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忆诗选十二首:

《说莲》
从古寺出来后
花了千年
你已走满了人间
只要有一方水
你就开一样的花
长一样的叶
如果是污潭
你就普渡污潭
普渡成一潭清泓
如果有淤泥
你就超度淤泥
超度成连池的莲
无论在哪
我都能认出,这是莲
古寺的莲
《说莲》创作感言: 自东汉时白马驮经到今天,佛教正式传入中国已经接近两千年。两千年来,佛教落地生根,遍布中华各地,并且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尽管佛教的形式会有变化,但它普渡众生的理念却始终坚定不渝,这是我创作《说莲》这首短诗的初衷。
《碰杯》
以前碰杯
觉得杯声悦耳
象雏鸟破壳时
第一次听到的世间之音
现在碰杯
总会满地寻找
寻找破碎的玻璃
会有一天
杯声象钵音
传地很深 传地很远
海也不扬波
波也不成浪
《碰杯》创作感言: 人的一生,是由各个不同阶段的不同的心路历程组成的。年轻时情怀激越,象一张白纸,对未来的人生充满了激情和期待;人到中年,经历沧桑后,会有一个迷茫和彷徨期,会有一种满地“寻找破碎的玻璃”的感觉。这时期也是人生的成熟时期。其间会有生活的压力、心灵的挣扎,但这时期却是人生绕不过去的历练和磨砺阶段。 经历过这个阶段以后,云开雨霁,心境澄明。人生进入彻悟的阶段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周边的人和事,不再一惊一乍,不再会有一种幼稚的敏感,而是多一份宽容和通达。 特别是对人际关系,不再简单地用对错来评判,而是代之以“合适不合适”来定夺。
《繁星》
繁星的季节 夜空拥挤
你很难寻觅
属于你的那颗星
只能等月朗星稀
你的星 孤怜怜地
一定还悬挂在那角那方
等玉兔老去
等月晕不再煽情
你依然消隐
星若尘粒
《繁星》创作感言:我年轻时的人生格言是“外圆内方”,也就是有点类似于孔子所提倡的“君子和而不同”。处世要讲究圆润,要注重与人为善,特别是对与自己观点不同、三观不合的人,要多一份理解和宽容。同时,自己核心的情操、情怀,要讲究方正,要有棱有角,要坚守自己的精神贞操。一园一方,道尽人生滋味。天上繁星无数,但每个人都有自己专属的一颗星。衷心期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呵护好自己的那颗星,无论阴晴、无论风雨。
《梦马》
奔跑吧你,撒野的马
即使猎枪在瞭望
我需要你的蹄、铁色的蹄 踏碎无趣的壳
开出活泼的花
肌肉飞舞 四蹄欢唱
头颅始终昂昂
当天和地联手
画一条宁静的地平线
你才开始停足、安详
《梦马》创作感言:整体而言,中国文化讲求中庸、讲求中正平和。客观地说,这是一种文明成熟的表现。但过于成熟,往往意味着血性和刚性的丧失,对人性中的积弊,缺少一种冲刷的力量。特别是对社会整体滑向“阴盛阳衰”的现状,我很有感触。很期待我们的社会,有一种阳性的勃勃生机。犹如人体,阴阳平衡了,人体就健康。社会也是如此,“阳”则足够阳刚,“阴”则足够阴柔,社会就健康、丰满。主席强调的“妇女能顶半边天”,也可以理解为,男女应该各自守好自己的半边天。寄语中国男性: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时针》
紧走,慢走
这一年都会过去
都会成为一枚发黄的书签 遗忘在哪本书里
等闲风来翻弄书页
慢走,紧走
这一年都将成为钢印
我们共同的手
愿意的、不愿意的手
无奈地
一起拨慢了时针
《时针》创作感言:2020年是新冠元年,今年是新冠三年。特别是今年,在经济和防疫的鱼和熊掌之间,我们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选择困境,这是我创作时的初衷。但在创作的过程中,一种对年轮、对时间的感怀却油然而生。这种现象,犹如创作音乐时产生的“假再现”,有时候,假再现超过了主旋律,就像阳光太强烈,以至于我们看不清太阳。无论如何,我们对新冠三年,一定会铭心刻骨。
《问蔷薇》
随便给架栅栏
你都可以夺栏而开
即使土壤贫血
你都象一阵红色的蜂群
采春而艳
开得密集
短暂地却象闪电
问蔷薇 凋零后漫长的空寂 你是如何枯守
苦待下一个春天
《问蔷薇》创作感言: 家里种了许多蔷薇,它们轰轰烈烈地结伴而开,又好像在约定的时间结伴凋零。它们不娇嫩,对土壤等客观条件并不苛求,而且是一种集体行动,密集地盛开、密集地凋零。 我既赞美它们的盛开,又伤感它们这么快就凋零。一年也就在春天短暂的一至二周盛开,而整个夏秋冬它们都无影无踪。 这让我想到了芸芸众生,想到了我们每一个生命个体,虽然各自为一滴水,但终究是潮水中的一份子,随着潮水而来,又在固定的时辰集体退潮。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自己的个体生命。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我们是这个伟大的、悠久的、璀璨的民族的一份子,国盛我盛,国衰我衰。
《等待雨季 》
等待雨季
湖面等得倾斜
等烟霭锁腰
山可以触上高傲的云
枯枝端着空荡的水杯
滚烫的沙漠在干笑
鱼跃在纸上
等候雨季的灵水
赋鳞 注魂
《等待雨季》创作感言大而言之,我们每天都有新的期待,所不同的是大的期待和小的期待。期待的心情很奇妙,也很煎熬。“湖面等得倾斜”,这是等待时的一种状态;“枯枝端着空荡得水杯,滚烫的沙漠在干笑”,这是等待时产生的极度焦虑。在等待的焦虑中,随手在纸上画了一条无鳞无魂的鱼,这是等待时的一种行为。 我所期待的,是一种基于中国文化的中国叙事的回归。这不是简单地继承,而是在历经百年的沉沦和血泪后,中华文化的一种涅槃、一种新生,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否定之否定。
《绣球 》
没时间推敲花语
那怕病句满园
撑破早夏的堤防
要开,一定是结伴而开
象率性的雨点
铺张仲夏 留一簇一簇的残红
收拾秋天
《绣球》创作感言绣球花的特点是,必须要满园开才好看,而且最好是花朵侵径,一条小路被绣球花朵占去一半,有一种欣欣向荣的感觉,像极了广场舞,必须要占满整个广场,这样才盛况空前。而且,绣球在秋天枯萎后,并不凋落。它的枯萎的花朵始终在绣球枝上。有点像它的花朵必须把秋天收拾完毕后,它才心满意足而去。这首短诗没有其他特别的象征,只是极写绣球花给我的感受,在第一时间,把这种感受鬼使神差地写出来了。
《汉字》
既然身在中原
那就马蹄如风
因仓颉而惊泣的鬼神
正急急那装梦的信封
无需你钻木取火
山后早已经漫漫绯红
你只需登上山岗
站成一座新峰
《汉字》创作感言这是写的我的一种期待和情怀。极端了说,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语言,已经不是汉语,而是用汉字表述的一种西方语言。清朝末期,西方大量的词语,经过日本传入中国,一方面让积重难返的贫弱的中国获得了新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冲击了我们的传统文化,让我们丧失了自信的根基,总以为万事不如人。甚至在民国初年有人提出要废除汉字,全盘接受西方文化,年轻时我也接受这个观点。年数渐长后,在大量地爬梳中国传统典籍后,我深感惭愧。我们实在愧对先人,愧对我们灿烂的中华文明。一种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叙事的回归,这是我的一个愿景,相信在有生之年,一定能够如愿。
《雨声 鸟声》
听雨雨唠叨
听鸟鸟聊天
谁拎了一壶月光
浇春梦的泥壤
谁用霭霭暮雾
编织密不透风的心苇
又是谁 以绵长的山的手势 把雨声拉得很近
把鸟声推得很远
《雨声 鸟声》创作感言这首短诗写的是春季雨夜的感怀,想尝试一种禅意的写作。“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禅意很难用语言直接表达,那是一种感受、一种心情,一种不可言转的心灵顿悟。可言之道非常道,但道又无时不在、无处不在。雨声、鸟声、空山,月光,似得神启又无迹可寻。春季雨夜坐在屋檐下,远望空山,似乎领悟了什么,但一切又空空如也。
《岱山印象》
若夫浊浪排空
湿重的翅膀
不再煽动渴望
云与岛的对弈
静得只有野涛作响
那是海的心律
深一声 浅一声
《岱山印象》创作感想 2021年春天在岱山岛度假,推窗正对大海。在一阵急切的暴雨后,云诡波谲。海中小岛在云雾里或隐或现。那一刻安静极了,只有野涛在不停地拍击。 云和小岛,就象两个高手在对弈,大自然和我都观棋不语。太安静了,静地可以听到大海的心率,那不停的野涛声,深一声浅一声地在跳动。 那是一种很奇妙地感觉,我终身难忘!
《樱殇》
匆匆,太匆匆
花神还来不及册载
死神已送来请柬
有小风暖暖相送
花瓣们结伴而翔
以绝唱凄美的花瓣
织轰轰烈烈的花毯
在赴土的最后的飞旋里
一定
一定也舞出刺眼的绚烂
《樱殇》创作感言 如果对日本文学有所爱好,我相信我们能够领悟到日本文化中的一种凄美的意境。多年来,中日之间卡壳在政治问题和历史问题上,使我们很难在文化意义上公平地探讨日本文化。 但是,就大历史而言,中日两国实在是风月同天。日本文化受恩于中国,得道后又渐渐日本本土化,但其根脉和血统不异中华。况且,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在大量地吸收西方文化地同时,又有机地继承了日本文脉,仁义礼智信这套东西,日本传承地很好,真让我们羡慕嫉妒恨。 在不忘历史问题的同时,能够坦然地吸收他者的长处,这应该才是真正的泱泱大国的胸襟。 樱花的这种凄美的意境,令人唏嘘、让我回味无穷。

【顾忆简介】
无锡市某机关退休。现为无锡市音乐文学学会诗词与朗诵分会副会长。
年轻时即喜爱文学,擅长诗歌、散文创作,现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化研究,探究一种基于中国文化的中国叙事。兼以诗歌创作,以无邪之诗文,明心言志。
——选自《北京头条》伯兰国文化部中国文艺交流中心。今日头条《中外文艺》。《文艺星空》、《文艺视界》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