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笔:浅说当今佛教一般情形及对佛法的一点理解
一、引子
相传,佛教传入我国始于秦朝,当时就有沙门释利房等人来中国传教,因秦始皇没有接纳而告终。至西汉公元前2年,大月氏国派遣使者来中国传授《浮屠经》,专门介绍佛祖释迦牟尼本生故事。
又相传,佛教传入我国始于汉明帝。汉明帝派遣蔡音等人西去求经,路过大月氏国时,遇上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两位法师,便虔诚迎请两位法师入汉,安置在洛阳白马寺,后译出《四十二章经》。
尔后史载,中印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交流日趋频繁,汉恒帝时,安息国沙门安世高来华,月氏国沙门支谶入住洛阳,后译佛经数十部,共一百多卷。灵帝时,印度沙门竺佛朗来洛阳,主张中国弘扬佛法。
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之后,经过两晋南北朝不断译经、发展,到隋唐时达到全盛期,创立了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十大宗派(小乘两宗,大乘八宗)。唐末,经武宗(公元845年)“会昌法难”后,我国佛教便逐渐走向衰落。至当代又经历“十年浩劫”,改革开放后才得到稳定发展。
佛教传入我国迄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两千多年来,中国佛教在几经兴衰的过程中,与中国固有文化思想及儒道两家学说碰撞与磨合;与史称“三玄学”的《易经》、《庄子》、《老子》等的玄学思想相契相机;尤其是“神灵”文化的掺入,佛与菩萨的原义被蒙上了神祗的阴影。西传的正法佛教与中国“神灵”文化结合后,在一些地方出现佛教被肤浅化、被神灵化、甚至被迷信化。
二、当今佛教的一般情形
我的认识不一定确切,希望善知识多批评,是为抛砖引玉,以利佛教至善至美地发展。
(一)首先肯定主流
佛教自汉代从印度传入中国后,经过植根、繁衍、发展、演化,绵延至今,与中国文化水乳交融,渗透到政治、哲学、文学、艺术、建筑、绘画、雕塑以及百姓衣食住行等各个领域,已经成为我国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在引导中国学术思想发展、丰富哲学思想、维系世道人心等方面,起到诸多积极作用。佛教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利乐有情、普度众生”以及“勤修戒定慧、断灭贪嗔痴”教义的伟大思想,为促进社会和谐已经作出重大贡献。正如国家宗教事务局叶小文局长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所说,在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佛教作为有着深刻和谐思想与和平理念的宗教,可以在缓和因快速发展引起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
历史上,许多有识之士悉相率入佛教净土,出现无数大德高僧,如现、当代净宗的印光大师、净空法师,禅宗的虚云老和尚、净慧大和尚,律宗的弘一大师,天台宗的谛闲大师,以及白光长老、济群法师等等,他们都是当代佛教大师中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代表人物,他们都已经或正在为中国佛教事业,为佛教正法的传承,作出卓有成效的贡献。
但是,我国佛教经过数千年的繁衍与演化,其形式与内容上都出现过或存在着一些流弊,甚至于被异化。
(二)一说神佛混淆
在我国,神灵观念自古有之,神灵意识可谓根深蒂固。在古代,由于人们对诸多自然现象不了解,民间对“神”的信仰极其普遍,以为风、雨、雷、电亦由神力所为,认为冥冥之中有“神灵”在掌控万物的杀生大权,神灵具有主宰人们吉凶祸福的能力。于是建庙盖宇,如城隍庙、娘娘宫、盘古爷殿等等,以及各色各样祭祀活动相继出现。其庙宇遍及大江南北,香火不断,求财祈福、庇佐发达、消灾保平安相当普遍。
而人们又普遍对佛教不甚了解,政治上极少倡导佛教正法思想,加上佛经文字深奥难懂,僧众亦少有向民间宣讲解读,因而使得对经义的了解,仅局限于少数善知识人群范围。
于是,就出现“佛教”与“神灵”混淆局面。这种混淆不仅出现在形式和内容上,而且渗透到人们的心灵。这种心灵上的观念意识渗透,一代传承一代,直至如今。可以断言,至今还有许多人仍分不清孰佛、孰神?
另一方面,部分信众对佛教宣扬的“六道轮回”、“三世因果”以及“极乐世界”的确义理解不甚透彻,对教义未持正知、正见观,自不自觉地把“神灵观”与“佛教观”混淆在一起,因此出现许多活动带有神灵色彩。这种一味神灵化的引导,导致社会对佛教的错误认识,导致人们将佛菩萨神格化。这种偏误流弊,正是阻碍着佛教走向社会、走向人间的绊脚石。
当代大德济群法师倡导佛教走向人间,主张“人生佛教”、“心灵环保”。他出家不忘弘法,创办“戒幢佛学研究所”,集讲经、著书、教学为一身,出版不少佛学著作和光盘流布社会,以法布施为殊胜责任,积极弘扬正法。净慧大和尚主张“生活禅”,让佛法走向生活,让生活充满和谐。他老人家年事已高,但仍充满活力,著书立说、讲经传法,大量印经赠送结缘,乐此不疲,令人敬仰。还有慧律法师祈愿正法重现,他目睹中国佛教之现状,提出了“纠偏救法”之主张。这些当代高僧大德,已经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只要我们扛好佛祖的旗帜,沿着大德高僧走的正道,是能够让佛法走向社会,走进生活的。让人间少一些嗔恨仇杀,多一点友善和谐。
(三)再说偏误流弊
明清时期,与丛林寺院相对应的居小庙的佛教僧众,分为“禅门”和“应门”。所谓“禅门”,则讲究清修;所谓“应门”,在当时也许是为生计故,专作佛事、念经拜忏、烧香求应、乃至荐亡送死,靠佛事赚些钱粮,维持生计。而“应门”遗风一直传承至今,至今部分寺庙所作的部分佛事仍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我没有说带有宗教色彩不好,问题是个别人忽略了“宣教传道、弘法利生”之慧命,一味经营佛事,强调利养索取。凡此种种,是否偏离了正法轨道,值得商榷。
当然,有许多寺院都做得相当好,一手抓寺院建设,一手抓弘法宣传,让法轮常转。但个别地方确实有人在片面追求清福现象,光集中大量财力,把庙宇建设得富丽堂皇,却忽略了弘法传道、续佛慧命之头等大事。这种状况是否有失偏颇,也值得商榷。
孰不知,历史上的僧众一贯向往简单的吃与住,不追求享受,求享受就不出家了。历代出家人甘愿且乐于过清淡、素朴生活。生活艰苦朴素,才能改进习气、陶然情操,才能坚持修戒定慧,来改造自己的心行。孰不知,出家人的老祖宗是过着“树下一宿、日中一餐”的生活:饥饿时,托钵化斋;疲乏时,找个树阴地方打坐休息一下,就这样坚持苦修。当然,那是历史,当时的物质条件跟现在不一样,不能相并论。如今时逢太平盛世,物源富庶,有条件可以与民众分享现代科技所带来的方便,但老祖宗的传统精神必须秉持,要以弘扬正法为己任,以“自度度人”为殊胜目标。要利用多种载体,通过各种方式,大力宣传佛教思想,消除社会对佛教的误解,让更多的人来信奉佛教,争取人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共同为建设人间净土作出努力。
(四)三说僧尼学养
由于历史性和现实性的多方面原因,僧众中确实有些人学历偏低(在这里,我虽然有些不客气,但这是事实,佛教是主张说真话、不打妄语的。)这些人如果不努力研读经典、修心证道求精进,确实难以挑起弘扬正教正法重任。“法宝”传递依赖“僧宝”去弘扬,如果出家人经教不通,自身又不钻研学修,却忙于世俗应酬,实难证悟道法,正法将难以为继。甚至个别地方出现“职业僧”现象,市场经济竟“经济”到了道场,这种“新气象”,更值得商榷。
更有甚者,个别地方个别“出家人”,不仅学识低下,连自身素质还相当不尽人意。如2008年3月29日,我因拙作《一盏智慧的灯》脱稿,想请净空法师审稿校误(拙稿许多地方的提法来自于他老人家的讲经),趋车赴山东庆云海岛金山寺,次日上午抵达。当天下午三时许,金山寺天王殿前竟然出现令人痛心的一幕:有三名尼僧(听说来自附近庙庵),其中一位四十来岁尼僧竟破口大骂净空法师,骂他“魔王……”所幸的是净空法师大清早已离开金山寺。后来这位中年尼僧被金山寺保安逐出山门。这则公案,说明了什么呢?此乃沙门之不幸,乃中国佛教持门户之见、宗派诤口、“我是人非”之遗风仍未熄灭是也。
试问,净空法师有什么不好?一位八十七岁的老人,倾注毕生心血于佛教事业,一生印赠数以万计的经书刊物,行法布施于人间,极力主张弘扬佛教“六度”、“十善”、“八正道”精神有什么不好?
据介绍,山东庆云海岛金山寺是净空法师鼎力支持当地一位姓齐的女居士兴造的。此道场与我们南方道场有所不同:道场少见香火,以鲜花、水果供佛;天王殿两侧摆满了传统典籍和近代善知识的论著及光盘,由义工轮流值班,向香客分发结缘;大讲经坛日夜组织讲经,小讲经坛在夜间定期举办“儒家学说讲座”。三月三十日那天晚上,他们在教学《弟子规》,都是些年轻的妈妈带上儿女来参学,有一名法师在讲解。大雄宝殿有一位老法师在设台接受香客咨询,向人解答佛法。寺内还有多处在播放光盘,宣传佛教,弘扬佛法。晚上九时息灯就寝,凌晨四时起床修习早课。用餐时,义工要求不能浪费一粒粮食,可用汤水冲碗吃净饭粒。餐厅壁上还挂着一幅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一位老法师有如此之功绩,为何同是出家人,竟有人在排斥他?难道是因为他敢说实话、真话而得罪人,还是出于门户嫉妒呢?……
那天晚上,二当家法师安排我和本地两位居士睡一个寮房。睡前,我们三人有关净空法师的话题谈了许多,大家都感到纳闷。我不但纳闷,还感到遗憾,因为这次没有机会拜见净空法师。后来,我的书出了;现在读它,觉得自己当时的书很不成熟,准备重新修订,若干年后有机会再出第二版。
僧团内部本应不论年长年幼、学修高低,都该互相恭敬,而不是互相嫉妒、拆台,况且在家居士都能够做到这一点。因为居士们都知道恭敬僧,就是恭敬佛制的袈裟;恭敬佛制的袈裟,就是恭敬佛的道理。
(五)其它
我从山东回来不久,在一次朋友聚会上,甲朋友问我说,什么是佛教?我思考了半天,只好这样回答三句话:(一)佛教教我们做个善良的人、多做好事善事,教我们修心养性。(二)修心就是把自己不正确的言行、观念、意识修正过来,修一颗清净自在无执著、慈悲善良无私无我的心。(三)这样的一颗心怎么修呢?一两句话很难说清楚。这样吧,我们现在就把自己推到垂暮之年,一个垂暮之年的人会是什么样的心境?──就是把名利全放下!可是这仅仅是迈出第一步。
乙朋友问我说,学佛怎么学?我说,简单说就是要做到不住相,不执著色相,根尘俱空,放下一切的一切,包括放下你自己的“你”。佛教的《金刚经》就主张修持“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做到“扫相破执”,扫除一切色相,破除一切执著。“佛”是一种境界,是“觉”、是“智慧”,不是物质,它没有色相、没有物质形态。
好了,现在就浅谈对佛教正法的一点理解吧。在谈之前,先要说明一下关于“鬼神崇拜”的事情。关于对鬼神的崇拜,不是佛教,而是其它宗教,其它宗教都信奉神的创造力和神的主宰力,而佛教是无神论者。佛教也没有“创世主”的理念,甚至不希望弟子、信众对佛陀作形式上的崇拜,只希望徒众们好好地去实践佛陀的言教。实践了,就等于拜佛、敬佛了。佛陀既不是创世主,也不是主宰神,佛陀只是教导我们离苦得乐的方法,告诉我们善恶结果都得自己担当的道理。
可以说,佛教也是一种学说,这种学说似宗教非宗教,似哲学非哲学。如果把它跟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硬扯在一块作比较,佛教是唯心的。但是,哲学上“唯心”与佛教“唯心” 是两回事,不能把它们扯在一块。赵朴初先生说:从广义上说,佛教是宗教;从狭义上说,佛教一种学说言教。佛教是从释迦佛祖大慈大悲、正等正觉智慧中流露出来的,是充满慈悲、智慧、光明和慰藉的学教。
我认为,如果你光研经读典,不躬行实践,不坚持实修、实证,等于盲人摸象,或只知其所以,不知其所以然,信仰会处在动摇之中。当然,学佛修证首先要读懂、领会经义,让佛法来指导修证,这是学与修的辩证关系,是辩证法。
三、对佛法的一点理解
我的理解不一定很准确,抛砖引玉,以利佛法至善至美地传承。允我谈点肤浅理解,希望善知识多指正。
(一)认识世间自我
释迦佛祖首先认识世间人生真谛后,教导我们也要先去认识世间人生诸苦――人会因体弱多病,缠绵病榻而痛苦;会因衣食无着,操劳不休而痛苦;会因容颜渐老,青春不再而痛苦;会因感情挫折,无法排遣而痛苦;会因想出人头地,却无法实现而痛苦;会因生意惨淡,看人家发财而痛苦;会因仕途不畅,看同僚发达而痛苦。人还有遭恶人欺诈陷害苦、生老病死苦、奔波劳累苦、相爱离别苦、怨家仇人相见苦、求不得心之所爱所乐苦;还有内心傍徨、忧伤、悲愤、恐惧、妒嫉等等苦……
而佛祖同时告诉我们,所有这些等等苦只是痛苦的现象,并非痛苦的根源。那么产生痛苦的根源是什么呢?痛苦的根源就是自身的“无明”(迷惑,执虚妄)――“执著”(贪婪,执色相)――“造业”(造业,生烦恼)――“苦果”(于是得苦果)。
人生无明,就是指我们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又从哪里去?不知道自己生命的前因和后果?没有能力控制住自己的心念;没有能力控制住自己时而烦恼、时而欢喜、时而快乐、时而忧愁等情绪的无常变化;没有能力真正分清宇宙人生中什么是虚妄,什么是真实,甚至弄成是非颠倒。
是非颠倒了,便会产生错误的观念,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持什么样的人生观,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享乐主义者,只知道及时行乐,奢侈浪费,甚至生活腐化;不信因果的人,会去干违法乱纪、违背道德良心的勾当。而他们不知道,一旦果报成熟,灾难、痛苦就会来临。我们现在(或今生)的福报来自过去(或前世)的积德,如果现在不积德,等过去的福报享用完了,厄运就会到来。所谓有权不可用尽、有势不可使尽、有事不可干尽、有话不可说尽、有福不可享尽,意思就是说,如果你光享受福报而不去积阴德,一旦福报享尽,幸福和快乐的源泉也就枯竭了。
正因为人有无明与迷惑,便养成了不良习气。如吸毒,开始出于好奇或出于精神空虚而寻找刺激,结果染上毒瘾,陷入深渊不能自拔。到那时才真正知道,毒品会使自己的心身受到极大摧残。
不良习气会给人带来无穷的后患,让小祸酿成大祸。如赌博,往往是由不务正业引发;如盗窃,往往是从贪小便宜开始;如诈骗,往往是由好逸恶劳滋生,等等。
由于人生有许多的无明和迷惑,所以会执著于生前与身后的一切,如对生命色身的执著、对权力地位的执著、对财富荣誉的执著、对异性恋情的执著、对家庭亲人的执著等等。人生最大的执著,也是最根本的执著就是对色身自我执著。人往往会时时处处为我着想,以自我为中心,一言一行都会反映出强烈的自我,即佛所说的“我执”。执色身为自我,孰不知色身乃四大物质之假合,身上本没有一处地方可以代表真正的“自我”。
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佛法所说的“身为苦本” 的原理。人生正是由于对自我和色相的执著,产生许多爱恨情仇,一生中摆脱不了无尽的牵挂和众多的烦恼,还会给自己带来种种失意、失望、甚至痛苦绝望。
人为了实现这些执著的欲望,就会挖空心思、施行手段去造形形色色的“业”。业有“善业”和“恶业”之分,贪欲过盛的人就会去造恶业。佛教把恶业归纳为“十恶行”,即:1、杀生――指恶意杀灭世间有情生命;2、偷盗――包括诈骗、窃取、侵吞、霸占等行为;3、邪淫――指发生不正当的男女关系;4、妄语――指说诳语,胡言乱语,说假话去欺骗别人等等;5、离间语――以两舌或故意歪曲事实挑拔离间他人关系;6、粗恶语――指以恶口诽谤、攻击、讽刺、挖苦、伤害别人;7、杂秽语――也称绮语,指带着私利目的对人恭维、谄曲,包括对人诲淫诲盗,用色情言语调情,发表邪论等等;8、贪欲――指非分占有、贪取,不知足而贪得无厌;9、嗔恚――指常恼火、发怒,憎恨别人,甚至起伤害之心,做事不作退步想;10、邪见―― 是指昧于事理而不明是非,错误的人生观、世界观,不相信因果等。
与“十恶行”相对的是“十善行”,与它们相应的还有“无记行”(无善亦无恶,不会带来善恶果的行为)。佛教是主张行善道、得善果的。人如果执著私欲行恶道,不但将来会得到恶的报应。其实在行恶道的前后,就已经给自己带来烦恼与痛苦,因为行恶道本身就是一种烦恼与痛苦。
佛经上提到,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内有大小八万四千多种尘劳烦恼,不同层次生命有不同层次的烦恼。其中根本烦恼有六种,第一种就是“贪心”,佛教称“贪心所”。人会贪著身体(我执)、贪著生命、贪著财富、贪著名誉、贪著权力、贪著地位、贪著事业、贪著美味、贪著美色,等等,总之会贪著一切的一切。当贪著变为贪婪时,人的行为就会失去控制,为了满足私欲而胡作非为,去造恶业,最终获得恶的果报。
(二)放下妄想执著
佛教的世界观是“缘起性空”。“缘起”是佛法的核心思想,缘是指客观条件,世界万事万物的生生灭灭,都是应缘而起。佛经上讲“四缘生诸法”,就是把众缘概括为四种缘,指出万事万物都是由这四种缘和合所成。这四缘指:(一)因缘――是指事物生起最为直接的条件。比如能孵出小鸡的蛋,这个蛋就是因缘。(二)增上缘――是指能促成事物成长的外在条件。比如鸡蛋孵成小鸡需要温度,这温度就是增上缘。(三)所缘缘――是指所缘的外境,即指形形色色的物质声色相(形态性状)。外境是心法(心识)生起的缘(条件),比如耳识生起声境,这声境就是所缘缘。(四)等无间缘―――在心识活动过程中,心念的显现是一念紧接一念的,是无间断的,而这前念就是后念生起的等无间缘。所以,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各种条件结合而生有,并且永远处于无常变化中。
“性空”是指凡依靠众缘和合而生有的事物,都是没有真实的“自体”。眼前的这个“自体”是个虚幻的假相,因为他是众缘和合所成,本性是空的,而我们所看到的是个假相的“他”,是“缘聚则生、缘散则灭”。
以人为例,佛教说人体是由水(液体)、土(固体)、火(温度)、风(气体)等四大元素组成。生物学家说,一个成年人的身体,是由大约60兆个细胞组成。现代化学说,一个成年人的身体,是由16%的碳、8%的氢、3%的氮、1.5%的钙、1%的磷、70%的水、以及0.5%的其它元素组合所成。可想而知,人是由“水、碳、氢、氮、钙、磷”等物质元素组成,离开这些物质,人即不复存在。所以人体生起的色相是个假相,即自体性空,没有真实的自体(我)。
于是可以推想:我们平时所认知的“自我”是虚妄的,即不是真实的我;我们平时执著“自我”,则是一种“妄想”。既然平时我们的执著是种妄想,所执著的东西是虚妄的,那我们就应该放弃妄想和执著。
当然,放弃执著不是叫我们消极面对一切,恰恰相反,是要求我们积极修行,修一颗清净、自在、不住相、大公无私、大慈大悲的心,从中找到真正的“自我”,找到佛性,找到真我,于是积极面对“真我”求精进、证涅槃。
佛教唯识学认为,在人的神识中有一种识叫“阿赖耶识”(类似于其它宗教说的灵魂,亦可认作轮回主体),我们平时做过的每一件事,说过的每一句话,都会在阿赖耶识里播下相应的“种子”。作恶播下恶的种子,行善播下善的种子,这些种子一旦机缘成熟,它就会发育、生长、结果。这种结果就是一种“业力”,业力会应证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规律,最终这些或恶或善的业力会与六道轮回发生关系。现世作恶多,下世就会变畜生、饿鬼、下地狱;现世行善多,下世就会变人、天人、阿修罗。佛教认为生命形态的变化流转,取决于阿赖耶识中的业力,而阿赖耶识作为生命的主体,始终跟随新的生命形态而流转。所以,修掉“贪、嗔、痴”,实现“戒、定、慧”是人生最佳选择。
(三)证菩提求解脱
修行人除了认识到“缘起性空”道理和“三世因果”规律外,还要认识到“世事无常”自然法则,并坚持“不住于相”理念,从而树立出离的信心,最终证得菩提以实现解脱。
世事无常的法则告诉我们:我们的身体是无常的,人的生老病死就是最根本的无常;我们的社会是无常的,改朝换代是最根本的无常;我们的财富是无常的,“十年水流东、十年水流西”,还有“富不过三代”这些话是历史经验的总结;我们的世界也是无常的,世界会经历“成――住――坏――空”过程,人类和人类文明更会早于这个世界走向灭亡……
人本来就生存在无常之中,当我们认识到无常的自然法则后,还有什么值得如此执著,还有什么值得心心随境转、事事执著于色相呢?当我们用智慧去透视世间与人生,知道因果、了解无常、认识万物性空了不可得后,才会断绝对一切事物的执著,才会避免一生中由执著给自己带来的烦恼与痛苦,继而求得解脱。
学佛修心,就是给自己的心找到依托,把心安顿好,让心无挂碍,让心出离世俗,出离颠倒妄想,最终息灭各种妄想。我们也就在息灭各种妄想的过程中,去逐渐认识自我,找到“真我”。在我们内心深处,灭除妄想执著,将会彰显如来智慧德相,即所谓“佛性”,在当下便找到了自己清净心性和真正生命形态。
学佛就是依照佛陀的教导去修心养性,找到自己清净心性,保持一颗菩提心,永不退转,修行到家便得大自在。有个公案:灵训禅师去请教归宗和尚,问:“如何是佛?”归宗和尚说:“我告诉你,恐怕你会不相信。”灵训禅师说:“您大和尚的开示,我岂能不信?”归宗和尚说:“那我就告诉你,你就是!”
卑人学佛,第一道门槛尚未跨过,尚属门外汉,以上言论倘有谬误或得罪界内,敬请诸位批评赐教。
2008.09.于云烟斋