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爸,好久不见了! 一别就是这么多年, 想想已有八年之久了吧! 不知道你记不记得 还有我这么一个女儿? 还记得当年你走的时候, 拉着一个行李箱出去,就从来没有回来过, 我好不容易弄到了你的电话, 你又把电话换了!
爸,每次看见别人一家人在一起开开心心 ,而我只能站在一旁羡慕, 可我只能把这种羡慕变成了前进的动力。 有时我恨你, 为什么不要我和妈妈。 但是我又想想,毕竟你是我的父亲,你给了我生命。
进入初中以来, 学习中老师帮助我很多, 虽然我的成绩还是很不理想, 我坚信我的成绩会一点点变好, 同学之间能互帮互助,取长补短虽然有时同学之间有一点小误会,但我们还是会独自解决的。
生活中我得到了妈妈和外婆的照顾, 以前是我不好, 心烦的时候会对他们吼。 现在我长大啦, 也懂得孝敬他们了。 外婆教会了我很多生活上的事情, 炒菜 做饭 洗碗这些我都会,我很高兴我的生活能自理了!
爸,我现在不怎么记得清你的样子了, 你在我的记忆里慢慢变得模糊, 我非常想念你,可你为什么不回来看看我们呢?
……
写下这封信的,是锦和镇七一班一个叫龙芳慧的女孩。
因为"留守孩子"的课题,我与留守孩子们有了零距离的接触和交流,通过家访,问卷调查,及观察等多形式了解到他们内心对父母亲情的渴望,因此,三年前,我在锦和镇支教时,在我所任教的两个班上,以微信为平台,开展"两地书.亲子情"活动。提供孩子们和父母一个交流机会。使平常不好开口说的话,通过书信敞开心扉,相互之间表达了相思之情,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家长们非常感动,了解了孩子们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他们向我表达了谢意。
我记得,当我把孩子们的信陆续发到班级群,常常每到下课,他们一边急切地回我父亲或母亲回信了吗?一面不由分说就围着我,几个脑袋瓜子就凑在一起,他们压抑内心的盼望而激动得涨红了小脸,争先恐后地,生怕漏掉父母给自己的回信。当他们在微信上读到父母的信时,一种幸福感瞬间浮现在脸上,但是也有的父母也许正忙,也许大多数父母文化水平低(有的只读过小学一二年级)而没有及时回信,他们会有点失落,默默地走开。等到他们父母有回复,我会第一时间找他们亲自来阅读,他们又雀跃起来。
可是,我观察到这个叫龙芳慧的女孩却从未来到我的面前询问过,她会安静地坐在位子上静静地瞪着圆溜溜的眼睛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看到别的同学读完信后喜悦的表情,她也跟着莞尔,有时会在走廊的不远处,表面上与同学玩着,眼睛却巴巴地瞧着我的方向。她写的是《给爸爸的一封信》,在信中,她说她的爸爸在她三岁多时就离开了她们母女,一走达八年之久,杳无音讯。我很惊讶,当地老师们却告诉我,类似情况还有很多,有的从来没见父或母的面的都有!我的心不禁沉重起来。
那个周五下午,在她的带领下我去她家家访,她的爸爸因为迷上赌博偷偷拿走了家里的八万元全部积蓄,就音讯全无,她去奶奶家找过爸爸,奶奶只用冰冷的"不知道"来回答她,也拒绝抚养她。她的母亲不得已在两年前另外成家,她跟随外婆生活,书杂费等全靠在外打工的舅舅提供。
龙芳慧其实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她深知母亲已经有了归宿,她的内心怎么不想念生死未卜的爸爸呢?却又清楚地知道她没有别的同学的幸运,她的信也许永远得不到回音,但是,她的内心却深深地盼着能有意外的惊喜。
几乎全班同学都收到了来自父母的牵挂和鼓励,唯有她像一只受伤的小鸟,缩着脖子,躲在一旁。实际上,她的爸爸根本不在群里。
我揽过她的肩头,安慰她:"也许爸爸遇到了难处,现在不便来找你们"并鼓励她"好好学习,积蓄能量,含泪播种的人,一定会含笑收获!……",她重重地点点头,眼里却无比遗憾。
从那以后,我在班里宣布增加一个收发作业本科代表——龙芳慧(我有很多科代表:布置作业的,管背的,管默的,管听写的)她每天尽职尽责,来我办公室送作业,发作业,一天两趟,甚至几趟,即使没有任务也会借口来我的办公桌旁站一站,渐渐地,我发现她原本就是一个活泼开朗,爱大声笑的女孩子,脸蛋儿红朴朴的,表情丰富了许多。
同学们都知道她是我的跟班,对她更加友善。她与同学们相处得越来越融洽。
不知不觉,三年时间过去了,又一年的六月,又一个毕业季!
她的同班同学郑鱼起,给我发了他的快手视频,里面是他们班的部分同学毕业活动照片,眼前的他们,浑身散发着青春的气息,脸上充满自信,早已褪出青涩。我戴上眼镜努力寻找着记忆中的他们,匹配着他们的名字。可是,也许是孩子们变化太大,也许是视频闪得太快,我竟没有找到龙芳慧,这个在我的心里一直牵挂着的女孩,不知道她的爸爸回来看望过她没有?愿她更坚强,愿她更快乐!

作者简介:全琍芝,女(笔名:金若愚,若愚等)湖南省作家协会教师分会会员,衡阳市作家协会会员,衡阳楹联协会理事。写有《故园童年》《给母亲的信》等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