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大荒农场的山东支边青年
黄 黎
岁月可以模糊印象,一种精神却不会黯淡;时间可以改变山河,一种理想却不会磨灭;光阴能够冲淡记忆,一种信仰却历久弥坚。
1958年,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动员各地青年前往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决定五年内移民570万人,其中从山东省动员去东北三省80万人,1959年7月中共黑龙江省委对当年来黑龙江省的山东支边青年12万人进行了分配,农垦系统5万人,牡丹江农垦局3万人,合江农垦局2万人,省属农场5000人,由于齐鲁大地的青年报名踊跃,1959年6万山东支边青年来到了北大荒。
1959年7月25日至9月7日,由山东蓬莱县、招远县、威海、曲阜、兖州、栖霞等30多个县6000多名支边青年分配到八五二农场,其中600多人分配到六分场。这段跨世纪的追忆,还的重头叙起:

1959年,随着二万铁道兵十万官兵挥师开发北大荒,牡丹江农垦局急需有志青年来农场创业,垦区招工干部在山东招工了。
7月15日起,牡丹江农垦局招工干部到山东省蓬莱县、栖霞县、威海等县招收青年,到北大荒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蓬莱县报名的青年是来自县城水泥厂、肥料厂、钢铁厂、修造厂等单位青年人,当时各厂厂长书记作了动员讲话,囗径—致宣传到:“广大青年同志们,国家要求你们,积极到祖国黑龙江牡丹江农垦局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三年的任务,男青年到密山修铁路、女青年到纺织厂、罐头厂,月工资五十元左右,三年完成任务后可回原职”。
经过广泛动员,全县青年纷纷报名,经过政审批准600多名男女青年到852农场6分场,组成5个连、15个排、43个班。

1959年7月20日,第一批蓬莱县支边青年从县城乘汽车到烟台港,晚上坐民主二号轮船于第二天早晨三点到达大连港。
早饭后乘拉货物闷罐火车开始向黑龙江出发,车厢有门无窗,关上门漆黑一片,没有座位,人们只好坐在自己的行李上,晚上坐着睡觉。
火车—路奔东北,经沈阳、长春.哈尔滨.牡丹江...,行走了四天,天快亮的时候,火车到了迎春火车站。
青年们又登上八五二农场的解放货车。”十几辆汽车前后相随,东摇西晃像老牛车似的向852农场行走,终于到了852农场6分场,其中120名青年分到6分场4队。
初到北大荒852农场6分场4队的120名支边青年,下车—看思想波动很大,现实与在山东老家,厂矿领导动员青年到北大荒的讲话内容,与到852农场面临的环境情况和条件完全不符,都没有思想准备。

看到无边的荒原,艰苦的生活、泥泞的道路,支边青年思想很不稳定,人们心烦意乱,整天想着怎样离开北大荒,终于在到第四天爆发了:
支边青年集体背着行李,离开4队朝着农场部方向走去,一心要回山东,这可忙坏农场三级领导,生产队长派通讯员马上到分场向领导报告情况,分场不敢耽搁又向农场报告情况,120人背着行李走在大路上,生产队领导、分场领导纷纷上路做思想工作进行拦截,那时支边青年头脑简单,心血来潮,考虑问题也简单,再者从山东是坐车乘船来到黑龙江农垦的,能背着行李走回去吗,开始火气很旺,走了十多里有些人就走不动了,加上领导上路做工作,慢慢有些人就停下来,少数走到二队和一队交界处也走不动了,经领导们再三劝说,都回到分场。

当晚农场场长黄振荣带领农场文艺宣传队来到6分场,召开支边青年大会,场长做了重要讲话,首先他对支边青年来到北大荒表示欢迎,他又讲北大荒多么需要支边青年开发建设北大荒,又讲北大荒远景规划,希望支边青年与铁道兵共同建设北大荒,为国家多打粮支援社会主义建设...。
而对当天发生支边青年集体要返回山东之事一字没提。
讲完话后开始文艺演出,一些剧目内容引起支边青年哈哈大笑,一天不高兴的事烟消云散,半夜支边青年们坐汽车返回了4队。
支边青年集体要返回山东这件事情不大也不小,事后在黄振荣场长安排下,没有追究这些支边青年什么责任。
安心852农场扎根以后,山东支边青年干起活来都争先恐后,个个是好手。

4队青年第一天下地割麦子,恰遇雾天,碰上个难题,小咬围着人们团团转,咬的人们头脸又疼又痒,不停的打小咬无心干活,青年们赶紧回队到小卖部买防蚊帽,戴上防蚊帽后,立即投入到割小麦工作中去了。
在劳动竞赛中,流动红旗不断更换,割三亩以上的飞刀手,天天荣登连队光荣榜。
经过23天时间,4队顺利完成了收割小麦任务,女工排被农场授予红色姑娘排荣誉称号,男工二排被农场评为红色青年排,40多名男女青年被农场评为飞刀手。

1959年8月25日,第二批120名招远县、兖州、曲阜山东支边青年又到达六分场四队。第二批支边青年到农场后,各单位比较注重抓思想稳定工作,上级排来薛主任和两名干事进行农场发展史和传统光荣教育,宣传农场远景规划;要开渠修路、在6分场建楼房和修造厂、学校、浴池、食品加工厂等等,那时候到30年后,每位同志将得到枚功勋纪念章……
没过几天一位中等身材穿旧军装,笑容可掬的五十多岁老领导到6分场看望第二批支边青年,他就是八五二农场黄振荣场长,他的第一句话;“同志们好,你们辛苦了,你们的到来给农场带来无限的力量,也带来了北大荒的希望。”
他的到来和形象给这些支边青年上了一堂政治课,也同样激起支边青年以后的战斗精神。
第二批山东支边青年600多人分到6分场,给6分场生产工作又增加了活力。
当年这些支边青年不懂农场发展规划,只知道领导叫干什么就干好什么,后来才知道在6分场还要建扩两个分场,约二十个生产队。
两批支边青年一千多人,加上原来500多名复转官兵,在6分场拉开了大干社会主义的序幕。六分场地势低洼,小河流贯穿纵横,水泡子星罗棋布,要发展扩大,首要任务是抓好排水工作,全分场组织1000多名职工分别在各场所挖渠排水,仅用了一个月时间完成了12条支沟25万立方米土方工程。

农场秋天阴雨连绵,地上到处都是水,一天比一天冷,人们踩着冰冷的水割大豆,前期气温还比较温和,单鞋还能坚持,十月下旬的早晨,地面就已经结上一层薄冰,一脚踩下去,冰下面是冰水,穿单鞋冻脚,穿棉鞋进水后更冻脚,在这种情况下,支边青年并没有消极怠工,仍是满腔热忱地奋战在豆海中。
在一次割豆中,女工排长李桂凤突然晕倒在豆地里,吓坏了周围的工友,卫生员赶紧过来抢救,一个多小时才苏醒过来,后来大家才知道她来了例假,在那个年代大部分支边女青年不好讲这个问题,所以女青年在那种环境中,没有一个讲条件的,更没有休息的。在排长李桂凤的带领下,全排40多名女同志平均割豆日工效4.5亩以上,青年男工更是各项工作的主力军,在麦收中平均每人割小麦3亩,挖沟渠每人日工效13立方米,割大豆4.8亩,表现突出的董永久、唐怀德两位同志,一次半夜一点起床开始割大豆,到晚上6点收工,日工效每人18亩,被农场命名“飞刀手”,创造出支边青年在北大荒战天斗地的奇迹。

1959年,秋收结束后,支边青年陆续离开,剩下近300人扎根在北大荒, 截止2012年底,仅八五二农场6分场在册健在的山东支边青年还有145人。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风华正茂的山东小伙子和大丫,已是鬓发秋霜;有些山东青年己长眠在黑土地里,但当年山东青年轰轰烈烈开发北大荒的壮举,永远记载在北大荒不可泯灭的功勋史册上,他们是北大荒精神创始人组成部份,黑土地永远不会忘记这批把大好青春年华奉献给北大荒的齐鲁儿女。
1958年,支边青年到北大荒的团体车票

山东女青年组成的“三八包车组

1959年致支边青年的慰问信
注:
部份文字参考:黄璐瑶张钧碧
图片 提供:北大荒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