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作品(夕阳浅唱)
既读唐浩明的《曾国藩》
必读肖仁福的《李鸿章》
五卷本长篇历史小说《李鸿章》创作笔记:
李鸿章给太后送礼
肖仁福
咸丰驾崩时,慈禧才二十六岁。身为太后,没法再嫁,也无人敢娶,在皇宫寡居了快五十年。李鸿章娶过两任妻子,继配赵小莲死后,没再续弦,也单在那里。洋人于是自作主张,没征得当事人同意,便拉郎配,让李鸿章迎娶慈禧为妻,且煞有介事,公之于众。
中国女人自古有三从四德规范。三从者,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慈禧可以从父亲惠征,从丈夫咸丰,从儿子同治,唯独不能从李鸿章。何况太后母仪天下,更不能破坏礼教。数千年来从无太后下嫁大臣之例,慈禧也不可能冒天下之大不韪,皇帝丈夫死后改嫁李鸿章。不过李鸿章兴洋务,建海防,办外交,阻力重重,作为大清实际掌权人,慈禧多有支持,君臣配合还算默契,有人说两位是政治情人,倒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既是情人,自然得送礼示好,不然又怎么维持情人关系呢?
李鸿章早年在安徽浪战时,因功累升至三品按察使衔。每次升迁,须经皇上批准。其时咸丰还活着,慈禧常代其批阅奏章,草拟圣旨,自然知道翰林变绿林的李鸿章大名。待李鸿章率淮军东征,继升江苏巡抚,已进入同治时代,两宫太后得审阅大臣奏章,下达圣谕还需加盖手里的御赏印与同道堂印,对李鸿章三字定然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然君臣正式晤面,则是李鸿章率淮军剿灭捻军,功晋湖广总督协办大学士后。做上封疆大吏,又成为满汉六大学士之一,须循例入京请训,两宫这才在朝堂上初次见到鹤立鸡群气宇轩昂的李鸿章。
这年李鸿章四十五岁,慈禧三十三岁。大清祖制,亲王、郡王有功,入朝可赏紫禁城骑马,大臣六十五岁以上功高勋重者,也可享受这一特殊待遇。李鸿章年事不高,又是汉员,因助讨太平军和独剿捻军巨功,才破例恩赏骑马上朝。到了朝堂上,李鸿章记着恭亲王多磕头少说话的嘱咐,尽量多用耳,少动嘴。谁知轮到李鸿章听训时,慈禧忽然说道,李鸿章可明白,朝廷赏你朝马,并非你军功有多高,是你脚下长了鸡眼,体谅你走路不方便,才让骑马上朝,你可别骄傲自满。李鸿章心上一阵温暖,暗想自己那些军功,天下何人不知?太后却清楚你脚有鸡眼,估计是哪次上折时无意提及,太后有心,记在肚里。得到太后关爱,臣下又该如何表示呢?李鸿章将恭亲王的嘱咐置之脑后,当堂献给慈禧一份大礼,以示回报。
这份大礼不是金银,不是宝玉,是京畿陆防和海防方案。原来京师有两大弱肋,一是近畿陆防空虚,以致西捻长驱直入,若非李鸿章指挥淮军堵截及时,差点已攻入北京城;二是离天津太近,海上洋兵说到就到,几年前英法联军就是从天津攻进来的,害得咸丰仓皇出逃,死在热河。试想满朝文武,一心谋官谋权谋利,谁把皇家和朝廷安危放在心上过?李鸿章这份大礼份量够重,又来得及时,慈禧自然欣然笑纳。几天后君臣又在三希堂单独诏对,交流有关陆防海防和洋务方面意见,相谈甚欢。慈禧从此认定李鸿章,凡李鸿章奏办之事,能准则准。哪怕反对声音太响亮,一时决断不了,假以时日,还是会放手让李鸿章去办,否则也不可能实现晚清同(治)光(绪)中兴局面。
几年后李鸿章又给慈禧送去一份大礼。同光之际,已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位置上干得风生水起的李鸿章召洋务干将唐廷枢北上,筹建开平煤矿,用机器采煤,以解决军舰锅炉烧煤问题。机器采煤量大,人挑畜拉,远远满足不了需求,李鸿章给朝廷呈上著名的《筹议海防折》,奏办铁路,申明运力即国力,无事商货往来,有事用兵运粮,都离不开交通。可朝野一片反对声,认为铁路破坏风水,惊动山神地神水神,于大清大不利。慈禧一时拿不定主意,把奏折压了下来。矿区出产的煤堆积成山,运不出去,愁坏唐廷枢,请李鸿章想办法。君臣痛恨铁路,李鸿章只好避开铁路俩字,以新马路名义,让唐廷枢铺了十多里铁轨,用来运煤。消息传到京师,皇亲国戚大惊失色,说火车震动皇陵,惊扰祖宗,火车头冒出来的黑烟有害庄稼,是可忍,孰不可忍?朝廷下旨禁用火车,李鸿章迫于无奈,让唐廷枢卸掉火车头,改用驴马,拉着煤车在铁轨上悠然漫步,一边欣赏铁轨两旁的好山好水好风光。
俟中法战争爆发,因交通落后,清军补给运送不及时,战争失利,害得慈禧五十大寿过得很不开心。李鸿章重提铁路建设,同样迎来一片反对声。正好有位法国商人走进天津北洋大臣衙署,对李鸿章说大清若有铁路,兵员和粮饷按需到位,战争肯定会是另一种结局,意思是想揽大清铁路生意。李鸿章灵机一动,说想先修条窄轨小铁路试试,问愿不愿意合作。中国地大物博,市场广阔,只要清廷肯修窄轨铁路,还怕日后没宽轨铁路可修?法商答应用成本价接单,做一则铁路广告。李鸿章于是进京拜见慈禧,说本来备了份薄礼,要献给太后五十万寿,结果法国人捣乱没献成,今战事平息,想把礼补上,还请太后笑纳。慈禧问啥礼,李鸿章说此礼独特,太后肯定喜欢,不过得有地方存放,还请太后恩准。
慈禧好奇心被吊起,说西苑这么大,还怕放不下你的礼物?西苑是中南海统称。得了慈禧的话,李鸿章便以六千两白银超低价,与法商签订合同,让拖来窄轨,自中海瀛秀园铺到北海镜清斋,全长共一千五百米。继将六节车厢,其中两节机车头,两节上等车厢和两节中等车厢,衔接到窄轨上。安排就绪,再把慈禧请到上等车厢里,让她体验体验。车厢装修豪华,座位宽大柔软,慈禧感觉不错,连连称赞。旋即机车头发动,牵引车厢向前行驶,又平稳,又安全,比坐轿舒服得多。慈禧从此喜欢上小火车,有事没事,钻进车里,在瀛秀园和镜清斋之间穿行,一边吃点心,一边观赏窗外风景,惬意得很。还把王公大臣叫到火车上,陪自己游玩赏景聊天,君臣欢愉。李鸿章暗喜,趁机奏办铁路。火车都进了西苑,又赢得慈禧欢心,大臣们不便再放屁,只好眼巴巴看着圣旨下达,任由李鸿章折腾去。中国铁路建设也就从北洋衙署所在地天津起步,渐渐向全国扩展开来。

中国火车(清朝)
转眼来到甲午(1894)年,日本在朝鲜挑起事端。其时光绪虽已亲政,但依然在慈禧掌控之中,便想着让淮军和北洋海军入朝打个胜仗,为自己建功立威,以摆脱慈禧。李鸿章建海防,重在一个防字,不愿舍本逐末,离开本土,以己之短,去挑战蓄谋已久的日军。但光绪急于求成,在老师翁同龢挑唆下,逼迫李鸿章出兵。战争结果众所周知,日军先取得朝鲜战场胜利,后海陆并进,直逼天津,威胁北京。光绪本以为打仗不过下几道旨令的事,没想到后果这么严重,大骂李鸿章坏了自己好事。李鸿章提出迁都久战,慢慢拖垮日军,光绪已经认怂,起复被一撸到底无兵无将无职无权的李鸿章,东赴日本马关和谈,谋求停战。
当时日本军界和民间有不少战争狂,公然反对中日议和,以为干掉李鸿章,和局难成,日军就可打到北京,灭掉中国,称霸亚洲。在战争狂鼓动下,日本浪人小山丰太郎备了手枪,从东京赶往马关,潜伏于李鸿章下榻的引接寺附近。离引接寺不远的谈判桌上,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开口索要四亿两白银赔款,意思中国有四亿人,一人出一两白银。这是明显带有侮辱性的数字,李鸿章自然不能接受。双方相互拉锯,数字降到三亿后,伊藤博文咬紧门牙,再不肯松口。天色已晚,李鸿章走下谈判桌,乘轿回下榻处。快至引接寺时,小山丰太郎冲上前,抬臂举枪,射向轿里目标。子弹击中李鸿章左眼镜片,弹入颧骨,顿时血流如注,染红一品官袍。所幸天不灭李,子弹嵌在颧骨里,没要掉李鸿章老命。中日开战以来,日本大造舆论,说朝鲜本属独立国家,大清以宗主国名义,长期欺压朝鲜,日本出兵是为朝鲜伸张正义,西方列强皆倾向日本,批评清军入朝。李鸿章觉得小山丰太郎这颗子弹来得及时,心下窃喜,顾不得剧痛,于病榻前接见闻风而至的各国记者,侃侃而谈,揭露日军侵华罪行。各国报纸据实登载,世界哗然,日本政府压力倍增,待李鸿章裹着厚厚纱布,重回谈判桌时,主动把赔款降到两亿。也就是说一颗子弹让大清少赔一亿两白银,成为世上最昂贵的子弹。
签毕和议,两军停战,李鸿章带伤回国,赴京觐见慈禧。禀报完和谈经过,李鸿章说日本人太客气,送了两样礼物,一样准备转呈太后,一样自己留着,日后好带进棺材。慈禧问哪两样礼物,李鸿章指着左颧处的伤疤,说日本浪人的子弹还在里面,当时日医打算取出来,罪臣担心手术费时间,会让前线死更多官兵,拒绝日医,尽快回到谈判桌上,与日本议和停战。真该感谢慷慨敬献子弹的小山丰太郎,让日本政府主动减少大清一亿赔款。如此昂贵的子弹,罪臣实在舍不得取下来,就让它留在颧骨里,为罪臣保值,直到哪天跟随入土为安。慈禧沉默良久,又问另一件礼物是啥。另一件礼物在李鸿章进宫时交给李莲英的包裹里,此时李莲英候在外间,听到慈禧问话,赶紧入内,还到李鸿章手上。李鸿章打开包裹,拿出礼物,请李莲英转呈慈禧。慈禧接住一瞧,原来是件一品官袍,上面沾满暗红色的血痂,虽时过境迁,仍散发着淡淡的血腥味。李鸿章解释道,这就是日本浪人开枪时罪臣身上的一品官袍,罪臣舍不得扔掉,特意带回国内,敬献太后,留个纪念。慈禧执掌朝政数十年,所收礼品成百上千,哪曾收到过这种特殊的礼物?顿时老泪纵横。

李鸿章在日本遇刺(影视截图)
后来慈禧还收到过李鸿章一件礼物,这件礼物是李鸿章拿命换来的,份量之重,世所罕见。光绪亲政以来,一边逼准备不足的北洋海军和淮军仓促出兵,一边给李鸿章使绊子,导致甲午大战惨败,赔款割地;继主导百日维新变法,维新人士竟密谋刺杀慈禧,慈禧失望之至,软禁光绪,重新训政。光绪堂兄载漪来了劲,怂恿慈禧,册立自己十五岁的儿子溥儁为大阿哥,等着继承皇位。各国公使不怎么看好溥儁,觉得还是光绪开明,公然反对废立。慈禧很恼火,载漪更是恨透洋人,到慈禧面前煽风点火,还弄了假电报,说洋兵为保护光绪,已从天津出发,向北京杀奔而来。慈禧信以为真,照载漪所说,招安所谓刀枪不入的义和团,进京攻击各国公使馆,杀死不少洋人,其中就有德国公使克林德。两军交战,不斩来使,战争还没发生,平白无故攻打使馆,杀害洋使,列强自然不干,推举德国元帅瓦德西为联军总指挥,率军从天津杀过来,引发庚子虏变。北京失守,慈禧携光绪出逃西安,途中电旨早已外放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北上议和。
李鸿章到京后,跟联军还有各国公使斡旋,谈判议和。赔偿和通商等条款好办,处置载漪等大臣也没得说,只有拿慈禧给克林德等洋使偿命,那是决不能答应的。撇开慈禧与李鸿章君臣之间厚恩深情不说,慈禧是大清主子,国中无主,列强不正好将大清大卸八块瓜分掉?好比失主之家,屋瓦、梁柱、门框和板壁,还不任人拆卸搬走?也有人说不还有个光绪吗?他才是名正言顺的皇帝。说实话,凭光绪威望、能耐和性情,确实没法支撑大清危局,不然也不会亲政后把好端端的大清弄得乌烟瘴气,濒临灭亡。后来的历史也证明,没有慈禧的大清还真玩不下去,庚子虏变八年后慈禧驾崩,大清也气数将尽,随即灭亡。
为确保大清度过危机,多延续几年,不可能不保慈禧。经了解,最恨慈禧的不是别人,就是克林德遗孀,她将丈夫之死归咎于慈禧听信载漪,招义和团进京攻打各国公使馆,致使丈夫死于非命。克林德与德国元帅瓦德西是好友,克林德遗孀找到瓦德西一番哭诉,瓦德西视慈禧为祸首,以头名列入清除名单。谁能让克林德遗孀放下杀夫之仇呢?李鸿章想起八大胡同里一位风尘女子。此人名叫赛金花,乃李鸿章安徽老乡。赛金花少时流落风尘,十五岁认识四十多岁的官员洪钧,被纳入侧室。洪钧也是安徽人,同治年间状元及第,名动一时。李鸿章欣赏其才华,举荐做了英法德诸国公使。洪钧携赛金花出使欧洲多年,赛金花颇有语言天赋,很快学会英法德多国语言,正好给洪钧做翻译,随同往来于各国政要之间。洪钧拜访德国皇帝和皇后时,赛金花作陪,凭流利的德语和天生的交际本领,深获皇后喜爱。此外德国元帅瓦德西、外交官克林德及其夫人,也与洪钧和赛金花常来常往,结下不浅的友谊。几年后洪钧被朝廷召回,继而病故,赛金花失去依靠,进入八大胡同,重操旧业。
洪钧出使欧洲和返京,须从天津经过,曾入北洋衙署拜见恩公李鸿章,李鸿章因而早认识赛金花,也清楚她与瓦德西及克林德夫妇之间的关系。克林德遗孀要瓦德西拿慈禧开刀,看来只有请出赛金花,救慈禧一命。李鸿章走进八大胡同,造访赛金花,一口一声洪夫人,同时递上银票,表示慰问。赛金花受宠若惊,问中堂大人有何见教。李鸿章说这世上有三个可怜女人,想起来就令人心碎。赛金花问是哪三个女人。李鸿章说你就是其中之一,与洪状元情投意合,恩恩爱爱,本有享不完的荣华富贵,偏偏洪状元不得永年,让你失去依靠,孤苦伶仃。说得赛金花眼泪汪汪,问另外两个女人是谁。李鸿章告知克林德已死于义和拳之手,留下可怜兮兮的遗孀,独自面对异国他乡的凄风苦雨。跟克林德遗孀一样,赛金花也做过公使夫人,也就同病相怜,唏嘘不已。问到第三个女人,李鸿章说这个女人比你俩还惨,二十多岁丈夫去世,独自带着五岁的儿子,孤儿寡母的,受尽家族排挤和周边男人算计,担惊受怕,度日如年。好不容易把儿子养到十九岁,以为后半生有了依靠,儿子又扔下寡母,撒手西去。女人不得不收养四岁的侄儿,一把屎一把尿,不辞辛苦,抚养成人,谁知侄儿翅膀稍硬,便跟她对着干,还结识些不三不四的狂人,企图谋害女人,幸女人发觉得早,躲过一劫。却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家族男人使坏,引狼入室,大开杀戒,女人仓皇外逃,一直逃到千里以外的异乡,仇家仍不肯放过她,继续追杀,不要掉她老命,誓不罢休。
赛金花以为世间就自己命苦,想不到还有更凄惨的女人,难免心生同情,问这女人是谁。李鸿章道出慈禧太后大名。赛金花忍俊不禁,说慈禧有这么惨吗?李鸿章反问道,难道我说的不是事实?赛金花仔细一想,确也句句属实,无半句假话。问中堂到八大胡同来,莫非专来讲慈禧故事?李鸿章说明来意,补充道,洪夫人不救慈禧,和议难成,八国联军继续在北京城里烧杀抢掠,哪天冲进八大胡同,洪夫人也难幸免。赛金花说本女子虽与克林德遗孀有些交情,毕竟那是杀夫之仇,人家又哪会听劝,放过慈禧?李鸿章说你们三位都是命苦女人,女人又何苦为难女人?再说慈禧没说过枪杀克林德,只是一时糊涂,听信馋言,误以为义和拳可以保护皇家,同意放他们进京,失去控制,致使克林德死于乱战之中,责任不全在慈禧。赛金花想想也是,只不知克林德遗孀听不听得进去。李鸿章说,只要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克林德遗孀定会放过慈禧,至于她有甚么要求,你代为答应,本官都会满足她。赛金花同意一试,李鸿章又掏出一只信封,递到手上,说北京是非之地,不可久留,事后立即南行上海,把信交给盛宣怀,他会安排好你后半生的富足生活。
照李鸿章所请,赛金花找到克林德遗孀,为其新寡掬几把悲泪,又为自己失夫哀泣几声,两位女人于是抱到一起,痛哭一场。哭过之后,赛金花说世间还有比咱俩更悲惨的女人,把李鸿章所言复述一遍。自然比李鸿章说得更悲切,更富于感染力,可谓声声似泪,句句带血。说得克林德遗孀忘记自己苦命,问这女人是谁。赛金花这才说了慈禧名字。都是寡妇,且人家还死了独子,又被养子背叛,一大把年纪,流落他乡,有家无归,克林德遗孀心生同情,已暗暗原谅了慈禧。赛金花又强调慈禧受骗上当,引火烧身,误害外员,毕竟罪不至死。克林德遗孀于是答应跟瓦德西沟通,放过慈禧,只严惩使坏大臣。
克林德遗孀不再追究慈禧,瓦德西元帅也就乐得送大清一个人情,约李鸿章坐下来谈判,双方讨价还价。李鸿章使出浑身解数,与洋人周旋,签下和议,保住慈禧,也保住国体,然毕竟是近八十高龄的老人,待送走虎狼联军,已心力交瘁,油尽灯枯,最后吐血而亡。东归途中的慈禧得到消息,大放悲声,哭晕过去。她心里最清楚,李鸿章是用自己的命换你太后的命,这份礼物太沉重,世间绝不可能有第二个人,愿意用这样的礼物敬献给你。(2022.6.13。原创作品,如转载,请注明“源于山径文学社”。)

(肖仁福《李鸿章》全五卷)
贵州人民出版社
推荐阅读:
点击右边文字链接-肖仁福作品
点击右边文字链接-《搏命梅山女》

老娘生是梅山一蔸草,死是梅山一座峰!
作者简介:肖仁福,湖南作家和历史文化学者。当过农民,教过书,长期在教育、财政、政府、群团等部门工作,谙熟机关生活。业余从事文学创作和史学研究,已出版作品六十余部,共计千万字。其中长篇小说《官运》、《位置》、《心腹》、《仕途》(三卷本)、《阳光之下》等十余部,《背景》、《本事》等小说集和随笔集四十多部,历史小说《苏东坡传》、《霍光传》等多部。近有五卷本《李鸿章》出版上市。(山径文学社创始人之一)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