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悟道》国学专题连载系列之一百五十三
作者/康金印 主播/平凡
(三)借鉴孔子的“为学”之道“学习”是人类上进的阶梯。谁想上进,都不能不通过它实现。下边从学和教两方面介绍如何借鉴孔子的“为学之道”。
1.学生的求学之道 ①要立志弘毅、端正态度:“立志”对求学能否成功非常重要。孔子在《为政》第4章曾说自己“吾十有五志于学”,从此坚持终生。孔子在《先进》、《公冶长》中都曾与学生谈立志。在《子罕》第24章他曾说应立“不可夺之志”。在《子张》第6章他强调博学应与“笃志”结合,并说“小道”不能致远,“是以君子不为”,要立“大志”。实现大志“任重道远”,没有长期的坚持努力是办不到的,因此“立志”必须靠“弘毅”来实现。在《宪问》第2章孔子说“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在《学而》第14章孔子指出读书人应立“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之志。“为学”除了“立志弘毅”,还要“端正学习态度”,才能学好。在《为政》第17章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他指出这才是正确的学习态度。在《泰伯》第18章孔子指出学生还应有“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态度。燕山大学有个在北京工作的毕业生,曾在网上发帖,以现身说法教育学弟学妹在校不可不“立志弘毅,端正态度”,他被校友称为“励志哥”,获得广泛认可和效仿,起到巨大带头作用。(见《秦皇岛晚报》2014.5) ②要掌握下述五种学习方法:

第一,严守戒律,择善改过。“戒律”是规范行为的法则,应自觉遵守,以养成好的品格。有的戒律是明文规定的,有的只是约定俗成的。《季氏》第6章孔子指出人们说话常犯三条过错叫“三愆”,他要求学生应避免。说话的第一条过错是“抢话(急躁)”,第二条过错是“不回应别人的话(态度隐昧)”,第三条过错是“不看别人脸色(只顾自己瞎说)”。在《季氏》第7章中孔子又提出“三戒”(年少戒色、壮年戒斗、老年戒得),指导学生在不同扭扭捏捏那你呢扭扭捏捏那你呢扭扭捏捏那你呢扭扭捏捏那你呢扭扭捏捏那你。扭扭捏捏那你呢呢?扭扭捏捏那你。龄段不做什么;第8章又提出“三畏”(畏天命、畏有德者、畏圣人言),教学生小心做人。学生还应做到“择善改过”。在《述而》第21章中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学而》第8章孔子又说“过则勿惮改”。在《述而》第3章他又说“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上述话都强调了择善改过的重要。要“择善改过”就应能分辨善恶。分辨善恶离不开“看、听、思”。《季氏》第10章“视思明、听思聪、疑思问”,谈的就是这三种认知方法。《季氏》第10章“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忿思难、见得思义”,又说的是要常想着善待他人。古人以“达则兼善天下”为美德。以上比较全面谈及了“择善改过”问题。
第二,善交益友,慎对所好。因为朋友在一个人成长中影响很大,孔子在《季氏》第4章中提出交“益者三友”(正直的、诚信的、听闻广的),不交“损者三友”(极会应酬的、极会随和的、极会巧言的)。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特别重视兴趣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在《雍也》第18章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他提出要慎重对待“所好”(兴趣),以防学坏。“所好”的选择,实际上是生活方式的选择。在《季氏》第5章孔子指出“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引导学生慎对所好。有益的“三乐”是喜欢节制礼乐、喜欢说别人好处、喜欢广交贤友;有害的“三乐”是喜欢骄纵享乐、喜欢放荡游玩、喜欢吃喝玩乐。“所好”既然有益、害之别,不能不慎对。

第三,以学为主,与习、思、问、行相结合。在《季氏》第9章孔子把学习分成“生而知、学而知、困而学、困不学”四等。其实他自己也不相信有生而知。他把学习分成四等,意在激发学生主动求知。在《卫灵公》第30章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里孔子明确把“学”放在“思”前,以突出“学”在众多学习方法中的地位,也突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在《泰伯》第6章曾子说“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这是他对孔子“不耻下问”所指是“上位问下位”,从外延上的扩展和补充。在《季氏》第13章中陈亢问伯鱼一个问题,却知道了三件事。这两例都说明“问”是与“学”相辅相成的一种重要学习方法。在《学而》第1章中孔子又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了“习”对于“学”的辅助作用。在《为政》第15章孔子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又强调了“学”与“思”必须结合,不可偏废。在《学而》第4章“吾日三省吾身”,其中“省”也是思的意思,也是强调“思”是一种重要学习方法。在《子路》第5章孔子指出“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强调学、行结合的重要。在《季氏》第11章孔子指出“行义以达其道”,强调“行”的重要。《学而》第7章孔子说即使你说没“学”,但实践却“行”得很好,他也以为你学了;第14章又说主动“就有道而正”,也是一种重“行”。

第四,温故而知新,触类旁通。《为政》第11章所说“温故而知新”,《子张》第5章所说“日知所亡,月无忘所能”,都强调每天温习新知识、经常复习巩固旧知识是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温故而知新”现在被认为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贡献。它不仅加深对旧知识的理解、掌握,给新知识打下基础,有利于对新知识的领悟,还可以借温故而达到知新、创新。《学而》第15章孔子回答子贡所问“贫而不谄,富而不骄”怎么样,子贡却从孔子回答理解了《诗经》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好上求好。孔子对子贡“告诸往,而知来”表示肯定。这就是说子贡具有通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第五,以博返约与执简驭繁。《里仁》第15章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学生不懂,曾子解释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之道本来包括很广,如忠、孝、礼、义、信等,他却用“忠恕”二字“一以贯之”,就是“以博返约”。“以博返约”要求的是高度的概括能力,从思维方式说是由多而少的“收敛思维”。
李零曾说:“一以贯之的‘一’,不是提示性线索,……而是贯穿性线索,如原理、原则。……一以贯之的东西就是像钱串子那样可以把零散记忆串起来的东西。”大约此话适用于《里仁》15章。在《卫灵公》3章中,孔子又说“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非也,予一以贯之”,这里说他不是靠死记硬背掌握大量知识的,而是用以简驭繁的方法掌握更多知识的。他虽然也用了“一以贯之”,但从思维方式说用的是由少而多的“发散思维”。比如,告诉人汉字某一偏旁表什么义,他就可以凭此了解同偏旁一批字的字义,就借助了这种思维方式。这两章中的两个“一以贯之”,从形式上看是一样的,但从思维走向看是不一样的,前者《里仁》走向是由多而少,后者《卫灵公》走向是由少而多。这两种思维方式,前者帮助提高了知识层次(以博返约),后者扩张了知识面(提纲撃领),都有助于认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