 它的创作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 1959-1961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经历的"三年困难时期"。那时物质生活条件也出现了严重困难。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号召大家共同奋斗,战胜这临时的困难。《菜园小记》发表在这时候,也有回忆历史,激励人们继承光荣传统,发奋努力,迎接新胜利的目的。 阅读李志敏老师的《我家的菜园子》一文,你是否也会得到这方面的阅读体验呢?

夏日天热,在外边闲逛的时候多了起来。每每在超市看到花花绿绿的各种蔬菜,总会勾起我对老家菜园子的回忆。虽然现在菜的品种很多,但是总觉得没有了过去的味道,一种深藏在记忆中从没有忘却的那种味道。
我的老家在农村,直到20多岁才来到了当年许多人羡慕的“城”,成为一名标准的城里人。在我的印象中,城里人大都不种地、不种菜,拥有一份引以为荣的工作、城市户口以及相应的福利待遇等。而与土坷垃打交道的农民,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过着凭工分度日的小农光景。
上世纪八十年代,土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家所在的生产队大概有70多户人家,除了每户分的生产田外,还分了一块自留地、一块菜地。“菜地面积并不大,大概有一分半左右,也就是两三畦宽,15米长的样子。”母亲在回忆中说。在那个时候,有一块菜地,确实是一件值得很多村子特别是旱疙瘩村眼红的一件事。

菜地,我们俗称为菜园子。至于为什么要分菜园子,主要的原因得益于我们二区机井多,水资源丰富,乃至于后来有“五井汇流”之说,也就是五口机井一块启动,全村2000多亩地二、三天就可以浇灌一遍。几千亩地尚且如此,更何况一小块菜地,这在十年九旱的农村地区确实是独一份。
菜地原本是一大块田,每家一小块,阡陌纵横,水渠遍布。从机井到菜地的主干渠全部用水泥硬化,支渠和分区则是就地挖土修建。“地是分给大家了,重要的是要选好菜种,俗话说,‘苗好一半收’。如果大家拿不定主意,我们生产队出头帮大家选。”生产队长布叔的一席话给了乡亲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菜的品种主要有白菜、萝卜、辣椒、黄瓜、茄子、大葱、菠菜、西红柿、豆角等。每年春天,是种菜的好季节,选种、育苗摆上了每家每户的日程。据老人们讲,二月份,菠菜、白菜等一些品种要及时种上,到了三月就要种植茄子、西红柿、青椒、大葱、白萝卜等品种。其中有些菜只需要撒种子,有些菜必须移植栽种,比如辣椒苗、西红苗一类。
上学的空闲时间特别是星期天,我也会随母亲一块去种菜,担当的是盖盖土、浇浇水、施施肥等辅助角色。随后看到种子长出一颗颗嫩芽时,我心里暗暗想,我也会种菜了,感觉蔬菜的世界给我打开了一扇门。种菜讲究技术,离不开施肥浇水,在菜地干活多了,我也慢慢学会了给菜园子浇水。浇地之前,先把菜地的地堰检查一遍,塌陷的地方覆上土,保持整体一个高度,防止水漫过地堰。浇地时,用锨将渠水挖开一个口子,让水缓缓流入,直到浇透为止,然后堵上渠口,如法炮制开始浇下一畦。

那时候种菜的品种不多,但都是绿色无公害蔬菜,不用担心农药残留,吃起来特别有味。由于菜地面积有限,每户种菜的品种也不尽相同,户与户之间、邻里之间还可以互通有无,沟通交流,你今天薅我的菜,我明天可以摘你的瓜,原本没有的菜一下子也有了。在那个“瓜菜半年粮”的年代,能吃到这些菜已经很了不起了。因为好多村庄几乎没有什么菜,只有拿粮食和走街串巷的菜贩子兑换。
菜地虽然不是生活的主餐,然而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剂。在火麦连天、龙口夺食的节骨眼上,像我一样大的孩子们中午跑到菜地,喝几口凉水,吃上几个西红柿或者黄瓜是常有的事。有道是,实践出真知。多上人粪尿,少上化肥,加上精耕细作,乡亲们的种菜水平都有了质的飞跃,不仅产量上有保证,品质上也得到了提升。

每到菜上市的季节,一块块、一畦畦,红橙黄绿青蓝紫,各种颜色的蔬菜成了菜地里最出彩的一道风景。记得从那个时候起,我家的菜除了留给自家和送亲戚朋友外,多余的菜也会和其他社员一道,顺手卖给菜贩子,他们将一辆辆盛满蔬菜的三轮车运往外地进行销售。此后,有些种菜户不满足于小打小闹还将原有的自留地改为菜地进行种植,一举成为远近闻名的专业蔬菜经营户。无形中,菜除了在一日三餐中担当角色外,还成了人们增收致富的一条门路。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过去的菜园子变成了乡贤创办的服贸加工厂,吸纳了不少村里人就近打工。前几年,老母亲不忍心丢下多年的种菜习惯,硬是将我家靠近村子的一块地改为菜地,延续了吃菜自给的传统。每次从老家带点菜回来早已经习以为常,即使有时候一段时间没有回家,母亲也总是带着菜来看我或者托人捎菜过来。母亲说,“城里的菜贵,还是吃家里的菜又实惠又放心。”
抚今思昔,鉴往知来。虽然最初的那一块菜园子不在了,菜的品种和味道也因为品种的改变而有所变化。但是在我的心中,菜园子所代表的老一辈人艰苦朴素、守望乡里的真情历久弥新,从未走远!

作者简介:李志敏,男,宜阳县白杨镇人,记者,洛阳市作协会员,宜阳县作协名誉副主席,宜阳县第十三届党代会代表。现供职于宜阳县新闻宣传单位,作品以新闻、诗歌、散文为主,主要刊播于洛阳日报、河南工人报、河南电视台、洛阳广播电视台等省市媒体以及主流网络媒体。

主播简介:田俊换,网名田添,宜阳县白杨镇人,白杨镇五区教师,人生信条“努力做好自己”。

(责任编辑:刘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