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福的纪实性散文《我的豆腐房》,截取了特定年代,小家如燕子銜泥筑巢的一段生活,使我们从中看到了时代变迁,对个人,特别是农村、农民的影响,深度了解了德福兄和他的家庭创业史。
当天夜里收到德福兄发来的文章后,我彻夜难眠。读罢此文,促使我深入思考了许多问题。首先,究竟什么才是文人,文学,文化。我和德福兄是同龄人,又同为1970年入伍前郭兵。我印象中,德福兄首先不是文人,也从未动笔写过这么长、这样美的长散文。但一如铁军的知青系列,国政的故园系列,背景清晰,主题集中,情节曲折,刻画细腻,行文流畅。特别是文从字顺,则使我不由刮目相看。

做豆腐(网络图片)
这不光说明,每一位认真对待生活的人, 都具有与生俱来的叙事潜质,而且,具有直面历史,直面人生,直面生活,更体现出匹夫有责的大义担当。文章里,有历史的真实,生活的真实,也体现出艺术的真实。使我们随着其生动笔触,层层剥笋,饱览其渐次展开的独特人生场景与生命河流。可知,最凝重的情感,最深刻的思想,都蕴育在时代主人公最寻常可见的质朴生活中。所以,文学艺术之美,在于真实而非造作;在于社会外环境,与主人公生活内环境完美统一,而非移花接木;在于文章内在逻辑所派生的伦理价值和思想感召力,而非渲染、煽情与华丽辞藻。
另一个思考,我特别看重是什么力量,促使其最终实现了以家庭为单元的,农业内部产业叠加、多种经营,集种植、加工、销售、养植于一身(家庭),从而使自身的观念、知识、能力和收入结构发生革命性重塑。其实,最真实,最本质的原因,就是生活,一如孩子们的学费,盖房子,结婚生子,邻里之间份子钱…,是生活重压,是穷则思变。
做豆腐场景(网络图片)
从这个意义讲,贫穷是良师,困顿出思路。但是,贫穷既不能简单地让人觉醒,又不是什么荣耀,更不应该消磨人们创业的意志。就生活本身来说,如果让德福和一如德福的农民,再回到贫困生活,人们还能高兴、开心、满意,才怪!前几个月在广州,我有一篇回忆由“大帮轰”,转入“大包干”的文章,被妹妹推介给网民,有一条评论,就举了南街村作为反证,使我不由震惊、哑然:如果南街村具有普遍意义,换言之,如果目前农村都成为南街村,或者是都可以推广其模式,为什么历史会选择小岗村,为什么还要费尽周折奔小康,为什么还要动员社会力量千方百计消除贫困…。这里至少有绕不开的社会发展阶段,有国民经济总量和社会财富积累所及程度,有公民教育水平等,不一而足。所以,任何写照,不仅仅是讽刺,还是警世钟,是教化,是一种催生变革的民意表达。
促使我思考的第三点,是豆腐房愿望的实现过程。这个过程中,有人间真情。特别同为退伍军人,不计名利得失,已经故去的袁井双。有信贷社500块钱的风险支持,有少受掣肘的公共管理环境等。当然,也有买电磨时信息交流的不对称,有学做豆腐时职业技能培训的缺失…。
但毕竟那是纯真年代……。
(李旭光,2022.6.26于镜湖之滨)
作者 李旭光
李旭光简介
祖籍山东,吉林松原人,军人出身,退休前曾供职于乡、县、市(地)、省党政机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民族史学会辽金契丹女真史分会理事,中国楹联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吉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一级。
散文《秋来查干湖》,收入2011年《中国散文精选》、刊于《光明日报》、《作家》、《大家散文》、《诗选刊》、《散文选刊》、《语文主题学习》(上海教育出版社)等书报刊,被《学优网》、《第一文库网》等语文学习网站眷顾;《查干淖尔之冬》发表于《大家散文》、《人民日报》,收入《人民日报》散文精选《风在诉说的时候》;《中华典籍引领我的生活》,获《光明日报》社、“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有奖征文优秀奖;《百余年来洮霍两河注入查干湖以及松嫩两江与查干湖沟通的文献与图舆》,在全国辽金史年会宣读,刊于《东北史地》,收入《辽金史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三石·九石》等几十篇札记、随笔、诗歌,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诗刊》、《人民文学》、《美文》等报刊发表。
楷书《金刚经》入选首届华珍阁杯全国书法大赛;楷书《盂方·盂圆》获建国七十年“翰墨云桥杯”全国书画邀请赛优秀奖。
《踏青集》、《方舟·方舟》、《查干湖畔的辽地春捺钵》等文集在作家出版社、吉林出版社出版。(2019·1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