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山原村张氏文化研究之一
月山原村概说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 张泽武
1.月山原村名由来及沿革
月山原村,原名彭坡,因彭氏家族定居于此而得名。张氏家族迁此立族后,改为月山原村。

南眺火石坡

鸟瞰月山原

月山原村位于洛宁县陈吴乡南月山之西侧,地处月山原腹地故名。月山其名由来,是因为其原顶犹如一轮弯月而得名月山。月山原位于月山之下,故名。据清雍正年间邑廪膳生员张象文(新寨村人)所撰《创立三官庙碑记》记载:“去村(指德里村)东南,逶迤而来之丘陵,状如祥云捧月,则月山也。”据此可知,月山原丘陵逶迤而来,“状如祥云捧月”,故名月山原。
月山原村南依 火石坡,北与陈吴村、寨根村为邻,东与陈吴庙隔沟相望,西为张家沟,与新寨村毗邻。
在清代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月山原村隶属永宁县德化乡王赵里新寨村管辖;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月山原村隶属永宁县南路王召里第3保新寨村管辖。
民国六年,月山原村隶属洛宁县南区王召里第3保新寨村管辖;民国十六年(1927年),月山原村隶属洛宁县禄地区新寨联保处新寨保管辖;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月山原村隶属洛宁县第八区新寨村联保处新寨保管辖;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月山原村隶属洛宁县金门乡新寨村联保处新寨保管辖;民国三十四年4月(1945年),月山原村隶属中共洛南抗日办事处金门区新寨村管辖。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9月1日,月山原村隶属洛宁县第九区(禄地区)新寨村管辖;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9月11日,月山原村隶属洛南县第一区(禄地区)新寨村管辖;1949年3月月山原村隶属洛宁县第八区(禄地区)新寨乡;1950年月山原村隶属洛宁县第九区(禄地区)新寨乡;1955年12月月山原村隶属洛宁县陈吴中心乡陈吴乡新寨村管辖;1957年月山原村隶属洛宁县陈吴乡新寨村管辖;1958年11月月山原村隶属洛宁县陈吴公社新寨村管辖;1961年6月月山原村隶属洛宁县陈吴区月山原行政村管辖;1962年月山原村隶属洛宁县陈吴公社月山原行政村管辖;1984年8月至今月山原村隶属洛宁县陈吴乡月山原行政村管辖。
月山原行政村辖两个自然村:月山原村和火石坡。1987年月山原行政村居民人口64户,240人(含火石坡人口);2021年月山原行政村现有居民73 户,249人。其中:月山原村现有55户,183人;火石坡16户,66人。火石坡有张(12户)、韦(1户)、代(5户)三个家族。
注:代,应为戴,简写为代。
月山原村居民均为张氏家族,明末时期,始祖张易迁居陈吴老寨,月山原一支始祖林、松兄弟二人初迁南蒙,继迁新寨,清初自新寨村迁居彭坡(今月山原村),耕读传家,繁衍生息,聚族而居,称为“月山原张氏”。火石坡村张氏家族有3个支系,张存杰本支为德里张氏家族,张东方本支为陈吴大寨留张氏家族,张中林本支为王召寨张氏家族。
最早的月山原村在村西侧沟沿上,一代代张氏先祖在这里先后建有50多孔窑洞,作为栖身之所。

张根书所绘《月山原老村图》
自古以来,月山原村自南向北发展,老村在南,分为南头、北头。老村东侧崖根及西侧沟沿上均为窑洞,老村东侧崖根窑洞前面(西侧)建有24座院落。1980年,月山原村还有31孔窑洞在正常使用。
月山原村正西侧崖根有一口古井,是全村人们生活用水的地方。在井东侧崖上有一棵树龄达200多年的老皂角树,树干有一搂多粗,高约三丈多,枝繁叶茂,生机盎然。在水井正南50米处崖头有一棵树龄达400多年的老皂角树,树干有三搂多粗,高三丈有余,苍劲挺拔,上半截树干都干枯腐朽掉了,很多树枝都干枯死了,老枝上长出了新枝,顶风冒雪,生命顽强,与大自然抗争,它是月山原建村的历史见证者,古老悠久,历尽沧桑。2015年,老村房屋被推平还耕,两棵古皂角树均被毁,现在只留下张京周家一座北屋,孤零零地矗立在那里,见证了村庄的发展,沧桑依旧。


自1970年开始,村民相继在村北头坡池北侧建房,兴建新村。1970年张水旺家在月山原村北建的房屋最早,经过50多年的发展,月山原新村已形成规模,现在有30多孔宅院,100多座房屋。
2.修建月山原寨
在清代后期,大约在清朝同治初年(1861——1864年),太平军、捻军相继西征,袭扰永宁,攻村破寨,生灵涂炭。洛河两岸人民,深受其害。月山原村张氏家族为了保卫全族老幼的安全,开始修建月山原寨。月山原寨东侧为土崖,西侧为张家沟,南面、北面均有寨壕。
月山原寨占地面积大约13065平方米,约19.60亩。月山原寨大致呈长方形。四周有寨墙,南寨墙正中,设有南寨门。北寨墙正中,设有北寨门,为正门,方便村民出行。南寨门、北寨门里西侧均建有墩台,即瞭望台,为守寨人员打更、侦查敌情之处。南北寨门外均有大路通向月山原东坡。南寨墙东西长45m,北寨墙东西长62m,东寨墙南北长420m。寨墙厚两丈五尺,高三丈五尺。北寨门外西侧有一坡池,为雨季流水汇集之所。月山原寨高墙壁垒,戒备森严,在那土匪横行、兵荒马乱的年代,护佑着张氏子孙,确保一方平安。为张氏家族生存发展、繁衍生息创造了有利条件。解放后,人民安居乐业,月山原寨墙逐渐被毁,今无迹可寻。

月山原寨北寨门遗址
月山原寨北寨门外150米处大路西侧崖畔下,建有3排窑洞,共有20多孔窑洞,这个地方世称“雷家坑”,雷氏家族明清之际居此而得名。今月山原新村北500米处,在公路东侧有雷家坟,遗址尚存。雷家坟在月山庙南300米处,公路东侧。从月山庙往南,公路东侧一直到半原上那条东西大路之间,这一大片土地都是雷家的,世称“雷家凹”。
在雷家坑东,大路东侧有两通路碑,为清代所立,具体为某人、为何事所立,已不可考。据调查考证,一通可能是为张琚、张嘉善赈灾救济百姓所立;另一通可能是张仲伦的学生为张仲伦所立的教泽碑。这两通路碑大致为七尺碑,碑为方头带碑帽,1958年在“大炼钢铁运动”中被毁。
3.国民军第38军某营驻军月山原
1944年4月4日,日寇发动河南战役,在国民党汤恩伯的数十万大军不战自败,大举向西溃逃之后,日本侵略者侵占领了河南,郑州,洛阳相继失守,豫西各县相继沦陷。1944年5月17日夜洛宁沦陷了。遭受空前灾难的洛宁县人民同日本侵略者展开了英勇的斗争,在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44年5月第四集团军第38军17师留驻故县镇,师长李维民。35师驻上戈镇,师长孔从周。该军原系西北军杨虎城旧部,主张联共抗日,多次与日军英勇作战。第38军17师某营高营长率部驻军于月山原村北雷家坑,其中有高连长、王连长部驻此。
1944年5月日军在洛宁县城成立了日伪政权。同时,洛卢人民抗日自卫军成立了,下设六个支队,王希仲任司令。洛南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支队,洛北有第五、第六支队。陈吴地区建立了第四支队。第四支队部设在新寨村的张氏家庙里,支队长是张善志(张继铭),副支队长张笃功。第四支队下辖两个大队。
7月上旬,在陈吴地区建立了抗日游击队,先后组建了两个大队。张庭槐(陈吴村人)大队,下有张庭兰(陈吴村人)、张耀斗(陈吴村人)、张芝胜(德里村人)三个中队;张长庆(下王召村人)大队,下有张振铎、李文焕、雷振宇(雷寨村人)三个中队。以陈吴村为分界线,陈吴村以南为抗日游击区,以北为日伪军占领区,形成互相对立的对峙局面。陈吴地区抗日游击队建立后,张同声、张振声、张恒声、党子杰等经常参加一中队(中队长张耀斗)的抗日行动。
7月上旬,日伪治安军张改姓大队占领陈吴老寨,刘元大队占领泰山寨。
1945年春节后,正月初九(2月21日),抗日游击队第一中队、第三中队与38军王连长率部攻克陈吴老寨。初十日拂晓,38军高营长率部撤离陈吴老寨,驻扎在月山原、架子岭一带休整。

陈吴老寨东门遗址
1945年2月23日(正月十一)黎明,日军纠结主力1000余人对陈吴村的抗日游击队发起了进攻,攻打陈吴老寨。抗日游击队坚守陈吴老寨。这时月山原村驻军第38军的两个连前往增援陈吴老寨,但在日军精良的大炮、机枪猛烈攻击下,抗日游击队员李应南、李群旺、高苟胜牺牲。张芝胜中队长、张庭兰中队的张聚财分队长等多名队员负伤。
战斗激烈,日军伤亡惨重,先后被击毙5名日军(包括1名炮兵指挥官)、10多名伪军。傍晚时分,日军见进攻无效,又害怕夜晚遭到38军袭击,急忙撤回县城。当地群众从寨西悬崖处,用长绳给游击队输送弹药、干粮,寨内群众给游击队救治伤员、做饭、擦枪,保证了战斗的胜利,游击队取得了守寨胜利。经过几天的战斗,游击队员疲劳不堪,泰山寨还有日伪军防守,坚守陈吴老寨,面临很大困难。于是张耀斗、张庭兰等骨干人员分析形势后,决定让抗日游击队暂时撤离。抗日游击队撤离陈吴老寨,经月山原村,撤到架子岭一带,暂时休整,保存实力。
4.张撵捞参与修筑陈吴泰山寨
民国年间,兵荒马乱,土匪横行,民不聊生,老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为了防御匪患,保卫家族生命财产安全。
陈吴村大寨留张庭槐有人有枪,人多势众;张缄三为洛宁县党部秘书,在县里有政治势力;张撵捞,月山原村人,堂号为“永生堂”。张撵捞耕读传家,在陈吴街做生意,经营日用百货、开有肉房卖肉,开有药铺,请寺上村尚希贤老先生坐诊。张撵捞经商数十年,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这三家强强联合,乱世自保,倡议修筑泰山寨。泰山寨因其寨上建有泰山庙,故名。取泰山为寨名,有“坚不可摧,固若金汤”之意。

陈吴泰山寨南门
民国十九年(1930年),以张缄三(名金铭)、张敬铭(其子张庭槐)、张撵捞三家为主,共同合修泰山寨,历经三年泰山寨才完全建成。泰山寨内面积有10多亩大。泰山寨东为寨壕,西为悬崖、南为寨壕,深约丈五。泰山寨南宽北窄,大致为三角形。修筑东、西、南、北四面寨墙。南寨墙高三丈五尺,底宽一丈五尺,顶宽五尺。南寨墙外东、中、西分别各建有墩台一座。泰山寨东寨墙北端、西寨墙外、东寨墙外边的悬崖上分别修建有墩台一座,泰山寨共有6座墩台。东南角、西南角分别建有墩台一座,东南角墩台有张庭槐家负责守卫、西南角墩台有张缄三家负责防守。
泰山寨东北角有一个小洞子,安装有木门。进了这道门,有一口水井,是全寨人唯一用水的地方。过了小洞子,三丈远的西崖根有一个大洞子(高一丈五尺),洞口有一道门,为大木门。进了这道门,有86级石台阶,东南方向上到寨上。经过这个大洞子,要上一个大坡,村民叫它洞子坡。
泰山寨,坚如泰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寨内分配宅基地,是根据修寨出钱、出力、出工多少而定。泰山寨建成后,张撵捞在寨东北建有四合院一所。上房为北屋,东西有厢房,均为瓦房,南屋为草房。张撵捞及四子和孙辈都在此居住。1945年,张撵捞病逝,时值兵荒马乱,张家的生意时常受到兵匪的洗劫,难以维持。张撵捞次子正申、三子张天申,四子张正心迁回月山原村居住。1950年12月,张撵捞长孙张同声被划为地主,也迁回月山原村,同年张正心迁寨根村北头居住。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方便村民出入,在南寨墙正中开了南寨门。1959年,村民在泰山寨西边寨墙上扒了一个豁子,修了一条便道,直通寨下。1981年,泰山寨上有居民18户,80多人。
1985年后,泰山寨居民陆续搬到寨下居住。泰山寨内的房屋被扒光,成为荒地。2015年,因为陈吴村民大量取土,泰山寨彻底被毁,从此泰山寨消失了。现在泰山寨遗址遗留下一个土台子,土台子上的泰山庙至今犹存。
5.月山庙怀月山庙
在月山原东北处原头建有一座古庙,由来已久,世称“月山庙”,因庙建于月山原怀中,故称“月山庙怀”。具体修建年代不详。查看历代《永宁县志》,也没有发现有关记载。
月山庙位于月山原村北二里许,在陈吴村南一里许,水流沟西侧。自古以来有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都起有庙会,庙会期间,两台大戏助兴,四方香客,云集于此,求神拜佛,香火旺盛,热闹非凡。参与组织月山庙会的村庄有陈吴村、月山原村、新寨村、寨根村、新村等村庄。

月山庙前殿

月山庙后殿
月山庙原来建筑主要有:祖师殿、三官殿、观音菩萨殿、元帝庙、玉皇阁、山神庙,以及钟楼、鼓楼、讲堂、斋堂、藏经楼、禅房、禹王台等组成。
月山庙建筑宏伟,金碧辉煌。布局严谨,主体建筑沿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分布。最南边建有山门,进入庙院,真武殿是整座庙院的核心建筑,大殿正中供奉真武大帝即祖师爷,也是僧众朝暮集中诵经之处。东西两侧分别建有玉皇阁、三官庙、元帝庙。
三官庙所供神明是三位一体,即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或“三元”。三官的功能是: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1951年,在陈吴完小董事会主任刘振兴、校董张全、张全印、杜海彦带领下,陈吴完小校长卫祖式、教导主任卫超伦组织全校师生拆除了月山庙,利用月山庙的砖瓦木材在陈吴村普云寺前殿东南建成了土木结构教学楼一座两层,12间,4个教室,完善了陈吴完小教学设施,同时收回月山庙数十亩庙产官地,作为陈吴完小的校产,确保了学校教学经费。
现存月山庙为新建,月山庙前殿为1989重建。后殿为2018年重新修建。月山庙主要建筑有:前殿三间、后殿四间和山神庙一间,占地面积五亩余。每月初一十五,善男信女都到此朝拜祈祷,祈愿年年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家庭幸福,岁岁平安。
6. 洛南县政府领导廖聪秀、李文英归葬月山原
李文英,1926年出生于河南省孟县东小仇乡东小仇村。她早年就接受革命思想,1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9岁时,担任东小仇村农会委员。
1947年,她和爱人尚巾生一起到豫西三专署工作。后由于三专署机关遭到敌人破坏,被迫转移,李文英就留在洛宁县继续开展地下活动。1947年9月,李文英被分配在洛南县,负责领导农会开展土改工作。
李文英深入农户,发动群众,组建洛南县各村农会组织,领导群众开展轰轰烈烈的“急性土改运动”。她组织群众斗地主、反恶霸,召开公审大会,号召大家有冤申冤、有仇报仇,开展分粮分地、挖地主底财等工作。在李文英的领导下,洛南县镇压了一批罪大恶极的反动分子。她号召群众拥军支前,做军鞋,送军粮。她住在群众家里,与老百姓打成一片。因此,她很快就得到当地群众的称赞和爱戴,成了老百姓的贴心人。
1947年9月11日,洛宁分为洛南、洛北两个县。洛河以南为洛南县。下设禄地、西山底、底张、崇阳4个区,依次为一、二、三、四区。
1947年9月-1949年3月洛南县政府曾一度驻扎在月山原村。洛南县独立营副政委廖聪秀与豫西二分区下派到洛南县的妇女干部李文英、张逢溪(1948年2月任洛南县副县长,1947年9月--1948年2月兼一区【禄地】区公所区长,1949年3月任洛宁县人民民主政府县长)、党炳坤(1948年2月任一区【禄地】区公所区长)等许多党政军领导,他们都居住在月山原村。还有王绍杰(洛南县大木场区即山防区区长1947年11月任山防区区长,1949年3月任洛宁县四区【马店】区公所区长)、杜士英(1948年5月任一区【禄地】区公所副区长,1949年3月任一区【禄地】区公所区长,)王九党等陈吴地下党组织负责人,经常在月山原村开展活动,洛宁县九区副区长、洛南县教育科副科长张同声与他们工作来往颇多,在战争严峻考验下,结下了深情厚谊。
1947年10月中旬,陈谢大军南下后,国民党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裴昌会指挥6个旅进犯豫西。他们在月底前,相继占领了阌乡、灵宝、陕县、渑池。
1947年12月19日凌晨,裴昌会部七十九团偷袭洛南县委、县政府所在地西山底村。
洛南县独立营副政委廖聪秀率领洛南独立营及三区区干队从中方村出发,去中山镇一带侦察、剿匪。拂晓,他们到达通天沟岭上,与敌遭遇,展开激战。敌众我寡,力量悬殊。激战中,廖聪秀受伤被俘,独立营连长杨俊杰、指导员郭雷、排长杜书琴等人中弹牺牲。其他人员见寡不敌众,只得分散突围,隐藏起来。
洛南县政府大部分党政军人员撤退到中方村一带。这支国民党军就是驻在中山镇西边的那个团,他们奉命伪装成解放军与驻在王范的另一个团,来偷袭洛南县委、县政府驻地——西山底村。这个团在通天沟岭上打垮洛南县独立营后,直扑西山底村,包围了西门和北门。与此同时,国民党军的另一个团从王范出发,经陈宋、赵村、翻越摩天岭,围住了西山底的东门和南门。两个团的国民党军从早上打到午后,终于攻进了北门和东门。赵同云、郭一夫,率领部分干部、民兵拼死从南门冲出,登上杨岭,进入南山。
国民党军进入西山底村后,恼羞成怒,抓捕了县妇联干部李文英、曲书城的父亲曲鸣都等108人。后来,廖聪秀、李文英、赵发荣(磨头农会主席)等6人被枪杀于王范西门外,其余人员被送往“西安劳动集中营”关押。廖聪秀、李文英被俘后,宁死不屈,英勇就义。李文英时年21岁!洛水化泪哭英烈,绿竹俯首祭忠魂!
廖聪秀、李文英烈士牺牲后,时任洛南一区副区长兼民兵中队长的张同声,安排月山原村农会及民兵佯装村民,一起到王范把烈士的遗体运回到月山原,村民怀着极其悲痛的心情,将廖聪秀、李文英烈士安葬在月山原村东原后凹,月山原村人为烈士墓树碑纪念,建立标志。1957年烈士碑被毁。李文英牺牲后,其丈夫尚巾生(孟县人,独立营战士。)从豫西二分区部队专程到月山原村墓前祭奠烈士英魂。从此以后,月山原村每年给烈士上坟扫墓就形成了惯例。
1983年9月,洛宁县人民政府将烈士的遗骨移葬于县烈士陵园,树碑纪念。烈士英灵如郁郁葱葱的青松翠柏,永远被后人瞻仰和祭奠!革命先烈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的革命献身精神,永远激励着人们不忘初心,奋勇向前!
现在,洛宁县烈士陵园第34号墓,墓碑载:李文英女烈士之墓。碑阴:34号墓,原葬于陈吴公社新寨月山塬,河南省孟县人。上排有一块牺牲的独立营副政委廖聪秀烈士墓。碑阴: 8号墓,政委,原葬于陈吴公社新寨月山塬。


洛南县政府驻月山原村期间,洛南县副县长张逢溪、区长党炳坤、独立营副政委廖聪秀、县妇联干部李文英以及陈吴地区地下党负责人王绍杰、一区副区长杜士英、张同声、张振声、张恒声、张虎林、张学博、张文周等革命者在这里播下革命火种,广泛发动群众,农村青年积极参加革命。解放初期月山原村先后有30 多人参加革命,他们为新中国建立,为革命事业,为国家的和平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当时月山原是一个小村,家家有工作员,人称“八路窝”。村人引以为荣,深深影响了月山原村的一代代人。
而今,勤劳善良的月山原村张氏族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为实现“中国梦”,勤劳创业,开拓进取,努力拼搏,催人奋进。张氏后裔在各行各业,各显其能,正以矫健的步伐,走向繁荣富强,为实现社会主义全民小康努力奋斗!
注:①根据张耀汉《血战陈吴寨》记载:
1945年春节后,正月初九(2月21日),游击队与38军王连长率部攻克陈吴老寨。
正月十一(2月23日)拂晓,千余日伪军突然包围陈吴老寨,游击队两个中队坚守陈吴老寨,38军派出一个连增援,日军伤亡惨重,撤回县城,游击队取得守寨胜利。
②《陈吴村志 大事记》记载: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7月上旬,陈吴村成立由40余人组成的抗日游击队(后被命名为第一中队),张耀斗任队长。中旬,日伪治安队张改姓大队占据陈吴老寨,刘元大队占据太山寨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2月上旬陈吴镇成立抗日游击队第二中队,有人枪40余。张庭兰任中队长。
2月22日拂晓,陈吴抗日游击队配合国民党三十八军某连攻克由日伪治安军据守的陈吴老寨。
2月24 黎明,1000多名日伪军包围陈吴老寨,游击队顽强抵抗。双方激战至傍晚,日伪军见不能取胜撤回县城,游击队转移到陈吴庙、月山原一带休整。
③《中共洛宁党史》(第一卷)p91页关于“陈吴寨保卫战”的记载:
1945年2月22日拂晓,陈吴游击队在国民党三十八军一个连的配合下,攻克了由日伪治安军张改姓大队据守的陈吴寨,三十八军王连长率部到月山原村休整,留下游击队守寨。
次日黎明,1000 余名日伪军突然包围了陈吴寨,从东,北、南三面发起进攻。日军指挥部设在东寨门外200米处的龙王庙内,寨东南300米远的张家老坟有日军炮兵,游击队在日军地火下,与攻寨的日伪军展开了血战,先后击毙5名日军(包括1名炮兵指挥官)、10多名伪军。下午,三十八军高营长从月山原率部增援,遭日伪军阻击后撤退。日军派人送信劝降,被游击队严辞拒绝,敌人遂发起更加疯狂的进攻,但仍未奏效。傍晚,日军见进攻无效,又怕夜晚遭到三十八军袭击,连忙撤回县城。在陈吴寨保卫战中,游击队员李应南、李群旺、高苟胜阵亡,多名队员负伤。当地群众从寨西悬崖处,用长绳给游击队输送弹药、干粮,寨内群众给游击队救治伤员、做饭、擦枪,保证了战斗的胜利。
④张文周《坎坷人生》记载:
日军攻打陈吴寨的时间是1944年秋。
关于日军攻打陈吴老寨的时间,现采用《洛宁党史》和张耀汉《血战陈吴寨》记载的时间为准,即日军攻打陈吴寨的时间是1945年2月23日。张文周《坎坷人生》记载的日军攻打陈吴寨的时间是1944年秋。《陈吴村志 大事记》记载的日军攻打陈吴寨的时间是1945年2月24日,仅供参考。
本文参考资料:
1.1991年《洛宁县志》
2.《中共洛宁党史》(第1卷)
3.张文周《坎坷人生》
4.《陈吴村志》
5.张耀汉《血战陈吴寨》
6.三门峡文史资料第8辑《红色的足迹》
7.张恒声抄本《张氏家谱》
8.张孝民《张氏家谱》
9.张孝民《老村记忆》
10.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皇清 显祖考张公大人(公讳起,字云衢)、显祖妣栗氏孺人葬墓》墓碑等。
11.1980——2022年调查采访资料。

作者简介:张泽武,洛宁县陈吴乡新寨村人,2003年发起并组织成立了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2006年参与组织筹备成立洛阳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副秘书长。2017年被推举为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